最新消息

2
一月
2020年股市展望

我们在2019年1月中的博文「2019年影响港股的三层逻辑及走势推演」中,曾经预测港股2019年的走势“港股大体走势有可能类似N形,先升后跌再升。”,到现在年尾回看,这个预测大致上与市场实际走势接近,港股在2019年初的一轮升浪摸高到30280点后,就辗转下跌,恒指8月15日最低见约24900点,之后震荡上行,至上周五(12月27日)收报约28225点,虽然最后上升的高度有限、不够完美,但基本的格局还是大致遵循“先升后跌再升”的主线变动。

现在2020年要来了,在新的一年里,港股又会有怎样的走势呢?

我们认为,新的一年里,港股可能受下面一些因素影响,而港股的最终走势,可能要随这些重要因素的变化而变动。

首先,中美之间有可能较2019年平静。这个平静当然不代表中美之间的矛盾缓和,实事求是地看,中美之间的矛盾具有长期对抗性,很难迅速解决。美国是不会轻易接受中国的崛起、降低其全球影响力的。但是,中美之间重大战略利益的长期对立,又不必然意味着中美随时随地都处于严重冲突之中,换言之,中美对抗的形式,除了长期的战略利益冲突之外,还有许多即时的矛盾,这些矛盾同样制约着中美关系,令这种关系有时表现得较为和缓。

2020年大约就是这样的中美和缓期,在经历了超过一年半的贸易摩擦后,中美都有些打累了,都付出了一定代价,希望可以签署首阶段协议、歇一口气。特别是特朗普,2020年就要再次竞选总统,面对民主党人的进攻,他需要集中精力,继续与中国的贸易战,对他没有什么好处。虽然美国的鹰派不一定愿意放弃在贸易上对中国施压,但对特朗普而言,他需要为支援他的美国农民拿到一些切实的利益,而不是让他们继续成为经济上的受害者,以巩固其支持。反正贸易战再打下去,他也不可能拿到鹰派想要的东西-限制中国的产业政策和国企补贴,倒不如见好就收,能拿到多少是多少,暂时了结与中国的贸易冲突,将精力转向竞选。

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推测特朗普不大会在2020年主动挑起与中国的贸易争端,中国当然也没有理由主动刺激美国,因此,中美关系有望在2020年较为平稳,对股市有利;

其次,2020年是美国大选年,特朗普政府和美联储都会致力于稳定经济,力求以一个较为出色的美国经济表现为现任总统特朗普争取更多支持。因此,美国经济、股市估计风险不大,美联储也会在经济面临风险时及时出手,美国股市可能受益于经济的稳定和美联储的支持,出现较大风险的机会不大,也就是说,港股的重要周边环境-美股表现,在2020年有较大机会对港股较为有利;

第三,中国经济有望大致保持稳定。 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前景的判断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而社科院发布的202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19年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显著放缓,预计中国经济增长6.1%左右。 2020年全球经济有望出现温和回升,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6.0%左右。

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表现,相对而言,外资投行的预测普遍要较为悲观一些,其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的范围大致在5.7-6%之间,所以,中国经济未来的实际表现是股市面临的一个不确定性,如果经济表现较好,对股市有利;如果经济表现不如理想,则股市可能有一定压力;不过,由于中国的经济结构改善正在进行,部分受宏观政策鼓励的行业前景较为明朗,因此即使经济增速未如理想,股市未能全面上涨,但出现结构性行情的机会仍然乐观;

 

 

第四,2020年中国的资金环境可能相对宽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精准脱贫成效显著,金融风险有效防控”,说明中央认为金融风险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化解,未来对降低金融杠杆的关注可能放松;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根据前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解释,“灵活适度”也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略偏宽松'。

所以,相对于2019年中央关注金融风险,因而有意控制金融杠杆,令企业融资环境较为困难来说,2020年中央在金融上的关注点则是偏向宽松,希望利用金融适度支援经济发展,对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也对股市有利;

第五,香港经济可能在春节后进一步恶化。迟迟无法完全平息的社会动乱,以及严重分裂和对立的社会形势,对香港恢复经济非常不利。以目前的情况看,圣诞、元旦这些传统的销售旺季,游客大幅下降,生意惨澹基本已成定局,农历新年也看不到有改善的迹象,很多辛苦支撑的小企业新年后将有较大可能出现倒闭,一旦倒闭潮出现,失业、内部消费下降、经济展望负面、楼市下跌等,各种负面因素交织可能令经济进入入下跌螺旋,影响投资者信心。

综合以上因素,中美1月签署首阶段协议确定性较高,可能进一步推动股市上行,但春节后如果香港出现倒闭潮可能对投资者信心有负面影响,令股市出现借势调整;2020年中美关系有望较为平稳,中国的金融环境将较为宽松,这些因素对港股有长期正面作用;中国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仍有一些不确定,但即使在较为悲观的预测下,港股也会有结构性行情,总体并不悲观。

31
十二月
病舟侧畔千帆过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20周年,国家领导人亲莅澳门祝贺,并高度肯定了回归以来澳门的发展成绩。

 

国家领导人说:“回归祖国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也是澳门同胞共用伟大祖国尊严和荣耀感最强的时期。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的全面贯彻,得益于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积极作为和澳门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

 

确实,回归以来,澳门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高速增长、前景稳定,社会欣欣向荣,一派政通人和景象。

 

从经济数据看,澳门2018年GDP达到4403亿澳门元,和回归之初的519亿澳门元相比,增长了近8倍,年均实际增速高达7.6%;年人均GDP也从1999年的12万澳门元增长到2018年的67万澳门元,位列世界前茅。从财政实力看,2018年底,澳门累计财政盈余达到5056亿澳门元,较1999年增长193倍。

 

与香港相比,香港的发展明显较为逊色。香港1999年GDP为1657.68亿美元,2018年GDP为3629.93亿美元,规模增长为当初的2.2倍,年均增长率约3.76%;1999年人均GDP为2.51万美元,2018年为4.87万美元,从高于澳门变为显著低于澳门。

 

 

香港未来的前景展望也同样无法与澳门相比,经历了超过半年的社会动乱后,香港社会已被严重撕裂,亲建制的'蓝丝'与支持反对派的'黄丝'严重对立,本地经济陷入衰退,社会已经难以凝聚有效共识,动乱至今无法完全平息,发展经济更是无从谈起。

 

客观来看,即使没有这次动乱,香港经济老化、缺乏增长动力的问题已十分明显,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除了金融业还有一定竞争力外,其他的如旅游零售、转口物流、专业服务等都不同程度地面临优势下降、外部竞争环境恶化的问题,经济增长的前景本就不大明朗。动乱后,旧有的发展动力不足问题越发严重,旅游零售、转口物流都受到较大打击,恢复无期;新的问题如社会分裂、内耗严重,香港与内地民众之间的信任程度下降,合作障碍上升等又出现了,令香港经济面临内忧外患,前景暗淡。

