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6
十月
「平准基金」是最有效的维稳工具

上周最引人注目的市场动向是:A股先是在悲观预期的影响下,10月18日上证综指击破2500点的心理关口,再创2015年A股股灾后新低;19日在刘鹤副总理及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领导集体发声,提出多项政策提振市场信心的背景下,展开绝地反弹,上证指数收涨2.58%,投资者紧张情绪略有纾缓。

今年以来,中国A股走势颇为疲弱,由年初至今,上证综指下跌约33.65%。下面将A股的走势与今年以来其货币受到不同程度冲击的新兴市场中几个问题国家的股票市场做个比较:

 

中国:IMF预计2018年GDP增​​长6.6%,股市年初至今下跌约23%

 

巴西:IMF预计2018年GDP增​​长1.4%,股市年初至今上涨约10.23%

 

土耳其:IMF预计2018年GDP增​​长3.5%,股市年初至今下跌约16.66%

 

印度:IMF预计2018年GDP增​​长7.3%,股市年初至今上涨不足1%

 

从以上几个今年受到美元走强冲击较大的问题国家的股市走势看,不论其经济增长如何以及金融稳定性如何,其普遍的股市表现都是好于中国的。中国股市与这些国家股市的实际表现差异,和我们常识里感受到的国家经济实力发生了相当大的背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股市的下跌并不完全正常,或者说存在相当大的自我恐吓导致的心理恐慌因素,有一定道理。

股市的非正常下跌,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提振内需、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打好与美国发生的贸易战,统统都是不利的,因此国家出手维护股市的稳定,有其必要性。

有些人一说到国家对股市进行干预,就好像天塌了一样,就认为违反了让市场发生作用的原则,就会导致种种严重问题等等。可这些人却没想到,市场这个东西从来不是万能的,市场参与者的情绪也从来不是完全理性的。认为市场完全理性、可以客观反映经济状况的人,首先就解释不了为什么中国经济各方面都比新兴市场里那些比较脆弱的国家强,可理论上本该反映经济状况的股市却大幅落后于这些国家;其次,如果市场真的不需要干预,为什么美国、欧洲和日本都要搞QE,其央行都要去买债券、股票和其他票据,为什么他们不遵守自己发明的理论?

所以,不能教条主义地理解市场原则,把自由市场原则当作神主牌一样供在那里,一步雷池也不敢越的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恰恰就是不迷信市场才取得的,反而世界上那些迷信自由市场的国家,没有一个取得哪怕是接近中国经济的成就。

在我们看来,在市场处于非理性状态时,政府的干预就是必要的,政府要动用自己的力量让市场恢复理性、不要继续恐慌,否则将给经济造成灾难。当然,政府在市场可以正常发挥作用时,是不应该随意干预市场的,政府的作用,主要应该放在令市场恢复正常、恢复理性上。

鉴于中国股市的恐慌性下跌已经无法客观反映经济现状,也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很大干扰,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市场有很大的可能会在自我加强的恐慌中,靠多杀多的力量和沽空盘、斩仓盘一起将市场推下深渊,消灭大量投资者的财富,损伤市场的元气,给中国经济的增长、实体经济的融资、推动内需制造严重困难。

 

 

10月19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领导人提振投资信心的访谈中,提出了多项支持经济和股市的政策,也积极鼓励各路资金入市,在政策上为资金入市拆除障碍。但是,鼓励资金入市与资金实际入市之间是有距离的,资金实际入市与入市的资金能否顶住看淡沽盘的压力也是不确定的。实事求是地看,目前市场上各路资金基本都以逐利为目的,并没有主动参与维护市场稳定的义务。是否入市、入市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对后市的判断,如果它们对后市的看法并不清晰,就很难指望它们全力入市,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因此,仅仅依赖鼓励资金入市能否实现市场稳定是有疑问的,市场上一些'领导有关提振信心的喊话'只有短期作用、无法扭转股市下跌态势的悲观预期,就是这种怀疑态度的最佳说明。在我们看来,'鼓励市场上各路资金入市的策略'本身具有相当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并不一定能达到政府希望的效果,最确定有效的办法可能是政府直接设立以维护市场稳定为目的的「平准基金」。

「平准基金」可以采用央行‘无限量贷款’的方式设立,这里‘无限量贷款’是重点,就是说,只要达不到政府维稳的目的,央行的贷款可以无限量增加。这个措施最主要的意义是坚定市场信心,让投资者知道政府维稳的决心是坚定不移、一定要达到目的的。

因为股市是一个各种力量博弈、心理互动的地方,只有坚强的信心才能令投资者相信,继而跟进;一旦设定一个总量,就会有人猜测这个总量是否足够,就会有力量试图去测试突破总量上限后会否引起股市崩盘,就会有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的压力反而可能大;而不设总量上限,投机力量无从测试政府底线所在,投资者对政府维稳的决心深信不疑,反而会全力入市、减低市场面对的压力。这种博弈的心态在欧债危机欧央行维稳欧洲金融市场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欧央行总裁德拉吉没有明确表示无限量买入各欧洲国家债券时,欧债面临的沽压非常大;当德拉吉明确表示欧央行将无限量买入欧债后,看淡欧债的沽盘就大幅减少,很快就达至了欧债市场的稳定。所以,政府表现出的维稳决心对参与博弈的各种力量有重大影响,必须牢记这种市场各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形成最佳的维稳策略。

「平准基金」宜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以避免由具体机构管理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基金的策略应是实现稳定市场目的的长线战略基金,不宜参与短炒,既损害了基金的战略目的,也产生了与民争利的利益冲突。 2015年股灾时,证金公司牵头的救市工作,就存在目的不清的缺陷,救市的效果也显得拖泥带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基金只有在市场较为稳定、进入牛市、市场情绪较高时才考虑退出市场,而且较宜用机构配售、向大机构转让持股的形式退出,不宜在市场直接沽出减持,以免影响市场稳定。

 

 

「平准基金」产生的收益应该归于社保或财政收入,实现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

简而言之,「平准基金」的最大优势是确定性高,不存在资金是否会听从政府呼吁而入市的不确定性。从金融海啸以来各国的救市经验看,一旦政府通过无限量贷款的「平准基金」表现出维护市场稳定的坚定决心,各路资金反而可能更加积极入市,减低对「平准基金」实际投资的需要。

19
十月
贸易战快将出现转机?

