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7
十月
中美首階段協議的含意及後續影響

據媒體10月11日報導,中美兩國在華盛頓達成了有限的貿易協定,正式的協定文本可能在未來五周完成。美方將在下周暫停增加關稅,中國也將購買大量美國農產品。

這一協定內容涵蓋智慧財產權和貨幣等多個方面。中國也承諾將購買多達400至5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並對外國金融服務機構進一步開放。

“我們(美國)已經與中國達成了一個相當實質性的第一階段協議,”特朗普在與中國副總理劉鶴會談後宣佈,“沒有什麼能比我們與中國正在進行的還要大的了”。他還說,兩國在貨幣、外匯,和技術轉讓上的談判也取得了進展。

回顧中美貿易摩擦開始以來的過程,在2018年5月,雙方曾一度達成暫停貿易戰的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尋求和解。但美國貿易代表署其後於6月16日公佈對華加征關稅清單,中方隨即報復,停戰共識破裂;2019年5月,市場憧憬中美有達成貿易協定的可能,但中方最後關頭拒絕了美國的一些無理要求,令貿易談判無法取得進展;這次是第三次接近達成協議,還會在最後關頭再度生變嗎?這個首階段協議的確切含意又是什麼?

我們認為,這一次雙方達成協議的可能性要超過前兩次,協議最後生變的機會不大。因為首先,前兩次之所以在最後關頭無法達成協議的根本原因是美國自恃實力占優、提出了一些中方無法接受的無理要求。美國之前明顯對自身的實力估計過高,而對中國的實力估計過低,以為憑藉其實力優勢,可以很容易逼迫中國無底線退讓,達成美國滿意的要求,也就是如同特朗普所說:“貿易戰是好事,很容易贏”。但在實際打了一年多後,美國可能發現,與中國這樣巨型經濟體的貿易戰,相當痛苦而且不容易贏,心態開始有所調整,期望值也有所降低,為貿易戰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奠定了心理基礎;

其次,美國目前的經濟環境與去年貿易摩擦開始之時已經有很大變化,當時美國的經濟遠較現時為強,特朗普也沒有競選、為選民爭取利益的壓力,而中國經濟當時正處在減速、調整之中,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人心也不太穩定,總之,去年的環境相對對美國更有利而對中國更不利一些。但經過一年多的貿易摩擦,現在中國的經濟逐步走穩,民眾已經基本適應了貿易摩擦帶來的壓力,人心也較為穩定,反觀美國,經濟上放緩和衰退的壓力很大,美國農民對貿易摩擦令經濟利益受損很不滿意,這些因素令到特朗普有需要儘快拿出一些成績,為其競選連任鋪路。因此,相對來說,美國現在遠較之前更希望能達成一個可以宣稱勝利的協議。

既然美國希望能儘快達成協議,為什麼又會與中國達成一個首階段協議,而不是特朗普之前所聲稱的全面協議呢?我們認為,雙方之所以能夠達成一個首階段協議,實際上表示美國在原有立場上的妥協。中美過去一直無法達成協議的難點,其實就卡在美國堅持、而中國不同意的產業政策和國企補貼的改革方面。在中國看來,產業政策和國企補貼屬於中國的經濟主權,中國不可能按照美國的意思改;而在美國看來,所謂中國的不公平競爭,主要就是中國產業政策與國企補貼造成的,因此必須要改到符合美國標準。過去雙方在各自立場上堅持不下,導緻談判難有進展,現在美國願意在第一階段繞開這些難點,其實代表著美國在原有立場上的讓步;在中國方面,也有一些相應的妥協,過去中方強調達成貿易協定必須取消所加征的關稅,現在雙方達成的首階段協議僅僅是不再加征新關稅,反映中方也從原有立場上有所退讓。

從各方面資訊看,中美現在的思路是將難點放到以後,先就雙方有共識的地方達成協議,在當前這個雙方各有堅持的情況下,分階段、先就容易的部分達成協議,不失為一個兼顧各個方面的好辦法。

問題是,難點放到了以後,那下一階段的協定還能達成嗎?如果不達成又會否影響前面已達成的協議?我們認為,下階段的協定恐怕不容易達成,因為雙方都難以放棄自身的堅持。對中國來說,放棄堅持實際就意味著美國可以對中國的經濟主權有較大影響,完全無法接受;對美國來講,不堅持要求中國改變產業政策和國企補貼做法就基本無法壓制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因此必須堅持。所以,對雙方來說,放棄堅持的可能性都不大,唯一的可能就是談判照常進行,但下階段協議卻將遙遙無期。但是,即使下階段協議無法容易達成,考慮到美國經濟放緩的壓力,以及特朗普總統的競選連任需要得到農民的支援,因此美國又未必敢再度破壞首階段協議,提高貿易摩擦的烈度。