 

反观澳门,除了传统的娱乐业蒸蒸日上外,经济的适度多元化已初见成效,会展业、金融业、中医药产业及文创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总额比2015年增加23.6%,占所有行业增加值总额的8.1%。

 

澳门本身土地面积狭小,发展空间有限,但加上面积是澳门3倍的横琴岛后,澳门发展空间不足的隐忧得到了极大缓解。中央政府积极支持将横琴岛变为澳门经济发展的腹地,推动澳门与珠海加强合作,为澳门经济发展增添动力。继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拨归澳门特区管辖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即将启用的横琴边境口岸澳方口岸和他的延伸区,由启用日开始,亦归澳门司法管辖,直至2049年12月19日,即澳门回归50年同期,期满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可以续期。

 

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表现良好,新产业发展按计画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潜力有所增强,澳门的经济展望十分正面。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接近,香港1997年回归,澳门1999年回归;又都实行“一国两制”。可是在经历22和20年的回归后,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状态,香港从社会和经济层面的表现都不如澳门。寻根究底,香港落后的原因可能有相当部分要归于香港回归后的泛政治化和抗拒与内地经济的融合。

 

香港事无巨细经常泛政治化的直接后果,是反对派经常对政府的重大政策极力抵制,使得政府难以推动任何涉及重大利益的政策。举例而言,香港社会最大的问题当属房屋问题,房屋供应不足、价格高昂,严重影响民生。社会上的广泛不满,很多都与住房缺乏有关,但每当政府提出开发土地的设想,如填海、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带等时,社会上总是有很多的反对声音,反对派也想尽办法极力阻挠,务求令到设想难以推进。久而久之,香港的问题就越拖越严重;

 

香港本身的产业结构老化,传统产业已经成熟缺乏增长空间,要想重拾动力,就需要加强与内地经济的合作,让全球大型经济体中增长速度最高的中国经济带动香港经济的发展。国家也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计画,给香港经济预留了发展空间,但是,严重的社会内耗、反对派所鼓吹的抗拒与内地经济合作的思想,严重阻碍了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也令香港经济失去了发展动力和方向。

 

 

国家领导人总结了澳门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四点重要经验:

 

始终坚定“一国两制”制度自信。广大澳门同胞发自内心拥护“一国两制”,认同“一国两制”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始终准确把握“一国两制”正确方向。广大澳门同胞深刻认同“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旗帜鲜明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正确处理涉及中央和特别行政区关系的有关问题。
 

始终强化“一国两制”使命担当。广大澳门同胞以主人翁意识,自觉站在国家整体利益和澳门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把成功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作为共同使命,并把这一担当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始终筑牢“一国两制”社会政治基础。广大澳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最重要原因。
 

对照这四点经验看香港,香港泛政治化和抗拒与内地经济融合的思想根源,恐怕恰恰就是来自对“一国两制”的认识有了偏差,走上了画地为牢、片面强调'两制',或者试图用'两制'对抗'一国'的邪路。

 

在目前全球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各经济体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香港病了、陷入内耗和分裂之中,但别的经济体却不会坐等香港恢复,如果香港不能迅速克服自身的问题、奋起直追,只会在这场发展竞赛中被越拉越远。

20
十二月
市场有望突破横行进入上行轨道

事件一是历经了超过一年半的中美贸易摩擦后,中美终于就贸易协议文本达成了一致。

根据新华社报导:“中方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声明13日晚对外发布。声明说,经过中美两国经贸团队的共同努力,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已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

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发推文说,“我们已经与中国达成一项非常大的第一阶段协议。”他并在推文中具体写道,“他们(中方)同意进行许多结构性改革,大量购买农产品、能源和制造业产品,以及更多。25%的关税将保持不变,其余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维持在7.5%。”特朗普在紧跟的第二条推文中说,由于双方已经达成协议,因此原定于12月15日开征的惩罚性关税不再加征,而且双方第二阶段的谈判将立即开始,而不是等到2020年美国大选之后。

 

 

 

看起来,经过超过一年半的反复折腾后,特朗普终于有些黔驴技穷、被迫接受现实了,中美能够赶在美国大选前达成首阶段协议,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预期,毕竟,竞选连任才是特朗普眼下的最重要任务,如果贸易摩擦久拖不决,影响到美国农民和利益受损人士对特朗普的支持,对特朗普而言,就难免太不合算了。

但是,贸易协议勉强达成,并不代表中美关系雨过天晴了,总体来讲,中美之间的全面博弈仍在激烈进行之中,首阶段贸易协议的达成,不过是因为双方都不愿继续承受贸易战的代价、有达成协议的需要而已。

有人担心以特朗普拿协议当抹布的劲头,就是达成协议也没多大意思,因为特朗普随时都可以翻脸将协议抛弃。不过在我们看来,这种担心可能有些过头了,中美首阶段贸易协议顺利履行的机会还是不小的。我们这么判断当然不是因为对特朗普有信心,坦白讲,特朗普的往迹只能让人对他不敢有丝毫信心,纯粹只是因为履行协议避免在大选期间爆发影响特朗普选情的事件,比较符合特朗普的利益;而对中国来说,仍在面对'三期叠加'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下行压力,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主动挑起与美国的贸易争端,因此,从双方的利益出发,履行首阶段协议对双方都较为有利。

从中美对首阶段协议发表的不同声明措辞来看,美国明显仍然希望尽快与中国就所谓的'结构性改革'达成协议,不过我们之前多次说过,所谓的'结构性改革'涉及中国的经济主权,中国基本没有让步的空间,美国的要求注定不会有结果。

基于双方对待所谓的‘结构性改革’互相对立的立场,我们认为第二阶段谈判有结果的机会不大,更大的可能是会久拖不决,大家慢慢消耗时间。

不过第二阶段协议难以达成,又未必会影响首阶段协议的履行,从近期中美的互动来看,中美都有把各种问题分开处理的意图,例如美国通过了'香港人权法案'和'维吾尔人权法案',这是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但这种行为并没有影响到贸易谈判,中方仅仅是暂停审批美国军舰赴香港和制裁美国几个NGO组织,所以,虽然我们估计第二阶段协议拖而不决的机会较高,但特朗普出于选举利益的考虑,较大可能会采取容忍而非翻脸的态度

总结起来就是,首阶段协议以后的谈判难有成果,中美关系也难以好转,由于明年特朗普主要关注选举,所以中美关系较今年平稳的机会略高。预计首阶段协议顺利履行的机会较大,但其他方面矛盾照旧,中美大概率将采用分开处理问题方式以避免全面冲突。

 

事件二是12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由于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因此,本次会议格外引人关注。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会议对明年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提法和变化,如提及三大攻坚战时顺序有调整,脱贫攻坚位列首位,说明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取得相当进展,金融风险不再是经济工作的首要关注;宽财政、稳货币的整体基调不变,但货币较前更加宽松的信号明显;针对备受关注的房地产,此次会议也更强调“稳”。