上周美股出现大跌,道钟斯指数10月10日和11日分别大跌约831点和546点,拖累港股恒生指数10月11日大跌约927点。

股市下跌本来是坏事,多数投资者都会蒙受一些损失,但世事无绝对,坏事中同样也可以包含好的因素,正像好事可以变坏事一样,坏事有时候也是可以变成好事的,这次的美股大跌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变成好事的坏事。

我们一直以来认为,贸易战只是美国实现其战略目的的手段,如果这个手段有效,可以令中国按美国意思投降,接受美国条件达成经贸协议,那么这个贸易战就会打下去,直到美国达成其战略目的;如果这个手段无效,无法令中国投降,而且美国还要付出两败俱伤的代价,那这个手段就可能被放弃,中美贸易战就可能出现转机。

 

 

我们知道,由于美国要求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发展高新科技的方式、国企的运作模式、消减或停止国家补贴等方面的诉求,已经不是普通的贸易平衡要求,而是直接上升到了如何发展经济的国家主权层面,中国是不可能接受的。就是把贸易战打一万年,中国也不可能接受;但是美国人可能不一定知道中国的底线,可能还存有只要压力足够大、中国政府就会投降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可能就是美国不断升级贸易战的思想基础。一旦美国认识到施加再大的压力也无法拿到其想要的东西,而只会造成两败俱伤局面的话,贸易战出现转机的思想基础就形成了。

从美国方面看,对中国最有杀伤力的筹码就是对全部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这个筹码虽然到现在为止尚未完全兑现,美国仅仅是对额外2000亿输美商品加征10 %关税,但起码在口头上,特朗普总统已经把对全部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这个筹码丢上了台面,对中国的心理冲击也已经形成,中港股市的持续下跌,投资者和舆论主流的悲观,说明中国在心理上已经对较严重的经济冲击有一定准备。这个最大的筹码之外,美国施压的工具虽然还有很多,但杀伤力就有所不如,譬如给台湾售武、限制中资投资、限制中国留学生签证、包括传媒最近是否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的炒作等手段,骚扰作用似乎大过实际负面冲击,所以,看上去美国留着手里可以随时打出来对付中国的大牌似乎已经不多。

美国剩下牌可能有限,而中国又在一定程度上对贸易战的不利结果有所准备,都将导致贸易战的效果较美国预期大打折扣。这个时候,美国股市出现大跌,而且舆论普遍认为这个大跌可能部分与中美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相关,说明贸易战对美国资本市场也形成了一定伤害。于是,特朗普政府关于中美贸易战的难题就出现了,中美贸易战按现行方向继续打下去,有没有前途?各方面的代价究竟付得值不值?

我们在之前的博文「从「蒋干盗书」说贸易战」里,提出上周一(10月8日)借东亚四国行之际访问中国的美国国务卿蓬配奥,很可能是来探探中国底线、评估贸易战前景的。他的到来,明显受到了中国的冷遇,只有外长王毅和分管外交的政治局委员杨洁篪见了他,按过去惯例一般会出面接见的国家领导人不见踪影,蓬配奥仅仅在北京停留了3个小时。

 

 

中国对蓬配奥的冷遇对贸易战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看来,对蓬配奥的‘冷’可能反而有助于中美贸易战出现转机。常人可能以为要想贸易战前景好转,中国可能应该热情、友善地对待蓬配奥而不是相反。但我们认为,对蓬配奥的热情和友善反而可能被美国解读为中国对贸易战底气不足,迫切希望与美国达成协议,会让美国觉得施压手段有效,中国可能快要顶不住了,因而继续升级贸易战,反而不利于贸易战的解决;而对蓬配奥的冷遇,可能会让美国看到中国不怕经济和金融压力、不怕贸易战继续打下去的坚定立场,反而有助于美国在看到施压手段无效情况下,改变现行贸易战立场。

不知是否巧合,在蓬配奥访问北京后,传媒开始出现中美领导人下月在阿根廷的G20峰会会面的消息。结合我们前面讨论的:特朗普手头尚未打出来对中国有较大威胁的牌可能有限,中国未见有投降的迹象,贸易战的代价已开始在美国有所反映等因素;根据我们对中美贸易战内在逻辑的分析,如果蓬配奥的访问或者观察令美国得出贸易战再打下去也无法达到美国战略目的的话,美国调整其贸易战的立场和策略并非不可想像。

也就是说,如果此次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在阿根廷的峰会开得成,那么中美贸易战就有颇大的机会出现转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由于贸易战的对立,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在北京接见美国国务卿蓬配奥;如果中美关于贸易战的立场仍然南辕北辙的话,我们看不出来两国领导人有什么理由要在阿根廷会面。所以,能够见面开会本身就说明双方的原则性分歧可能已经有所弥合。

另据中国海关总署10月12日公布,以美元计价9月出口同比增长14.5%,进口同比增长14.3%,9月贸易顺差为316.9亿美元,远高于市场预期。资料并显示,中国9月对美国贸易顺差341.3亿美元,创出了历史新高。

 

 

美国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中大部分商品从7月6日起加征25%关税,9月24日开始对2000亿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在关税的阻碍下,中国对美出口顺差反而在9月创出了历史新高。事实证明,关税不经没有起到缩小中美贸易顺差的作用,反而令到顺差扩大,使得特朗普用平衡中美贸易为借口挑起的贸易战失去了理论基础。

贸易战既不能缩小中美贸易顺差,又无法达到美国的战略目的,而且对美国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有所显现,虽然还有一些美国对华鹰派仍主张继续对华强硬,但我们认为,美国继续升级贸易战已明显有逻辑混乱、后劲不足的问题,中美贸易战有机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转机。

11
十月
从「蒋干盗书」说贸易战

中国京剧里有一出很出名的剧目,叫做「蒋干盗书」,故事的背景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乘势而起,纷纷想在这乱世中捞取利益。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之称的曹操,凭着微末的本钱从剿灭黄巾起义中发迹,纵横捭阖、不断的消灭各路大小割据势力,快速成长壮大。

 


靠着‘逢迎天子于许都’这极具政治眼光的一招,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地盘、控制在了自己手上,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汉献帝的名义大肆打击异己势力,到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已经利用原荆州牧刘表去世的时机,大败刘备集团、顺利拿下了荆州。拿下荆州后的曹操,志满意得,计划挟大胜之余威,一鼓荡平江东的割据势力孙权集团。传说当时曹操给孙权写信:“孤承皇命,奉天伐罪,旌旗所向,刘琮束手。荆襄九郡,望风而归,今统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欲与足下会猎于江东,共擒刘备,永结盟好。盼足下顺天辑首,以免自误。”,信中自信满满,仿佛江东唾手可得。

 

在孙权下决心抗曹后,号称百万的曹军,樯橹蔽日、旌旗遮天,气势汹汹直奔江东而来。这时候,在荆州大败的刘备集团,已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与孙权集团达成了联合抗曹的协议,雄姿英发的周瑜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共率孙刘联军与曹操集团对峙在赤壁一线,由于江东水军甚精,曹军的本部又都是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新降的荆州水军又尚未归心,因此稍一接触,曹军就连连失利,正在曹操彷徨无计的时候,蒋干自告奋勇地出场了,他与东吴的主帅周瑜少时同窗,想以三寸不烂之舌,去说降周瑜。