所以,看起來中美之間有較大概率順利完成首階段協定,把貿易摩擦凍結在現有水準,但全面達成協議、終止貿易摩擦的機會不大。

 

 

其他方面:

本港的社會不穩表現出規模下降,和暴力程度有所升級的特點,總體而言,示威者廣泛破壞秩序的能力在下降,但在個別的點上製造混亂的程度上升,總結起來可以大緻描述為:對社會整體的衝擊力下降,但完全停止則尚未看到曙光,對資本市場負面影響則較之前下降。

中國9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較預期改善,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49.8,創下五個月高點;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錄得51.4,較8月上升1個百分點,為2018年3月以來最高。中國經濟已見階段性底部的可能性在上升,對股市有利。

英國脫歐在反復折騰了幾輪之後,英國首相詹森10月10日與愛爾蘭總理瓦拉德卡會面。瓦拉德卡形容會面非常正面,相信有機會於10月底前達成脫歐協定,讓英國有序脫離歐盟。看起來,英國有序脫歐的可能性在上升,硬脫歐的可能性下降,利好股市。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最近表示,聯儲局快將增加短期美國國債購買量,以避免貨幣市場再次出現上月的資金緊張情況。雖然鮑威爾否認這是重啟QE,不過貨幣政策趨向再次寬鬆的方向已基本確立,雖然最近美股受到美國經濟資料不如預期、衰退機會增加的壓力,但寬鬆貨幣政策有利於對沖美股受到的壓力,限制美股的調整幅度,減低其對港股的可能負面影響。

總結以上一些影響港股走勢的重要因素,其變化趨勢都指向有利港股後市的方向,因此,港股未來有較大機會向上突破。

10
十月
從商鞅「徙木立信」談起

商鞅,是我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家最重要的思想,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這個精神是不是與香港的核心價值‘法治精神’差不多。不過,法家的思想提出於中國的先秦時期,距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所以,我們中國人對所謂的‘法治精神’,說老實話一點也不陌生。

秦能滅六國一統天下,商鞅居功至偉,秦國從一個地處偏僻的諸侯一員變成強國,始自商鞅變法。但是商鞅變法是不容易的,當時的老百姓普遍沒有一切按照法令辦、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識,因此,推行變法,困難重重,「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記載了商鞅推行變法的一個小故事: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複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孝公是指秦孝公,他是當時秦國的國君,衛鞅就是商鞅,因為他是衛國人,所以也叫衛鞅。這個小故事翻譯過來就是:秦孝公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推行變法圖強政策,但又顧慮天下人對自己不信任而產生非議。因此擬定法令後並沒有公佈,為了解決百姓不信任自己的問題,衛鞅下令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杆。衛鞅就又宣佈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重賞之下終於有一個人將木杆搬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於是百姓對法令有了基本信心,之後即頒佈(變法的)法令。

 

 

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對一個政府來講,有效施政最重要的基礎是信譽,政府要推行法令,必須要百姓相信並遵照而行,如果百姓不信,或者法令推出而百姓並不遵循,則法令必然失效,社會必然混亂、失序,暴力橫行、暴徒遍地,好人、遵紀守法者提心吊膽,壞人、違法亂紀者招搖過市,政府也將無法進行有效管制。

香港現在正正面臨這個危機,自6月反修例事件引發、由示威遊行演變成越來越暴虐的動亂以來,香港政府就表現得進退失據、軟弱無力、患得患失、不敢執法、不敢大力打擊犯罪,令市民信心盡喪。

比如說,阻塞交通是違法的,但不守法者隨時想堵就堵,無辜市民要被迫承擔被他們無辜阻塞交通造成的時間、精神和金錢損失,有敢移動違法者自行設置的非法路障時,常常會被圍毆,面對這樣的暴行,政府在何處?員警在哪裡?法律的尊嚴何在?

社會的公共設施,全是用我們納稅人的錢建立的,現在暴徒隨時想砸就砸,港鐵站過幾天就被砸、被破環一次,交通燈、攝錄鏡頭經常被砸、被噴漆,花重金樹立的智能燈柱被鋸斷,政府的大樓、立法會大樓都屢被破壞……暴徒破壞,卻要我們守法者出錢承擔損失,暴徒除了運氣不好被員警偶爾抓幾個外,基本毫髮無損,這是什麼道理?還有沒有一點公平?香港還像個法治社會嗎?港人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法治精神哪裡去了?犯法者犯法而不受懲罰,法律不就成了擺設,政府又何以服眾?