 

 

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数据总体仍处于逐渐回落之中,中国经济的‘三期叠加’加上中美贸易摩擦都加大了经济的下行压力。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可以看出:

首先,中央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向好深具信心;
其次,金融风险化解取得一定成绩。由于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高杠杆,化解金融风险常常意味着降低杠杆,对企业的金融环境构成一定压力,因此不强调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含义就是不再要求降低资金杠杆,对企业融资环境的稳定有利;
第三,财政政策积极和货币政策偏向宽松都对经济企稳有利;
第四,会议更强调‘稳’字,说明中央决心采取各种必要手段维持经济、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稳定,对经济稳定向好有利。
中美达成首阶段贸易协议,为香港股市去掉了一个长期重大压制因素;未来一年特朗普有可能将注意力转移到竞选连任上,相对减少中美冲突的机会,令市场前景有所改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0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大致稳定,这些因素基本都对港股有利,港股有望在有利因素的支持下,进入上升轨道。

12
十二月
两个小诀窍帮忙辨别流言真伪


曾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人,名参,字子舆,是孔夫子晚年的重要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这么一个提起来就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却在历史上留下过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秦策二》,原文是:

“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翻译过来就是:有人向曾子的母亲报告说“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心里恐慌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虽然曾参贤德,他母亲对他信任,但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也不敢相信他了。

这个小故事形象地描述了流言的可怕,明明没有的事情,经过三个人反复渲染和加强,结果就连原本对曾参充满信心地曾母,也不敢相信儿子的无辜了。

 

 

如何避免坠入曾子杀人的陷阱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社会,各种假资讯充斥,也可能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其中有意编造一些虚假资讯,各种虚假资讯互相加强之下,无辜的人们很可能会陷入流言制造的骗局,莫名其妙地被引导去相信一些本来没有发生过的假像。

有些人会说,我会尽量多找资讯或多加查核的,因此假消息骗不了我。从'曾子杀人'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即使以曾母对曾子的了解之深,信心之坚,也难免不受流言的影响,以一般普通人对一件事的了解和有信心的程度,恐怕很难达到曾母对曾子的水准,又怎么敢肯定可以不被流言所惑呢?

所以,这个小故事形象化地告诉我们,人是很容易被流言欺骗的,随时都有机会堕入流言造成的陷阱。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受流言蒙蔽的机会呢?

如果问一个现代人,相不相信‘曾子杀人’,一般的答案肯定是不相信。如果再问为什么不相信,可能很多人会答:曾子是一个著名的贤人,品德很好,又跟随孔夫子学习,讲究仁义道德,这样的人,怎么会突然像一个暴徒一样杀人呢?

 

两个重要的思考方法

曾子没有杀人,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上面得到这个结论的简单阐述,实际上就包含着我们普通人可以据以辨别真伪的两个最重要的思考方法:

首先是常识。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性是相对稳定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人的品性改变比改天换地还要难,好人会做好事,坏人会做坏事,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强盗土匪则会杀人越货,这些与品行有关的东西一般都很难改变。所以,确定了一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大概就会干怎样的事,不能说这中间没有例外,但从概率的角度,这种常识具有相当的准确度。

根据上面的简单阐述,曾子是一个好人和书生,这样的人不会去杀人,这就是常识得到的一般结论。

 

 

其次是逻辑。逻辑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一样事,都有其理由,思想的改变需要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人的思想不是断裂而是连续的。毫无理由地突然杀人,只可能是精神病人,并非正常人。正常人的行为,都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都有其背后的思维逻辑支援。

在'曾子杀人'这个故事中,曾子从一个贤人、讲究仁义道德的书生,到一个杀人犯之间的变化逻辑就是完全跳跃和断裂的,好像变脸一样,一瞬间一个好人就变成了坏人,完全不符合正常人的逻辑思维特征,因此,不大可能是真的。

根据这两个思考方法,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真假资讯的时候,不要仅仅因为有朋友、有知名人士、或者有很多人都在传等原因,就想当然地认为资讯是真确的,对每一件事,都要运用常识和逻辑去加以分析,凡是不符合常识,用逻辑无法解释或者很牵强的东西,恐怕都要打个问号。

5
十二月
无可奈何花落去

香港回不到过去了,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高兴或者悲伤,经过了接近半年的社会动乱和美国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后,香港的命运已经难以逆转地改变了,前途变得不再明朗、充满不确定性和暗淡。


11月27日,美国特朗普总统签署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和「保护香港法案」,这两个法案已经正式成为了美国法律。如果纯从内容来说,这两个法案暂时对香港的实质影响都不大,譬如「保护香港法案」主要是限制向香港警方出口催泪弹一类的人群管制设备,但这类设备美国不出口,香港还可以从内地购买,美国除了做个政治姿态少做些生意外,对香港基本没有影响。

 

 

至于「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主要涉及了三个层次的内。

一是对美国认定违反法案的个人进行制裁;

二是限制向香港出口高科技产品;

三是每年检讨是否要给予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这些制裁措施看上去同样是姿态大于实际,个人制裁层面,只要被制裁者不去美国,在美国没有资产,美国的威胁就基本是空的;高科技产品,可能有些影响,但香港也可以寻求从其他地方进口类似的产品,限制作用未必很大;取消独立关税区,由于美国对香港长期有大额顺差,真要做的话美国的自身利益也会受到重大损害,利弊权衡之下,恐怕轻易不会走到这一步。所以,从两个法案的实质内容看,政治表态的意味浓厚,恐怕背后的政治算计才是推动法案的主要因素。

不过法案虽然暂时对香港造成的实际损害有限,但对香港的中长期形势却可能有重大不利影响。主要原因有:

首先,法案通过成为美国法律,实际影响虽然未必大,却代表着美国的政治态度,就是美国政府已经正式将香港作为了与中国博弈的棋子;

其次,法案实际造成的效果是美国以后将可以每年都用民主人权的借口干预香港事务,为香港制造政治争议热点和破坏政经环境稳定;

第三,法案对香港反对派有一定心理支持作用,实际上也会成为支持反对派与政府博弈的其中一个手段和工具。

所以目前的情况就是,不管香港人怎么想,美国已经打算将香港作为与中国博弈的其中一个战场,并会在这个战场上支持反对派与政府博弈。


对香港长远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事件就是刚刚完成的2019年香港区议会选举,在经历了近半年的动乱和之前的严重暴力升级的情况下,区议会选举以反对派大胜结束,而且这个结果是在历史最高投票率和投票人数的情况下取得的,有超过半数的选民选择了支持抗争和暴力的方向。有人说这次选举相当于一次政治公投,虽然香港作为一个中国辖下的特别行政区不存在公投的权力,但广泛参与者的政治表态确实反映了香港时下的民意。

 

 