 

谁知周瑜早料到蒋干的目的,并定下了利用蒋干给曹操报假情报的计谋。于是有意让蒋干借与周瑜同榻的机会,偷了一封伪造的荆州新降曹操将领蔡瑁张允的投诚信。三国演义中对这段盗书有精彩的描写:“至夜深,干辞曰:“不胜酒力矣。”瑜命撤席,诸将辞出。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于是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得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周瑜时,鼻息如雷。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书略曰:“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覆。”干思曰:“原来蔡瑁、张允结连东吴!”遂将书暗藏于衣内。”

 

后来,蒋干果然按周瑜的设计将此假书信报给了曹操,周瑜也成功地利用曹操的手结果了这两位曹操军中比较懂得水战的将领性命,为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奠定了初步基础。

 

「蒋干盗书」这出京剧形象地表现了这样一个群英荟萃、多方斗智斗勇的场景,虽然蒋干被人算计而失败了,但两军对垒时,了解对方、探听对方的虚实,并根据情报做出判断和决策,却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10月8日(周一),美国国务卿蓬配奥访问中国,这是其东亚四国访问行程的一部分,但是,在这个中美贸易战高潮的紧张时刻,蓬配奥的访问是否那么单纯,有没有一些探探中方底线、刺探一下军情的意思,却颇为耐人寻味。

在我们看来,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战第一阶段高举高打、靠提高赌注压服中国的策略基本可以说失败,中国很明显采取了尽量跟随策略,希望通过精准打击特朗普的支持力量,给特朗普政府的现行贸易政策造成压力。看起来,这个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新的CNN民意调查显示,特朗普总统的支持率从8月的42%降低到9月的36%;美国政府也开始炒作中国试图干预美国中期选举,虽然这个指责并不公道,事实上中国只是反对美国现行的霸凌贸易和关税政策,并非反对具体个人,但美国政府郑重其事做出指责,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做法令美国感觉到了一定压力。

 

在美国第一阶段贸易战策略基本无效,以及特朗普开始感受到一定压力的情况下,蓬配奥的适时来访,其中一个目的很有可能是希望探探中国的底牌,以为下一阶段的决策提供依据。

 

 

大致而言,蓬配奥的来访可能有两种效果:

如果蓬配奥的感觉和判断是中国政治经济已经摇摇欲坠,再加一把力就可以确定打败中国,令中国出现重大动荡,那美国就很有可能顶住现有压力、继续加码和扩大中美贸易战;

如果蓬配奥的感觉和判断是中国已经做好了和美国打持久战的准备,短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较大风险机会不高的话,那么美国就有较大可能会考虑贸易战拖延下去的代价,进而调整贸易战策略,在不远的将来寻求与中国达成协议,终止贸易战。

 

我们认为,由于中国政府强大的管治能力,中国政治和社会短期都难有大的波动,经济上虽然面临较大压力,但中央政府仍有足够财力和政策工具稳定经济,因此短期各方面出现风险的机会都不大,总体来看,由于现行策略令贸易战陷入僵局,美国有可能会认识到短期利用贸易战打败中国的机会不高,因而不能排除年底前贸易战出现转机的可能。

5
十月
维稳经济终极大招 还看人行扩表

自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都受到了一定压力,特别是投资者信心有较大的动摇,对中国经济悲观失望的看法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对政府成功维稳经济的信心也明显不足。

 

这些悲观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实际上,很多悲观看法确实反映了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例如其中的几个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市场有几种担忧

 

一,贸易战带来的冲击。虽然按照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引用的测算,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并不大。但贸易战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却可能成为中国经济长期积累问题的一个引爆点,通过贸易战带来的出口压力、产业链变化压力、人民币贬值压力、金融市场不稳定压力等,将中国经济杠杆较高、房地产存在一定泡沫、经济面对转型压力等问题引爆,令中国经济和金融产生巨大震荡,这个危险性确实存在。

 

二,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债务杠杆较高,限制了刺激经济的手段。这个看法也有道理,刺激经济就难免要放松银根加杠杆,但各方面的杠杆率都较高,风险本来就较大,中央政府去年以来还一直强调降低经济运行中的杠杆率,现在虽然改为稳杠杆,但碍于杠杆率已经较高的现实,即使政府想再加些杠杆支持经济,空间也有限,对经济有多大支持力度也是个问号。

 

三,靠放松银根、增加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下降。首先,中国经济大部分传统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投资机会较少,民间资本的活跃程度下降;其次,据有关专家的统计,近年中国新增投资的边际收益已经下跌到接近零的水准,也就是说,增加基建投入等,并不会产生拉动GDP增长的效果,除了靠转型、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外,单纯依赖政府增加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四,房地产泡沫情况可能难以持续。虽然中国政府有较强的行政控制能力,中国的外汇管制政策也限制了资金的无序外流,但房地产毕竟是一个市场,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并非政府所能控制,一旦投资者对前景失去信心,大举离开房地产市场,政府也很难有什么好办法令市场平稳下来,很可能出现房地产泡沫爆破的后果。由于中国老百姓的家庭主要资产约60-70%都在房地产上,一旦出现房地产泡沫爆破的情况,金融的系统性风险甚至社会稳定都难免会出大问题。

 

维稳王炸是人行扩表

 

这些看法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维稳经济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我们在之前的博文「过度悲观的看法值得商榷」中,也谈到了中国政府维稳经济所具备的一些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中国经济和金融出现较大动荡的机会不大,但我们还有一点没有谈到,就是即使最坏情况发生,中国政府其他维稳经济的政策出现失灵或效果不佳,经济面对较大风险时,中国政府还有一招尚未使出的维稳王炸-终极大招,就是人行扩表。

 

金融海啸以来,欧美和日本靠什么走出金融危机?不是靠传统的经济措施,而是靠创新的央行扩表、也就是俗称QE的量化宽松政策。回顾欧元危机,当时整个欧盟都面临分崩离析的风险,欧央行QE一出,无限量买债的态度一表,欧元危机就烟消云散,所谓欧猪国的金融风险就无影无踪了;美国的情况也大致类似,央行扩表入市买入国债和资产抵押债,金融市场就趋于稳定,金融资产价格也开始稳定上升,美股近10年的大牛市,背景就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而资产价格上升、股市上升所制造的财富效应,又刺激了美国的内需,令经济走出了持续复苏的步伐;日本近年经济的好转,同样有赖QE,所谓安倍的三支箭,主要就是放松银根压低利率,央行印钞直接买入国债和股票等措施,对日本经济有较大积极影响的也是这部分,至于经济结构改革等较难的部分,至今取得的效果尚不明显。

 

 

欧美日QE经验可借鉴

 