总体而言,反对派虽然诉求不一,但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就是他们基本都倾向反对政府处理动乱的态度和方法,反对中央政府对香港行使全面管治权,同意用选票向政府说不。客观上他们的政治诉求与美国的立场比较接近,或者说深受美国影响,在中美互为对手进行全球博弈的背景下,区议会选举政治表态的客观效果,就是把香港某种程度绑上了美国对付中国的战车,反对派自己也成为了美国对付中国的小卒子。

虽然他们中的部分人未必完全支持暴力,主观上也未必愿意成为西方反华势力的帮凶,可能觉得自己只是在争取自身的权益,但坦白说,从内地的角度看,有没有成为美国小卒子的主观愿望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上反对派就是成为了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先锋,已经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如果内地认定有相当多香港人已经主动走上了美国敌对中国的战车,那中央政府对香港经济的支持,恐怕要比以前大打折扣。

 

 

香港政府11月29日公布了本财年首7个月财务状况,财政赤字为1,194亿元。政府发言人表示,截至10月份的赤字,主要是由于薪俸税及利得税等主要收入,均大多在财政年度的后期收取。其潜台词就是首7个月的赤字,未必代表全年的状况。

 

 

不过在我们看来,香港财政收入的几个主要支柱:卖地收入、利得税、印花税和薪俸税,随着社会动乱导致的经济放缓加剧,未来的展望都不明朗。本财年的卖地收入几乎可以肯定会下降,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也会大概率导致利得税、印花税和薪俸税收入下降,香港政府今个财政年度的收入下降基本已成定局,而经济状况不佳又会导致政府的各种纾困开支上升,一方面是收入下降另一方面是开支上升,政府的财政状况大概率将会转差。

即使考虑到薪俸税和利得税较迟收取的因素,也很难改变财政状况转差的势头。


从目前情况看,香港经济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未来只有社会团结一心,再背靠祖国的支持才有可能走出危机,但很明显,现在社会不仅难以团结,而且还有部分人在努力引入美国的力量在香港与中国抗衡,加剧社会的混乱。中国有句俗话:“神仙打架,凡人遭殃”,香港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如果成为中美两个巨人的战场,斗争波及之下,恐怕结果不会是可以安然无事,而是会令香港经济雪上加霜,复苏无期。

香港经济面临的困难,看起来已经很难避免,香港经济从年初的稳定繁荣变到现在的前景暗淡,实在令人唏嘘。

28
十一月
贸易谈判审慎乐观 宏观环境继续好转

据媒体报导,中国国家领导人11月22日在会见出席彭博新经济论坛的外国政商代表团时表示,提到中国希望在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与美方达成首阶段贸易协定,他还说:“首先这个事儿(贸易战)不是我们挑起的,我们不愿打也不想打贸易战,必要的时候不得不打反击战,但是我们始终还是在积极争取不打。”

几个小时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与中国的贸易协定“可能非常接近”,但他坚称,由于中国对美国的多年贸易顺差,“这不可能是一个公平的协定”。

之后,国家领导人又单独会见了出席彭博新经济论坛的美国重量级政治家、前国务卿、96岁的基辛格,称赞多年来基辛格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将载入史册。希望他健康长寿,继续做中美关系的促进者和贡献者。国家领导人指出,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关键当口,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讲究纲举目张。中美双方应该就战略性问题加强沟通,避免误解误判,增进相互了解。基辛格表示,现在时代背景已发生了变化,双方应该加强战略沟通,努力找到妥善解决分歧的办法,继续开展各领域交流与合作,这对两国和世界都至关重要。

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上周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长姆钦通电话时,邀请他们在美国感恩节前到中国举行新一轮经贸会谈。不过美国仍未决定会谈的时间。

这几条新闻中,国家领导人就贸易谈判发表评论和基辛格借彭博新经济论坛之机访问中国,看上去都有些不寻常。贸易战打了超过一年半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了数不清的评论,但中国领导人一直都很低调,这次是他的首次公开评论,初一看,评论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大致都是阐述一些过去一贯的态度,不过,领导人亲自评论的本身恐怕就是一种态度。

 

 

在讨论领导人的评论对贸易谈判影响前,我们先回顾一个小故事。东汉光武初年,光武帝刘秀逐步剿灭了割据势力,天下复归一统。隗嚣是割据势力中较为有名也很有特点的一股,不同于其他很多公开另立旗号的割据势力,隗嚣一方面不愿意彻底归顺东汉王朝,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公然自立与光武帝作对,他总是试图游走在事实上的独立和表面上的归顺之间,但是假话不能永远骗人,当光武帝刘秀要求隗嚣拿出行动来证明自己对东汉王朝的忠诚时,隗嚣的假话就露了馅。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段光武帝刘秀戳穿隗嚣假话的内容:“有司以嚣言慢,请诛其子。帝不忍,复使来歙至汧,赐嚣书曰:「昔柴将军云:『陛下宽仁,诸侯虽有亡叛而后归,辄复位号,不诛也。』今若束手,复遣恂弟归阙庭者,则爵禄获全,有浩大之福矣!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岁,厌浮语虚辞。即不欲,勿报。」嚣知帝审其诈,遂遣使称臣于公孙述。 ”

翻译过来就是:“官吏认为隗嚣言语无理,建议杀了他做人质的儿子,刘秀不忍心,又派来歙去甘肃,并写信给隗嚣说,以前柴将军说:『皇帝陛下宽大,诸侯有逃跑叛变后回来的,都官复原职,不会杀头。』现在如果你投降,再派一个儿子前来洛阳,你们全家可以保全荣华富贵。我今天四十岁了,带兵十年,一向讨厌虚头巴脑的托辞。如果你不想投靠我,那也就别回信了。”隗嚣知道刘秀看破了他的诡诈,索性就向公孙述称臣。

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特朗普对贸易谈判的态度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颇有点当年隗嚣拿变诈当饭吃的味道,不过假话说多了,总会让人厌烦。

也许,国家领导人看似平常的评论,其实就是表明中方的态度,我们不想再听你翻来覆去的改变了,如果想达成协议,那就认真谈,抓紧达成;如果没有诚意,也请干脆些,我们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

基辛格以96岁的高龄来参加新经济论坛,论坛本身自然不会是他的主要目标,以他的资格,足以和中美双方的最高层交流真实的想法,因此,他很可能向中方转达了美国方面内心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也将会把中方的意见和看法带回美国。

所以,国家领导人首次发表评论、基辛格来访、加上刘鹤邀请美方来中国谈判,很可能意味着中美双方的谈判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中方的耐性快要耗尽,要么谈成,要么谈崩,总之大家努力拿个结果出来。而如果谈崩的话,恐怕短期未必再有机会重开谈判。

考虑到特朗普正处于竞选的关键时期,又正遭受民主党弹劾,急需政绩,因此,我们仍然倾向于贸易谈判能够达成首阶段协定,特朗普最后关头妥协的机会不低。

 


(阿里巴巴上市是近期港股焦点)
其他方面,香港的社会动乱,近几天已经明显降温,在警方围捕聚集在理工大学的暴徒后,动乱激进分子遭到沉重打击,继续发起暴力升级活动已遇到一定困难;另外由于之前暴力升级后的无差别攻击极大地损害了普通市民的利益,动乱的支持力量下降,大规模抗争的发生几率同样下降,因此,香港社会局势恢复稳定的大方向已经较为明确。

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央行放松货币的动向已比较明显,仅在11月,央行就有4次试图引导利率下行的动作,11月5日、18日和19日分别下调MLF利率、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和国库现金定存利率。 11月20日,中共央行宣布将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企业贷款指标)降至4.15%,下调0.05%;并首次下调5年期以上LPR(住房贷款利率)至4.80%,下调5个基点。

我们认为,为了对冲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指向宽松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中国货币宽松,配合贸易协定可能达成以及香港社会逐步恢复稳定,对未来股市走势有利。

就目前情况,中国经济继续放缓仍是股市面临的一大压力,不过市场对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较为悲观,投行普遍预测经济增速将低于6%,如果届时经济增速未如预期悲观,股市未必会受太大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目前港股的宏观环境倾向改善,对港股后市有利。

26
十一月
香港的‘揽抄’之路

香港因逃犯条例修例引发的动乱,至今已超过5个月了,仍未见平息的迹象,而且近日以来,暴力和破坏的程度有还有明显的升级。但是和一般人的看法相反,在我们看来,这场以似是而非的理由引发、以其他政治目的为目标的动乱,很可能已经步向衰亡,近期暴力和破坏的高涨不过是衰亡前的回光返照,只会令衰亡来得更快。

古人讲‘盖棺论定’,现在动乱虽还未‘盖棺’,但隐藏的矛盾基本都已表现出来,也差不多到了可以给它‘论定’的时候,一些基本的结论已经可以形成。

第一个结论:动乱快将结束

虽然香港社会内部的对立和分歧还要很长时间、甚至很多年才能完全化解,但仅就破坏社会秩序和暴力行动而言,却离开结束不远,因为延续动乱所需要的燃料(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已经大量被消耗,而外部环境也已有明显变化。

不管暴力分子升级暴力和破坏行动的理由何在,但在客观上,大规模、无差别地攻击不同意见市民、破坏交通,只可能是自掘坟墓,令运动更快完结,不会带来他们想要的任何结果。因为这样的行动,譬如大规模破坏交通,差不多给所有人造成了出行困难,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麻烦,直接、明显地损害了他人利益,虽然有些政治理念相同的市民表示不介意,但对大多数没有那么强政治理念的人来说,破坏交通只会令他们反感;再譬如暴徒火烧不同意见市民的例子,市民仅仅是表达不同意见并有一些不满的行动,怎么可以向他淋易燃液体然后放火烧?按照香港的价值观,即使杀动物,也要尽量减少它的痛苦,不能虐杀,何况一个活生生的人,仅仅因为意见不同,就要用那么残忍的手段伤害他的身体和生命,这样没有基本做人底线、泯灭人性的行为,怎么可能会得到普通市民的理解。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对待动乱的态度较之动乱初期也有明显的变化。动乱初期,中央政府主要是支持特区政府和员警依法施政、止暴制乱,态度虽然坚决,却没有显得急迫;但近期中央政府的态度明显转向较为紧急,国家领导人在10天之内,连续两次就香港问题表态,而且第二次对于'止暴制乱'的要求从第一次的“最重要”改为“最紧迫”,时间上的压力,不言自明。

不管特区政府怎么反应,看来中央政府都要求其可以实现尽快压制暴力,恢复社会秩序的目标,预计特区政府将会采取更积极、更有力的手段止暴制乱,令动乱难以延续。

 

 

第二个结论:‘五大诉求缺一不可’必定失败

动乱的五大政治诉求,除了第一个撤回修例,已获政府接纳外,其他的诉求基本可以肯定不会得到政府同意。

特区政府已多次回应不会接受释放被捕人士,不可能不检控违法人士,因为有碍法制;而双普选,则涉及人大的831决定,不可能或者很难更改。

社会有较大争议的主要围绕'独立调查委员会',但我们认为,这个诉求政府同样不大可能接受,因为'独立调查委员会'看似公允的说法下,其实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甚至可能引发更多争议的问题:

首先,很多人说'独立调查委员会'要用来调查事件的成因,其实抗争者的政治诉求已经很清楚,除了取消暴动定性、不追究违法人士这些与本次动乱有关的诉求外,真正政治性的诉求,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要双普选,换言之,就是要否定人大的831决定。这个成因无需调查,抗争者自己就讲得清清楚楚,所以,实际的问题不是不清楚抗争者的诉求、不清楚动乱的成因,根本的原因是抗争者不想而政府坚持遵守人大的831有关普选的决定,这个矛盾明显不是独立调查可以解决的;

其次,如果‘独立调查委员会’是用来调查动乱背后谁在组织,资源何来,有没有外国资金或者势力介入,这种明显指向抗争者的调查,抗争者会同意吗?

第三,如果'独立调查委员会'是用来调查员警使用过分暴力,那员警作为可以使用合法暴力的执法者,却因为执法过程对违法者使用暴力而被撇开现行调查机制进行针对性调查,员警和支持员警的市民又会同意吗?

另外,在香港现在政治立场尖锐对立的情况下,又能找什么样的人才能为双方接受并信服呢?如果全部用外国譬如美英专家,那以美英明显希望借香港制衡中国的立场,这些专家又能否真正中立呢?

所以,以现在的局势看,‘独立调查委员会’恐怕是一帖包装精美的毒药,除了令局势再起波澜外,起不了任何作用。

第三个结论:香港本地的民情变化,主要和西方对华态度有关

香港是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城市,但影响一般人的主流舆论,主要是西方舆论,一般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也主要跟随西方主流舆论看法。换言之,抗争者所谓的‘独立思考’和所追求的政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被西方舆论影响的产物而已。

譬如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对内地的负面看法,在近10年明显增强,而与这个明显增强同步的,就是西方对中国的态度逐步从强调接触转为强调遏制。许多人常常举出汶川地震时香港人踊跃捐赠的例子证明香港普通市民对中国的爱国之情,说明香港人并非不爱国,但他们忘记了,汶川地震发生在2008年,那时的踊跃捐赠者与现时的年轻人关系不大,而且2008年正是美国金融海啸的时候,那时中国的气氛是'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出台4万亿投资计画拉动全球经济,协助美国走出经济困难,属于中美还是一家亲、美国需要中国支援、在舆论上对中国还算大致友好的时候。随着之后美国对中国遏制的加强,美国的主流舆论也越来越对中国充满敌意,其影响所及,香港主流舆论和精英知识阶层包括老师和学生,对内地的看法也就越来越负面。