从欧美日的情况来看,央行扩表、也就是所谓的QE,确实作用很大,欧美在金融海啸时,同样存在债务杠杆率过高的问题,特别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完全就是胡乱放贷产生的危机。但央行扩表加杠杆,却有助于减低企业和居民的杠杆,有专家说欧美的QE,其实就是移杠杆,将企业和居民的杠杆转移去央行。债务杠杆率过高对企业和居民意味着风险,对于可以任意印钞的央行来说,却不是问题,理论上,只要作为终极贷款人的央行愿意,可以印钞买入任意多的资产和持有任意长的期限,完全没有限制。普通企业和家庭可能遇到的债务过重和到期等问题,对央行完全没有意义。

 

从实施效果看,欧美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和日本沉屙不起的经济,在央行QE政策推出后,都有明显的好转,因此,中国政府在有必要时,同样可以使出央行扩表这个王炸,让人民银行用QE来稳定经济和金融。

 

从欧美日QE的经验看,QE基本可以化解任何即时面对的金融和经济风险,起到稳定金融和经济的效果。我们对中国政府维稳经济的信心,除了政府维稳经济工具箱里的诸多政策储备外,这张尚未动用的终极王炸,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27
九月
股市可能进入强势震荡期

我们在近期的博文中多次说过,中港股市近一段时间的基本形态是震荡市,这个震荡市的主导力量有两个,上面的压力来自于中美贸易战,下面的支持来自于中国政府的维稳政策,这个震荡市的基本格局可能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有两个变形,在负面因素冲击较多时呈现弱震荡走势,在正面因素较多时呈现强震荡走势。

前一段时间,由于特朗普政府对中美贸易战不断口头加码,市场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加上中国经济有一定减速压力,投资者普遍对后市较为悲观,股市走势也较为疲弱,港股跌破8月16日的恒指今年低点26871点,于9月12日创26220点的新低;上证综指也跌破8月20日出现的低点2653点,于9月18日创出年内新低2644点。

但自上周以来,中港股市出现了明显好转,价量齐升,投资者情绪有一定恢复,从各方面因素来看,中港股市有可能进入一段强势震荡期,出现较前持续的反弹。

首先,东北亚的形势有望进一步好转。在中国领导人与日本首相安倍9月12日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见面后,中日关系在多年冷淡后进一步升温。安倍指出,中日关系已回到正常轨道,希望邀请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看起来,东北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波折后,未来经济合作有望进一步加强。

 

 

在朝鲜半岛方面,半岛和平进程出现重大突破,韩国总统文在寅与朝鲜领袖金正恩9月19日签署«平壤共同宣言»,明确了两国从根本上解除敌对关系、共同申办2032年奥运会,以及金正恩近期出访韩国首尔等事宜,实际是半岛终结战争的宣言。虽然仍有不少人对这个宣言能否实现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并怀疑朝鲜的诚意。但半岛近期事态的发展方向与我们对半岛的预期基本一致,我们一直认为朝鲜之所以发展核武,其逻辑并非是为了进攻韩美,主要是保卫自身的安全,当核武发展基本成功,安全有了保障后,朝鲜有极大可能跟随新中国发展核武的路径,将发展重点转向经济。 2018年4月20日举行的朝鲜劳动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发展重心转向经济,实际上相当于朝鲜版本的‘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发展经济的路线确定之后,即使面对各种阻挠,朝鲜的发展重心转向经济,半岛局势趋向好转的大势仍然难以动摇。刚刚签署的«平壤共同宣言»,不过是朝鲜路线改变后的必然产物,虽然前路未必一帆风顺,但在我们看来,出现根本性反复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中国政府的维稳措施逐步落地,开始令投资者预期有所改善。自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虽然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维稳措施,如金融降杠杆改为稳杠杆,资金环境从过去的偏紧改为适度宽裕,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股票的斩仓管理相对宽松,稳定人民币汇率,用各种办法协助受贸易战影响的公司出口,加快企业减税降费,加快推出基建项目等,但这些措施中有些从出台到落地产生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尽管中国政府之前就不断有经济和金融维稳措施推出,但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尚未根本扭转,股市表现也大大落后于美股。

9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采取降低税费、加快产品通关、增加投资和扩大内需等措施,缓解贸易战冲击,以及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局面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显示国家刺激消费、支援经济的大战略已基本确定,未来国家在刺激内需消费上将不断有重大举措出台,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得到明显加强。从传媒消息看,进口商品包括奢侈品大降税、海南岛成为零关税自贸岛,上海举行大型进口博览会,都是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措施,对刺激经济、拉动消费、提高供给水准有相当正面的影响。

第三,如同我们在上篇博文「比最差好的坏消息就是好消息」里所言,特朗普起码在口头上已经给所有人描绘了贸易战在经贸方面的最坏结果,无非就是按25%税率给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征税,但我们同时也谈到,特朗普在加征关税方面并非能够随心所欲,他也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条件很可能会迫使特朗普采取不那么激进的关税策略,甚至压迫他要和中国尽快达成经贸协定、停止贸易战。

 

 

大量的美国公司、行业组织对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反对,特朗普对2000亿的中国商品开始阶段仅加10%的关税(低于他宣称的25%),都说明对特朗普的制约是确确实实的存在,并非空穴来风。而特朗普最近口风的变化,比如他最近只提到贸易战的目的是要为美国商品打开中国市场、为美国农产品打开中国市场等,没有再说中国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涉及经济主权中国绝对不可能接受的言论,以及重提或会在某阶段与中国达成贸易协定的说法,我们感觉,都可能是特朗普手头的王牌基本打尽,想要寻求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的信号。

虽然最新的消息说由于美国执意在9月24日对中国商品加税,中国已经取消了原定与美国在9月下旬进行的最新一轮贸易谈判,贸易战似乎暂时看不到平息的希望。但在我们看来,从美国邀请谈判到中国拒绝谈判,这中间可能蕴含着双方之间博弈地位的某种变化,可能意味着美国的优势地位较前有所下降,因此,未来贸易战的发展出现某种好于预期变化的可能性不能小觑,而一旦这种变化出现,将对中港股市的反弹带来支持。

综合以上讨论,中国的周边环境较前有所好转;而在经受美国在贸易方面的第一轮攻势后,中国看上去似乎站稳了脚跟,形成了以扩大内需对冲贸易战冲击的对策,并开始稳步推进;与此同时,美国在贸易战上的进攻力度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开始有下降的迹象,未来贸易战的发展有可能好于预期的最坏情况,这些因素都对港股反弹有利。我们认为,港股未来的走势有机会出现一轮较前持续的反弹,走出偏向上行的强势震荡。