香港2014年发生的'占中',不管背后有没有外国势力介入,其方向与英美主流舆论是一致的;而本次逃犯条例修例引发的动乱,从示威开始的初期,到最后发展到大规模动乱,其发展的顺序也与西方舆论有很好的呼应。在修例的咨询阶段(2月中到3月初),政府共接获约4500份书面意见,其中约3000份表示支持,1400份表示反对,社会反响不大;之后商界部分成员对修例有担心,民阵在3月底发起的首次反修例游行,参加人资料警方资料高峰时仅5200人,依然波澜不惊;美国国务院在4月26日发表声明关注修例,4月28日民阵发动的第二次反修例游行,号称有13万人参加,警方资料高峰时有2.28万人,示威开始初具规模;5月欧美等西方国家就修例密集发声,普遍对修例持负面态度,6月9日民阵发起的第三次反修例游行,号称有103万人参与,警方资料高峰时有24万人,欧美对香港的影响力凸显;6月15日,民阵发起第四次反修例游行,号称参与人数近200万,警方资料高峰时有33.8万人,达到了修例抗争示威的高峰。从示威规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欧美的舆论引导对香港社会的主流看法有决定性作用。

还有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例子也很好地展示了西方舆论对香港青年的影响力,有一个英国BBC录制的视频,一个看过乌克兰颜色革命纪录片的年轻香港女子,流着泪说“希望香港可以像乌克兰一样这样好的结局”,这个小姑娘大概不知道,革命后的乌克兰经济一塌糊涂,已经堕落到成为'欧洲子宫',很多年轻女子要靠卖淫、帮人代孕来谋生,这样的生活居然会被这位生活无忧的小姑娘羡慕,只能说她已经被西方的民主理论忽悠得不食人间烟火了。毫无疑问,这个小姑娘说那番话时是真诚的;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她所真诚相信的东西给乌克兰人民带来了灾难。

人创造制度是为了自己和他人能生活得更好,而不是为了给自己戴上枷锁,选择无条件相信西方的选举民主制度就代表着绝对正义,而不理会它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这样的人其实已经陷入了观念迷信,失去了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第四个结论:香港经济将陷入长期低迷

这个结论很好理解,因为动乱持续了超过5个月,旅游、零售、餐饮、酒店、专业服务、商铺、写字楼等都受动乱的打击,至今没有好转的迹象,相关行业的生意大跌,预计圣诞、农历新年之后,将有很多业务没有起色的公司结业,届时失业率明显上升,波及内部消费、房地产等,令经济雪上加霜。

更难以解决的是,反修例事件引发的动乱,将香港长期以来积存的深层次问题一次过引爆,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对立和撕裂,这种撕裂因为创伤太深,无法在短期弥合,因此社会上的广泛对立将长期存在,阻碍社会聚焦发展经济的努力;另外,反修例运动的发展带有一些明显对内地的敌意,有浓厚的反中色彩,导致内地与香港之间产生严重隔阂,这种隔阂同样不是短期可以克服,而隔阂的存在必定会影响香港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融入大湾区,对香港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不利。

所以,此次反修例引发的动乱,带给香港短期的打击已十分严重,但长期的负面影响却会慢慢显露,令香港经济难以快速好转。

第五个结论:香港的大学和大学生恐将被‘揽炒’

本次抗争运动,香港的大学和大学生卷入很深,是动乱的主力,未来恐将付出重大代价。

香港的大学,因为动乱中相当政治化的表现,对大学的学术声誉不利。部分大学表现出的对大陆背景学者和学生的敌意和攻击,必将削弱未来对大陆背景学者和学生的吸引力,令教师和学生品质都走下坡,对大学的地位造成长远负面影响;

在校或刚刚毕业的香港大学生,在未来可能很难有较好的出路。不论是出国去其他国家深造或者在社会上找工作,他们都可能被标签为与暴力行为关系密切的人士而举步维艰,就算他们自己没有参与过暴力活动,也不易摆脱这类负面标签,因为其他国家和企业很难具体调查每个人的行为,最容易采取的措施就是与这几届的香港大学生保持距离。

所以,暴力激进分子宣称说要和其他人'揽炒'一起沉沦,现在看来,他们可能会部分会成功,香港经济有较大机会被暴力拖累而'揽炒',暴力的主力-香港的大学生自己恐怕也难逃被'揽炒'的命运。

14
十一月
香港乱局的出路

11月7日在香港科大,一名内地学生被黑衣人殴打。从网上流出的视频看,很可能是黑衣人有预谋的施袭,虽然袭击目标可能有一定随机性。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当时那个内地学生似乎向前排的人说了几句话引起了现场一些黑衣人的鼓噪,在他慢慢从两排座位之间的过道走出时,一个黑衣人有意走到过道的出口位置拦住那里,内地生在被有意阻挡的情况下仍然向外走,双方的身体发生接触(没有动手,因为内地生的手一直插在袋中),黑衣人当即倒地,其他黑衣人的同伙即上前围住并殴打内地生,视频中还听见有人大喊“开遮”,应该是有意识地想用雨伞遮挡打人现场。

看上去,整个施袭过程似有一定组织,那个拦路的黑衣人扮演的是一个俗称'碰瓷'的角色,用拦路的方式引发事端,有身体接触后,即立即躺倒声称受攻击,然后其同伙就一拥而上围殴目标。

坦白讲,这种行为已经完全没有一点正当性和道德上的吸引力,与小流氓的讹骗手法差不多。内地曾经有一些汽车碰瓷的案例,方式就是碰瓷者在汽车将要开动时突然拦住汽车前面,一碰到汽车立刻躺到一边扮被车撞,然后要求司机赔偿,方法上与黑衣人在科大做的类似。

11月8日,数名黑衣人从荃湾大河道荃湾法院大楼外的行人天桥,向法院大院内投掷汽油弹和小型压缩气罐,烧着院内一棵大树,其间火光熊熊,火舌窜到数米高。

这是自6月修例风波以来,首次有司法机构建筑物被直接攻击。自称是「火魔法师」的暴徒在接受《立场新闻》访问时承认,他们是刻意选定目标放火,并称是因为有「手足」被捕而「牺牲」,不满被政府「镇压」,特别是不满裁判官在本月7日裁定携带改装雨伞和镭射笔的少年两罪皆成。

与香港动乱以来发生的暴力行为相比,暴徒在上面这两个事件中所使用的暴力在程度并不算非常突出,但这两次的暴力行为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标意义,简单来说:

从科大内地生被围殴事件中,可以观察到即使是在本应较为文明的大学,黑衣人的暴力行为也已经有明显失控的迹象,虽然本次修例引发的示威活动一开始,示威者提出了以'五大诉求'为代表的一些政治诉求,但在经过了约5个月的抗争之后,部分黑衣人的行为正变得越来越和政治诉求无关、越来越像一个纯粹以仇恨驱动的、黑社会式的帮派寻仇,甚至开始带有一些类似种族主义的色彩。