20
九月
比最差好的坏消息就是好消息

我们对目前中美贸易战的基本观点有以下两个:
首先中美贸易战对中港股市而言,将带来震荡市的效果。简单来说,中港股市将上有贸易战带来的压力压制,下有中央维稳政策带来的力量支持,压制和支持构成了制约中港股市短期走势的两股主导力量,这两股力量的作用下,港股走势的基本模式是上下震荡,难以出现明确的方向。消息面或者周边环境和投资者心态的变化,可能影响股市的短期走势,令震荡的基本模式出现弱势震荡或者强势震荡的变化;
其次根据过去维稳的成功经验,估计此次中央政府的强力维稳将能够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虽然特朗普号称要向全部的中国商品征税,听起来金额很大,但即使中国输美商品全部不出口也不足4万亿人民币,占GDP的百分比小于5%,据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引用的估算,贸易战对中国GDP的增长率影响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相对来讲,影响更大的是心理层面。

 

 

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看上去特朗普的策略是希望用不断加大赌注的办法吓退中国,让中国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顶不住压力,按照美国的意思投降达成符合美国意图的经贸协议。大体的施压措施有以下几条:
首先是不断推高涉及贸易战的中国商品金额和税率。具体而言拟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金额先是500亿美元,然后增加了2000亿美元,最后的说法是还要再对额外267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税,即使按美国的统计,这个金额也已基本涵盖了全部中国输美商品。换句话说,特朗普在中美贸易上,起码在口头上已经说出了其所能加税的最大金额;在税率上,特朗普先是声称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然后又在口头上提高到25%,后来的说法是考虑税率在10%到25%的范围内,最新的媒体报导是特朗普已下令要按10%的税率对2000亿中国商品加税。我们对特朗普不断变化口径的解读是:25%的税率可能是目前美国加征税率很难超越的一个极限,受各种内外条件的限制,特朗普再推出更高加税税率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特朗普口头上也已经说出了他所能加征税率的极限(25%);
其次是利用美国经济资料较为理想、美国股市走势坚挺的优势,不断散布中国经济和股市面临巨大困难、即将崩溃的言论,诱导市场和投资者关于中国经济和股市的悲观预期,希望动摇市场信心,给中国经济和金融制造大的动荡,以此压迫中国政府放弃对美国对等报复的策略,尽快按美国意图达成经贸协定;
三是利用美元加息潮和美国政府经贸制裁引发的新兴市场金融动荡,以及市场担心新兴市场金融动荡蔓延、再次爆发类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恐慌心理,不断进逼,试图利用中国经济内忧外患的时机、压迫中国做出彻底让步。

 

 

这些施压措施比较成功地影响了市场的投资心理,使得中港股市在近一段时间承受了较大压力、有节节走低之势,但基于中国经济体量较大,中国政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不断推出维稳措施,使得中国经济仍在贸易战下保持了大致平稳运行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上周五(9月14日)公布的经济资料看,8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9%,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固定投资虽持续疲软,但下半年国家安排的基建投入开始后,预计将稳定投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较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虽然下行压力不小,但经济平稳向好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
由于特朗普已经在口头上宣布了他在经贸上所能施压的全部底牌,无非是对中国输美商品全部加税以及按最高的25%税率加税,所以,看起来纯从经贸关系而言,特朗普最后能落实的加税力度恐怕会小于他所宣称的。
或者说,由于特朗普通过不断地增加口头筹码,已经令投资者形成了准备最坏情况(美国向全部中国商品加25%关税)的悲观心理预期,但限于各种条件,譬如由于中国是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且在很多产品上都占世界总产量一个较高的份额,一旦给中国产品加较高的关税,由于其他国家没有足够替代产能,美国自己将承受相当部分加税的苦果;又如加税将大幅影响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美国企业的利益,美国企业界的广泛反对加税也将对特朗普形成巨大压力等,特朗普实际上又很难随心所欲地增加关税,最后落实的加税程度有极大的可能会在数量上或者税率上小于或低于市场已经形成的最坏预期。也就是说,最后真正落实加税的坏消息,很可能会由于其比市场预期的最坏情况好,而变成一个不那么坏的好消息,进而推动市场反弹。

 

 

根据最新传媒关于特朗普指示对2000亿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报导来看,'美国最后实际落实的加税情况将好于之前的悲观预期'这种情形发生的可能性极高,也就是说,市场有较大的可能将因'最后加税没有预期那么坏'而出现反弹。

13
九月
过度悲观的看法值得商榷

当前,市场主流对中国经济和股市的看法比较负面,极度悲观者甚至认为中国要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主要的负面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贸易战的负面影响。贸易战看起来要越打越大,中国经济在去产能、去杠杆、经济转型等压力下,本已呈现放缓之势,现在贸易战再导致规模的关税增加,经济将雪上加霜,高负债的企业在经济放缓下可能出现债务危机,引发系统性风险;
其次是投资环境不好,民企生存空间恶化。去杠杆令民企更难借到钱,经济下滑有钱人不愿投资,加上现在的税费改革令税网远较过去严密,企业腾挪空间大减,过去可以不交或少交的税费现在都难以逃避,实际令企业成本大增,将严重影响未来企业盈利;
第三是房地产泡沫有可能爆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管控,限制资金流入,增大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企业卖楼的积极性大增。但房地产市场买家的热情却呈下降态势,一些地方土地出现流拍,一些新楼盘即使价格低于二​​手也开始出现买家不足额。虽然政府不希望楼价出现大的波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锁定楼市资金的无序流动,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难以控制的,如果他们认为升值无望,后市看跌,就有可能在短时间沽货离场,刺破房地产泡沫,造成金融动荡甚至危机;
第四是社会出现较多群体性事件,说明经济放缓之下社会矛盾开始增多。过去经济快速增长时赚钱机会较多,社会矛盾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所抑制,现在经济放缓,过去被压抑的矛盾开始明显表现,而这些矛盾又会恶化投资环境,给经济带来更大压力;
第五是认为中国的体制压抑了经济的发展动力力,体制没有大的改变,经济很难有大的起色。认为中国必须在体制上做出一些变化,给民营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改变国进民退的现状,国企应该尽量让出或退出市场,这样才能让中国经济重现活力。
第六是认为中国各方面不如美国,贸易战必败。美国经济好,资料漂亮,又有高科技,又有普世价值的大旗,所以必胜;反观中国,经济持续下滑,股市跌跌不休,投资者悲观失望、看不到经济快速好转的希望,所以必败。
这些观点看上去都有一定道理,但在我们看来,这些观点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中美之间的博弈中,美国不全是优势,也有劣势的一面;中国不全是劣势,也有优势的一面。如果只看到美国的优势和中国的劣势,即使观察是正确的,也肯定会因为失之片面而无法得出比较中肯、切合实际的结论。

 

 

上述的观点比较多的强调了中国的劣势,基本忽略了中国的优势。我们认为,中国其实也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优势,主要有:
一个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对社会各方面有很强控制力。虽然很多人从西方的概念出发,认为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领导核心有极权、不民主之嫌。但无可否认,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可以对危机做出最迅速、最直接、最有力的反应,可以集中全国之力去应对任何重大的危机;反之如果领导核心分散无力,任何决策都拖拖拉拉或者令出不行,对危机毫无反应或者反应无力,才是最容易引发危机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强大控制力则可以管制社会矛盾,令各方面的矛盾不至恶化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基本由国家统一控制的金融系统。中国的金融系统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基本由国家完全控制。这个特点给予了中国政府很大的自由度,简单来说,只要中国政府愿意,中国政府有能力缓解中国任何规模、任何形式的债务危机。办法很简单,要求银行延长债务期限或者置换债务,类似前几年地方政府债务过重时中央采取的置换债务做法,自然就将债务过高的压力推迟到以后逐步化解了。反观西方国家,却是一个以私人资本控制为主的金融系统,国家对金融系统的影响较弱,当债务危机发生时,私人资本的自然反应是争相逃避风险、以自保为主,当然就容易发生金融危机;
国计民生关键领域国企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国企又受国家的控制,在危机时可以不按利润或市场规律办事,政府可以强行牺牲一些国企的利益以支持经济,使得中央政府除了可以如同其他国家的政府一样用政策调控之外,还可以用行政命令的形式直接通过国企干预经济;
中央政府有强大的财政实力。可以在必要时用政府财政的力量去支援经济,虽然在中国经济体内,企业和地方政府普遍债务偏高,居民在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后,债务比率也有很大上升,但相比较而言,中央政府的债务率并不高,仍保有强大的财力可以随时用财政刺激手段支持经济。

 

 

这些特点综合起来,会产生以下的效果:
首先债务危机在中国基本是个伪命题。近些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多次炒作中国债务爆破,经济硬着陆等,但无一兑现,其关键就是基本忽视中国和西方金融系统上的差异。所以,认为中美贸易战可能引发中国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的观点,同样可能犯与以前一样的错误;
其次认为中国经济会急速放缓的观点都存在一定缺陷。金融海啸后中国经济一直在逐渐放缓,也面临着较大的增长压力,但从GDP增长资料看,近年的经济增长率大致平稳。譬如在2016年,中国面临汇率急速贬值、资金大量外流、经济放缓、债务高企的压力非常大,但实际2016年经济增长仅较2015年微跌0.2个百分点,与悲观预期大相径庭。这个事实说明中央政府对经济调控的能力相当强,可以通过多种政策手段和财政、金融等措施稳定经济增长,因此,怀疑在中美贸易战下中央政府的维稳将不会如同以前一样有效,并无多少根据;
第三是房地产泡沫。虽然中国房地产存在一定的泡沫,价格在很多城市也已经脱离一般居民的负担能力。但是,如同中国的债务虽然偏高却并未发生债务爆破危机一样,房地产价格虽然偏高,却同样不一定会发生房地产泡沫爆破,其关键就是中国政府具有对社会强大的管制能力以及对金融系统的超强控制力,使得政府有能力采取相应的行政和金融措施避免危机情况的发生;
基于中国政府的这些特点,我们认为,即使在贸易战的负面冲击下,中国政府仍将有能力维持经济和社会的大致平稳,债务过高问题也不至于演化至危机,房地产业将处于大致可控的形态,对前景的过度悲观根据不足。

 

 

另外,虽然目前美国的经济形势较好,特朗普的贸易战也有一定的民意支持,但从中期的角度看,美国的前景也有隐忧:
首先是贸易战引起的美国社会分化。在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咨询完成前夕,据报导,全美零售联合会与150个组织联合向美国贸易代表表示反对增加关税,而思科、惠普、戴尔、苹果等美国大企业也呼吁避免进一步加征关税。特朗普为贸易战凝聚的民意基础,有正在分裂的迹象;
其次是美国可能并没有准备好应对加征关税对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中美双方对贸易战的舆论报导来看,在中国贸易战是舆论热点,社会各个阶层都广泛地参与了讨论,虽然对中美贸易战前景不看好的言论很多,但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社会已经广泛地对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了心理准备。反观美国舆论,基本不关注贸易战,一般的感觉似乎贸易战没啥负面影响,所以一旦贸易战带来的伤害超出普通人的预料,对贸易战的支持就可能有大变;
第三是美国经济目前正处本轮复苏周期的顶峰附近,未来经济增长率将逐渐下跌。当明年减税带来的刺激力度减弱,而减税导致的赤字扩大问题更加显著,美联储的加息对经济的压制作用出现的时候,美国经济可能会明显转弱,特朗普政府维持贸易战的能力将大为下降。
从中期的角度看,美国维持贸易战的能力将处于递减态势,特朗普需要的是快刀斩乱麻式的近期胜利,如果贸易战的时间拉长,其弱点可能将逐步暴露。

 

 

也许是因为这些中期隐忧,特朗普已经表现出了一些希望短期压迫中国达成协议的迹象,如本应在上周五(9月7日)公布的加税措施被无缘无故地拖延了。据彭博社报导,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专机上向记者说,视乎事态发展,向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的措施将很快生效,并随时准备好对额外中国货品加征关税。 「我也讨厌这么做,但是如果我愿意的话,还有另外267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准备就绪。」
中国对贸易战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奉陪到底,没有服软的意思。照道理,既然双方已经没啥可谈的,特朗普就应该到期马上公布加税,但耐人寻味的是,到期的2000亿的税还没加,特朗普又在说要给另外的267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税了,按正常的理解,这实际上已经有些心虚的意思了,该加的拖着,没见影子的又说得振振有词,像是试图用提高筹码的形式给中国施压的策略。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近期接受彭博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拉克奎访问时表示,美国对中国进口货品征收关税,对中国的经济规模而言,「不是很重要」,然而对中国的市场信心却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行为远比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大得多」,我们同意周小川前行长的看法,认为中国政府要想打好与美国的贸易战,如何提振市场信心、稳定股市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6
九月
中美博弈下的中国弱点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亮点是中小型企业的情况好转,中型企业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指数为50.0%,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总体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这个数字明显好于市场预期,市场预期本来PMI应该继续下跌至51%;如果与弥漫在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些大祸临头之类的悲观论调相比较,这个资料更有些令人有幻觉般的不真实感。不过,财新传媒发布的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却依然继续下跌,8月指数为50.6%,低于7月0.2个百分点,创14个月新低,生产端表现平稳,但需求疲软。综合而言,目前经济资料尚无明确方向,中国经济的前景仍不明朗。
从宏观角度看,中美关系乃至全球局势,以特朗普总统发动的全球贸易战为标志,可以说进入了一个三十年未有之大变局。过去的三十年,或者说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主要的外交和经济政策都以美国为重心,政治上韬光养晦,不和美国公开对立;经济上对美国和发达国家开放,中国经济通过融入全球产业链,进入美国和世界其他市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当然中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譬如血汗工厂、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等,积聚的大量美元也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

 

 