对黑衣暴徒来讲,只要反对他们,不管说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事实都不重要,就可以是被攻击的理由;大陆身份、说普通话,也同样可能会引发针对性攻击。运动已从开始时部分参与者有一定政治诉求,迅速退化到现在抗争基本以破坏为目的,部分激进分子越来越暴力、越来越无底线、越来越单纯为仇恨所驱动;

从司法机构建筑物被攻击事件可以看出,黑衣暴徒已经视法律为无物,敢于公开攻击司法权威的象征,法律对他们的威慑力已经接近荡然无存,如果不能迅速制止这种倾向,香港社会秩序有全面崩溃的危险。

目前暴徒似乎已不再期望用道德和正义争取市民支持,正越来越依赖用暴力去打击不同的声音。如果激进暴徒发现暴力既无法令政府屈服,又无法长期赢得大众的支援,陷入绝望的他们,剩下的选择很可能是进一步升级暴力来宣泄仇恨。

一方面是暴力仍有继续升级的可能,另一方面是法律的威慑力越来越低,香港的未来局势会如何演变,出路何在?

 

 

从理论上讲,对立双方的争端一般有三种变化方向:

一是对立双方经过充分的对抗和争论后,大家形成新的共识,然后在新共识的基础上重建社会和谐,恢复社会的稳定;

二是对立双方的分歧根本对立,共识始终无法建立,但一方的实力远大于对方,因此可以用强大的实力压迫对方接受和尊重己方立场;

三是对立双方的分歧根本对立,共识始终无法建立,而且双方实力接近,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压倒对方,社会陷于长期内耗,始终无法恢复稳定。

就香港目前的情况看,反对派发起的抗争,中央政府已定性为颜色革命,其诉求已被定性为试图夺取特区管治权,因此政府不可能接受反对派的诉求。以目前双方对立之严重,对抗之后双方形成新的共识机会不大,分歧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第一种变化方向不大可能;

基于香港动乱的发生和持续所表现出的严重程度,四中全会已经对香港问题做出了决议:“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不熟悉内地政治的人可能不容易理解四中全会决议的含义,简单来说,四中全会是中共党内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做出的决议就是最终决议,基本不可更改,全党必须执行。根据这个决议,香港政局发展的方向必定是加强对国家安全的捍卫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反对派的政治诉求因为对加强国家安全不利,已经可以肯定不会被政府接受。

四中决议要加强对国家安全的捍卫,政府必定要加大对威胁国家安全因素的打击力度。由于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实力远大于反对派,因此与反对派形成长期缠斗的机会不高,也就是第三种演变方向的可能性不大;香港局势演变的最大的可能是,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利用其实力优势,强力压迫反对派接受和尊重其对香港局势发展的主导地位。

对反对派而言,可能意味着香港政府对暴力行为和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激进暴力示威者面临的压力将会大大上升、被政府法律制裁可能性也越来越高,令抗争很难继续下去。

不过,即使政府能够用强力压制平息冲击社会秩序的暴力行为,但香港社会的对立和分裂却不会很快消失,对立双方的分歧将长期存在,社会只会恢复表面的平静,无法消除内耗,香港经济有可能面临较长期的低迷。

14
十一月
香港经济的首个阶段性低点可能在明年春节后出现

我们7月中的博文«香港经济楼市前景阴霾密布»里,预判香港乱局难以平息并将拖累经济,而受制于旅游零售和转口两大支柱行业的弱势,下半年香港经济恐难乐观。

现在距离我们博文发布的时间又过了三个多月,香港经济的情况大致和我们的预判一致,情况正变得越来越差。

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字显示,9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值约为299亿元,按年下跌18.3%,并连跌8个月。虽然9月跌幅较8月时的22.9%稍为收窄,但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强调,相信是受基数效应影响,跌幅才有所改善,不代表情况好转,零售市况其实一直恶化,担心第四季度会出现倒闭潮和裁员潮。

今年首9个月合计,零售业总销货数量的临时估计同比下跌8.3%,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按年下跌7.3%。

零售业跌跌不休,而受打击更大的旅游餐饮业更度日艰难。代表商界的立法会议员张宇人10月26日接受访问时说,目前餐饮业的情况较2003年「沙士(SARS)」爆发时的情况更差,已有200至300家餐厅因为受抗争活动影响而结束营业,预料倒闭潮还会持续。他更指,如果示威情况持续,估计可能会有超过1000家餐厅结束营业。

同时受访的香港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也说,风波发生以来,访港旅客已大跌5成,业界经营情况不理想,来港的内地旅行团由此前每天的200至300团急跌至约20团,饭店入住率也下跌4成。他说,目前本地全体导游陷于开工不足或失业,不少旅行社职员需要放无薪假,情况相当令人担心。

针对餐厅和旅游业所面对的困境,港府虽已推出多项临时措施协助他们,包括减税和现金资助等,但业界普遍认为相关措施无法解决顾客不足问题,未能令业界度过难关。

虽然旅游零售餐饮等行业的问题已颇为严重,但我们认为,本港经济最差的时候恐怕尚未出现,本地经济很可能进一步转差,并逐步扩散,抗争活动以来本港经济的首个低点,有可能在明年春节后出现。

由于年末临近,重要的节假日如圣诞、元旦、春节等本属传统消费旺季,是旅游、餐饮、零售一年内最赚钱的时候,很多经营困难的企业都期望能在这些日子多做些生意,弥补前段时间的损失。但在我们看来,这个期望很可能要落空。换言之,香港的经济难以很快好转,期待节日消费畅旺的愿望恐怕最后会落得一场空。

 

 

短期来看,经济能否好转的关键其实一方面取决于游客能否大规模重临香港;另一方面取决于市民能否积极消费。但这两方面的回暖其实又有赖于一个前提,就是社会恢复稳定,游客和市民对来香港消费恢复信心。

就目前情况看,即使本港的暴力抗争行动短期受到控制,恐怕对经济也难有大的帮助。原因是此次抗争活动的起因,虽然表面是因逃犯条例修例而起,但动乱发展到现在,大家都能看到其实抗争活动的本质是政治性的,在涉及到的重要政治问题获得解决前,社会恐怕很难将精力集中在经济方面。

日前结束的中共四中全会,有一段内容涉及香港:“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与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以及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从这段公告可以看出,中央对香港的关注重点,已经聚焦于国家安全方面。也就是说,香港经济的表现并不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国家安全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才是。这就意味着,中央政府并不会像以往香港经济遇到困难那样积极推出各种措施,支持香港经济复苏,反而会着重在政治上解决香港给国家造成的安全隐患,只有在国家安全上的隐患获得解决后,政府才有精力想办法推动香港经济发展。

政府将注意力聚焦在国家安全上,社会氛围自然就很难恢复平静,因为解决政治问题的本身就是各方势力的斗争过程,在一个不平稳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可以吸引游客,又如何可以鼓励本地消费?