但是,世界上没有长盛不衰的东西,这条旧有的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道路,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逐渐严重,越来越走不下去。现在,中美贸易战的开打,基本宣告了旧有道路的终结。不管此次的中美贸易战未来以何种方式结束,中美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关系都无法回到从前了。贸易战最大的意义是让各国都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是一成不变、没有风险的,假设任何时候国与国经贸关系都不会受到破坏是相当幼稚的看法,特朗普的贸易战打破了很多人对于世界的美好幻想,让大家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依然还是丛林,要想在丛林里生存,自己能够保障自己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生存法则。
贸易战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将更加重视自身的经济安全,会尽量减少自身经济对外界的依赖、减少被别人卡脖子的机会,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将更加强调独立自主,重心将更加向内需方面倾斜。与美国的关系,将从过去三十年的合作为主,向未来又合作又斗争的方向转变。简而言之,就是以后的中美关系斗争性将增加,合作性将减少。
由于中美都是核大国,又都有很强的常规军力,基于互相威慑的原理,双方爆发直接冲突或者战争的机会不大。虽然中美的博弈涉及两国关系的各个方面,美国也同样试图在军事上给中国制造麻烦,例如利用台湾问题,通过军售或者加强军事和官方联系的办法给中国施加压力,希望迫使中国在经贸方面让步,但这方面的小动作,在中国军事力量日益增长的今天,实际上的作用有限,也很难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实质伤害。所以,在中美博弈的军事方面,美国虽然略占优势,但已难以给中国造成重大压力。
在实体经济方面,中国可能在2018年赶上什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零售市场,消费能力正快速增长。中美自身都有庞大的经济规模,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更强,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更具优势,双方依托各自目前相差无几的消费市场,都具备较强的博弈能力。换句话说,在实体经济领域,中美双方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没有一方有压倒性优势。
相比较而言,美国对中国较有优势的地方,主要是在文化或者说舆论方面以及金融领域,也可以说,这些方面就是中国的弱点所在。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可以简化为向美国学习的三十年,所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各种社会和经济理论在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就很容易理解。譬如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中国经济学的理论、金融的各种理论、研究问题的框架等等,大量地来自美国,运用来自美国的理论,研究中国的问题,得出与美国同行接近或者受美国同行影响的结论,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金融领域,舆论的影响力相当重要,舆论在相当程度可以塑造人的预期,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骨干的理论和传媒界,自然容易塑造出倾向西方的舆论,并容易为西方观点所影响塑造自己的预期。而预期又会指导人的行动,预期与行动之间的相互加强关系,常常会引发自我踩踏的羊群现象,令预期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对政府稳定市场的努力造成巨大干扰。譬如2016年的人民币大跌,就很有一些自我实现的预言味道,其运行逻辑可以简化如下:市场先是预期在美联储加息、中国经济减速、杠杆率较高的情况下人民币将会贬值→人民币资金外流→人民币大幅贬值→资金加速外流→国家外汇储备快速下降→加深悲观预期→资金继续加速外流,完美演绎了悲观预期如何演变为资金外流和金融不稳。
一般来说,在金融投机力量试图攻击一个市场时,并不会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其自身力量也有一定限度),在大多数情况下,自身力量只是起引导和撬动的作用,真正形成趋势必须要依赖市场参与者恐慌之后所诱发的自我踩踏。例如在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作为一个实行货币发行局制度的地区,理论上港元和美元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基本不存在港元美元被迫脱钩的风险,但因为周边亚洲货币纷纷贬值形成了普遍贬值的心理预期,在投机资金用冲击港元来引导市场预期,给贬值心理推波助澜下,港元拆息被迫大幅扯高,高企的利息又打击股市,港股市场被沽至完全不合理的低位,如果不是依靠港府入市稳定市场,打断了这个自我加强的负面回圈,港人的财富不知道会被洗劫到什么地步。
同样在2016年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中国债务爆破、经济硬着陆的舆论诱导也是很强的,人民币大量的资金外逃就是经济基本面转弱和舆论诱导下形成的悲观预期结果,现在回过头来看,2016年中国GDP增长为6.7%,比2015年的6.9%仅下降了0.2个百分点,属于大致平稳,带给投资者极大心理压力的债务爆破也无影无踪。可见当时那些悲观预期并不十分靠谱,完全忽视了中国金融系统由国家控制,国家有能力处置任何影响全域的重大金融危机的特点,以及中国政府有强大的财政实力、对经济有重大影响力、可以出台短期措施支持经济的现实。

 

 

从另一个角度讲,当时主流的悲观预期主要只参考了欧美的过往经验和理论,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具体特点,逻辑上存在明显的漏洞,却能大行其道,并为投资者所广泛接受。这个事实说明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确实非同一般,塑造舆论的能力很强,即使他们说的不一定对,却容易为投资者接受。
在此次的中美贸易战,当前的主流舆论同样对中国的前景很悲观,其理由与2016年差不多,主要还是经济减速、债务过高以及人民币贬值会引发资金外流等,这些看法如同以前一样忽视了中国政府对金融系统的控制能力,以及为维持经济增长所做的努力。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PMI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稳定经济的努力已经产生了一定效果,中国经济急速放缓的机会不高,无需过于悲观。
从过去的经验看,单凭悲观预期并不能打垮一个市场。要打垮一个市场,必须要形成投资者的自相踩踏,只有集合投资者自身的力量才能打垮市场。这个过程,舆论引导起塑造预期的作用,悲观预期引导一部分投资者采取行动形成走势信号(或者投机力量也参杂其中),更多投资者跟进放大走势信号,走势进入自我加强阶段。
维护市场稳定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不能任由市场形成自我加强的负面回圈,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和塑造投资者预期,就必须要在走势上切断负面预期与市场走势之间的联系,若是负面预期不能通过市场走势实现自我放大,市场参与者一般就很难陷入恐慌式的自我踩踏,市场就会比较容易得到稳定。

30
八月
人民币回稳 股市短期可能见底

从股市走势看,上周A股明显开始转强,走势趋于稳定,初步扭转了之前持续下跌、不知底在何处的恐慌心态,令近期的疲弱走势有见底可能。

 

 

中美两国上周三(8月22日)于华盛顿重启贸易谈判,一如所料于23日低调结束,没有达成任何成果。事实上双方之前都对此次谈判不抱幻想,派出的谈判代表层级也远低于此前的谈判,显示这大概只是一次摸底和沟通性质的谈判,双方都想探探对方的底线而已。谈判后有媒体报道说,有中国官员表示11月美国中期选举前都不会再有谈判,为贸易战的快速解决蒙上了一层阴影。

谈判结束的当日,中美两国按原定计划再向对方的16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贸易战逐步升级的趋势没有变化。