 

 

综合各方面因素,大致可以判断本港经济的短期恢复基本不大可能,而经济不能快速恢复,已经忍受了几个月困难的旅游、零售、餐饮企业等恐怕就很难有理由继续坚持下去了,大量的困难企业很可能在圣诞、元旦或者春节后倒闭,令本港失业率明显上升。

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的涟漪效应必将波及商铺、办公楼和住宅市场,因为商铺和写字楼的需求会下降,而失业率上升会影响市民的供楼能力,导致住宅市场受到拖累;香港是一个房地产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楼市不景气又会拖累其他行业和银行业,令经济雪上加霜。

所以,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判断,本港经济的各种负面因素可能在明年春节后集中爆发,香港经济的阶段性低点有可能在明年中出现。

不过投资者要注意的是,本港经济和香港股市并不是一回事,因为港股的成分接近70%反映的是内地经济,本港经济低迷并不必然意味着股市低迷。

1
十一月
动乱蔓延带来的启示

香港的社会动乱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过四个月了,目前仍无完全平息的迹象。运动以反对修订«逃犯条例»为引子,6月9日开始大规模爆发,很快升级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动乱,部分暴徒使用武器(如汽油弹、刀具等)攻击员警、阻塞交通、破坏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殴打不同意见者、打砸商铺等,给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从最近的情况看,香港发生的社会动乱已经有在世界其他地方蔓延的迹象。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支持当地独立的民众不满多名推动2017年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的领袖被判囚,发动了大规模抗争活动,连续多天与员警爆发冲突,示威者更占据主要机场,令航空交通受阻。在与员警对抗的过程中,示威者明确提出了向香港学习的口号,用游击战的形式与员警周旋,增加了员警控制局面的难度;

在英国伦敦,环保示威演变为街头冲突。 「反抗灭绝」从10月7日起在全球多个城市,发起为期两周的抗议活动,要求各国应对全球变暖。有示威者在交通高峰时段,于伦敦地铁景宁镇站占领列车,爬到列车车顶表达诉求。大量示威者阻塞道路、围堵重要公共设施。伦敦警方日前表示,已逮捕1,642名参与环保组织「反抗灭绝」游行的示威者,其中92人因涉嫌损坏公共财产、堵塞公路以及影响公共秩序等遭到起诉。警方并发布公告,命令任何与「反抗灭绝」有关的集会必须从当地时间14日晚上9时起,停止在伦敦的抗议活动,否则参与示威者将遭到逮捕和起诉;

 

 

智利被广泛誉为拉丁美洲中发展得最好的国家,今年10月6日,因为微不足道的约合0.34元港币的地铁票价加幅,引发了大规模骚乱。根据统计,智利全国范围内的暴力冲突已造成17人死亡、1244人受伤、5147人被捕;此外,已有916起纵火事故,游行抗议超过千次,更有以百为单位计算的抢劫案件。

10月18日,类似目前香港情况,由学生领导的抗议团体开始违规进入地铁站,烧毁车厢,破坏售票机器。他们还烧毁了公共汽车,点燃了邮政局,投掷了催泪弹,破坏了公共广场。原本是对于票价不合理的诉求,开始逐渐蔓延为对社会不公等现象的暴力宣泄。游行的群体也不再仅限于学生,社会各阶层人士逐渐加入,他们肆意释放生活中的苦闷,将情绪都集中在破坏上。

从香港到西班牙到英国到智利,看似地域广阔,覆盖了亚洲、欧洲、拉美三洲,动乱的成因也各不相同,有的关于独立有的关于环保有的关于民生,但在它们差异极大的表面下面,却也有一个基本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属于西方文化圈,受西方文化主导。

香港的动乱没有在离得最近的中国引发哪怕是低程度的社会运动,却在离开十万八千里的欧洲与拉美激起强烈回响,这个有趣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重大的主题,预示着西方文化正走向趋势性衰落。

如果把现代西方文化总结一下,其最大的特征可能可以概括为:在政治上强调选举民主,在社会层面强调个人自由,在经济层面强调自由市场。也有人将其简化为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但是从这套体系的实际运行看,近年来已经显露出一些结构性衰败,导致社会动乱在一些西方文化主导区域蔓延。

 

 

政治上选举民主带来的党争,已经成为阻碍西方国家顺利施政的重要因素。英国脱欧三年不成,现在不知还要拖多久,已经成为了投票民主的大笑话;美国特朗普总统一上台就掀起共和、民主两党的恶斗,特朗普处处针对民主党,民主党也反过来处处找政府的麻烦,最近发展到要弹劾总统,虽然弹劾未必能够成功,但恶斗却无法避免,政府施政自然大受阻碍;

社会层面上个人自由有逐步突破法制底线的迹象。社会的正常秩序要靠法律和大家遵纪守法来维持,否则社会将难以有序运行。但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片面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忽视遵守法律。譬如动乱中攻击员警、阻塞交通、破坏交通设施、殴打不同意见市民、打砸店铺等统统都是违法,都是不应该做,做了就要受法律制裁的,可现实中就是很多人不介意违法去做,这种单方面强调个人自由、不将法律放在眼中的风气必定会导致社会秩序大乱、社会生活难以正常进行;

经济上片面强调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造成有资本者攫取了大部分经济成果的现实,令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富差距扩大又造成基层购买力不足令经济因总需求不足而放缓,经济放缓影响政府税收令财政赤字扩大,财政赤字扩大影响政府向基层民众派发福利的能力,最后导致基层民众生活日益艰难,很多人心怀不满令社会潜藏重大不稳定因素,随时可能爆发大乱。

这些结构性问题带有相当的根本性,很难彻底解决,但问题长期拖延无法解决又只会令问题越积越大,以后更难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无法进行一些重大调整,西方文化面对的前景并不乐观。

反观中国大陆,从普通民众的视角,他们对香港社会不稳的普遍心态是:原来民主自由的标榜下社会可以变成这样混乱,可以如此的不理性和损害他人利益,这样破坏社会安宁和正常秩序的行为,究竟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近年来,在目前中国的体制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中国基层人民的生活和贫穷率大幅改善了,即使在偏远的乡村,政府也进行了力度很大的扶贫,修桥、修路、修房子,发展特色农业,迅速提高了基层穷人的生活水准,据政府统计,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了2018年的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其中,10个省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0%以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有望得到历史性解决。

对比西方社会的矛盾丛生,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总体而言国力快速上升,人民生活水准稳步提高,贫穷人口大幅减少,社会平安有序,人民在法律保障的范围内有足够的自由,虽然很多方面仍有不少改进空间,但中国人民对政府有较强的信心,也深信国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正在显出其独特优势,前景光明。

香港动乱正发生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在中国大陆与西方一些国家引起不同反应的背后原因值得深思,有可能意味着西方模式过去隐藏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开始表面化。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