从双方的态度看,双方都在等待对方顶不住压力向自己妥协,比如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就认为美国比中国有更多子弹(可征税商品),经济也更强劲,因而会在对峙中占据上风.。中国方面则认为,美国的要求涉及经济主权,不能妥协,只有打到伤害足够大,泰国愿意妥协的才是出路。

根据双方的取态,贸易战短期有转机的可能不大,只能等到接近年底看双方的内部压力是否会令其政府的态度有所转变。对金融市场而言,就是贸易战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据媒体报道,8月20日中国政府相关资金进入A股市场干预近期跌势,买入大盘蓝筹股,以支持股市。报道指,相关资金入市只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并非为了推高股价。从股市走势看,上周A股明显开始转强,走势趋于稳定,初步扭转了之前持续下跌、不知底在何处的恐慌心态,令近期的疲弱走势有见底可能。

政府相关资金入市是稳定股市的其中关键一步,近期内地和香港股市在中美贸易战的负面冲击和经济放缓的压力下,走势看上去似乎进入了负面循环,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各路资金抛售→引起跟风沽空和斩仓→加剧股市跌势和悲观心态→进一步恶性抛售,如果没有政府相关资金入市稳定市场,吸纳那些恐慌性抛盘和沽空盘,打断跌势的恶性循环,股市自身很有可能走出大幅偏离经济基调的跌跌不休走势,影响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另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8月24日表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重启逆周期因子,消息刺激人民币离岸汇价大升约630点子,升幅接近1%。对投资者来说,逆周期因子最直观的作用就是打断人民币汇价下跌和悲观预期之间互相加强的关系,令悲观预期无法直接转化为汇价下跌,使得看淡人民币的投机资金的投机难度大增;也会令人民币中间价相对稳定,增加人民币持有者的信心,对金融市场稳定有利。

由于人民币汇率的下跌常常与资金外流有一定联系,因此疲弱的人民币通常会对金融市场稳定有负面影响,股市的投资者容易因担心资金外流而信心不足,导致股市疲弱;债市的投资者同样会因担心资金外流而离开债市,影响债市的稳定。

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客观上有稳定汇价的作用,而稳定的汇价又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稳定投资者预期的效果,对稳定内地和香港股市有利。

 

重启逆周期因子效果显著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近期采取的政府相关资金入市支持股市和重启逆周期因子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两招,抓住了近期金融市场波动的牛鼻子,有机会扭转前一段时间股市持续疲弱的现象,令股市找到阶段性底部。

贸易战以来,中国政府为稳定经济和金融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在股市方面效果明显差强人意,就连美国特朗普总统也用内地股市大跌作为美国在贸易战中占有优势的证据。股市不稳定的原因,关键之一就在缺乏长线资金买入,而本应作为市场主力的各类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和自身利益,很难承担维护市场稳定的重任(当然政府也很难要求它们放弃自身利益去维护市场稳定)。如果没有政府相关资金入市稳定市场,惯于追涨杀跌的各路资金有极大的可能会按其悲观预期继续沽空,将市场杀到严重偏离经济基本面的位置,对政府稳定经济和金融的努力造成负面影响。

在市场出现极度悲观和恐慌的时候,指望市场利用自身的力量恢复正常,可能性不大;在极度悲观和恐慌的情况下,市场有更大的可能会发生非理性的恶性抛售,令投资者产生重大的财富损失,进而影响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因此,在市场出现非理性恐慌的时候,政府有必要动用长线资金入市稳定市场,而且政府的入市维稳不应是一次性的权宜之计,否则一次性维稳之后,市场仍然会重蹈覆辙、再次下跌,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策略,一直维持到投资者的信心完全恢复,市场恢复正常运行才停止。政府维稳资金也不应急于退出,否则在市场尚未完全稳定下的匆忙退出,又将带给市场重大压力、甚至导致前功尽弃。

现在政府动用相关资金进入股市维稳和重启逆周期因子,为市场提供了长线做多资金,又稳定了资金外流的预期,对稳定股市有极大帮助,由于政府相关资金理论上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无限供应,因此股市看淡沽空的力量将会因为胜算不高而收敛,而愿意长线买入的投资者则会受到鼓舞,有利于股市在政府资金入市水平附近形成阶段性底部。

参考欧美和日本救市经验,政府相关资金(央行资金)入市除了在市场恐慌时起到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财富的作用,还可以有以下效果:

首先是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由于上市公司一般是实体经济中经营较好的企业,政府资金入市购买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企业债,相当于将资金通过上市公司注入了实体经济,方便了上市公司融资,带动了股市稳定。而股市活跃、走势健康,可以令更多的上市公司融资得益,协助实体经济发展。内地经济长期存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管道不畅的问题,股市长期走熊,明显限制了企业利用股市融资、吸引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功能,因此,政府相关资金入市,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解决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的问题。

 

政府应助扩大内需

其次是制造财富效应,扩大内需。政府相关资金入市,购买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企业债,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可以制造财富效应,改善内需。内地经济的成功转型、降低对出口的依赖,有赖于一个持续增长的内需市场,而持续增长的内需则需要持续增长的财富支持,在股市本身创造财富能力不足时,利用政府相关资金入市,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增加股市创造财富效应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改善内需。内地的股市投资者是内地消费能力最强的一批人,如果能够有长期的正财富效应,必定会显著增加内需消费。美国经济金融海啸后的复苏增长就在相对程度上依赖股市制造的财富效应,持续走牛的股市制造的财富效应,推动了美国的内需增长,进而推动了经济复苏,这个经验值得关注。

政府相关资金(或央行资金)入市稳定市场,进而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制造财富效应、增加内需,是很多发达国家金融海啸后行之有效的经验,也是中国政府推动内需、发展实体经济,可以考虑选择的方向之一。

24
八月
耐心等待加仓时机

A股拖累港股,港股要走出好的行情,应静待一个股的好转。
当下甲股弱势运行,沪深指数不断走低,个股普遍走弱,资金参与意愿严重不足,成交量持续萎缩。多数分析师认为,目前甲股走弱受内外多因素影响,最新公布的7月份数据反映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央行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表明资管新规对原有资金结构的冲击正不断显现;而国际方面,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汇率的大幅下跌,这既导致资金的流出,也抑制了资金的风险偏好。中美贸易战走向存极大的不确定性。上述不利因素短时间内可能难于改善.A股可能维持震荡下行的弱势。
与此同时,二季度以来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逐步调整,稳增长,稳预期等各项政策措施正在不断推出,预计还会继续推出,中国经济表现出了良好的韧性。7月份人民币新增货款增加明显,银行间中短期拆借利率大幅走低,显示国内资金市场环境正在改善。凡此种种,都会对甲股产生积极影响。利好的不断积累,市场风险的不断释放,终将会导致甲股积极变化。
我们建议投资者短期应谨慎,但长期不宜悲观。睁大眼睛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埋头专注选择优质个股,耐心等待市场转机出现,耐心等待加仓时机。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