按香港的法例,遊行示威本應申請警方的不反對通知書,現在屢次發生在警方反對的情況下,非法的遊行示威照常進行,政府和員警也聽之任之,好像沒看見一樣;每次遊行後基本都有些黑衣人進行非法集結,然後常常有一些暴力衝擊或者阻塞交通、破壞交通設施或者政府設施的行為,但政府好像大多數時候都沒有多大反應,員警也多數以口頭警告了事,除非違法者長期不散,員警才會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用催淚煙驅散或者偶爾抓幾個違法者,但也很少採取大規模拘捕行動。

從嚴正執法的角度看,對違法者怎麼可以驅散就了事呢?犯法就要接受法律的懲處,這是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驅散了事,那不就是說明明犯了法,隻要願意離開,就不會有法律後果?哪一家的法律可以這樣執行?如果法律可以如此選擇性的話,那還有什麼法治可言?那豈不是守法者吃虧,違法者得意,還會有誰願意守法?政府的法令也將毫無權威,沒有人願意遵循,一個毫無威信的政府如何能夠管治?

最近政府又通過了反蒙面法希望可以壓制違法行為,但正如前述討論,不嚴正執法,法律的威嚴蕩然無存,頒佈再多的法令又有何用?反蒙面法頒佈的當晚,蒙面暴徒肆虐全港,港鐵全線車站被破壞;一列開往廣州的直通車被堵在鐵道上,蒙面暴徒公然攻擊列車;另外沙田站有一列火車被縱火;暴徒還在道路設置路障,檢查部分駕駛人士的手機,香港差不多淪為一個暴徒掌控的城市;暴徒還攻擊多家中資商鋪、銀行和櫃員機以及其他暴徒認為反對他們的本地商鋪,四處縱火,完全沒有將法律放在眼裡。

亂局發展到現在,有不同意見的市民可能會被圍毆,員警可能會被針對性攻擊,暴徒認為反對他們的商業可能會被砸、被縱火、被破壞,更不必說幾乎無日無之的堵路、砸港鐵等破壞行為,香港似乎正處於暴徒的黑色恐怖之中,可是擁有全部政權力量的特區政府,卻始終無法平息動亂,還香港市民一個寧靜、有秩序的生活環境。香港政府還能保障普通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嗎?還能保障企業有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嗎?還能保障不同意見者可以在合法的範圍內自由發表意見嗎?從目前特區政府軟弱無力的處置手法看,未來並不見得樂觀。

俗話說: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一個人、一個政府如果沒有信譽,就將無法建立事業,走向衰敗。政府的政策和法令都要靠百姓服從、遵循才有效果,政府失去威信了,法令無人遵守了,政府就註定什麼也幹不了,無法行使對社會的有效管理及推動任何政策。

香港現在面臨的嚴重威脅就在這裡,即使暴徒有一天良心發現,回家休息了,但香港政府的威信卻已被嚴重破壞,政府沒有威信、法律沒有威嚴,什麼政策都沒有力量推動,或者政策即使勉強推行也沒有人相信,這樣的政府如何能在現在全球經濟不景的嚴峻背景下帶領香港走出困局,扭轉香港經濟嚴重下滑的不利局面。

所以,政府不能嚴正執法,法律失去威嚴,政府失去威信,看似影響短期的社會局勢,其實對香港的中長期前景影響深遠,一個沒有決心、缺乏政策推動能力的政府,有可能加劇香港的社會混亂和經濟的長期低迷。

 

4
十月
香港教育的最大問題

可能是令很多人形成了錯誤的思想方法。

近年以來,香港不斷發生衝擊與內地關係的事件,港獨思想也從過去若有若無的萌芽狀態發展到今天招搖過市、且獲得很多年輕人追捧的地步,很多人認為是教育出了問題,更具體一些而言,又主要歸結到通識課程教材和老師的問題,以及取消中國歷史為必修科導緻學生不瞭解中國歷史的問題。

在我們看來,這些看法無疑是有道理的,通識課程已經很多時候被扭曲成了對中國大陸的負面宣傳課程,借批判性思考的幌子在推動一些教師心中的政治理念,完全失去了全面、批判性思考的本意;而缺乏有關中國歷史的教育,又會使學生失去了中國文化之根,讓他們猶如無根的浮萍一樣,隨波逐流、找不到方向。

但是,這些看法雖然有道理也很重要,卻未必是香港教育的最大問題。香港教育的最大問題,恐怕是被教育者形成了有缺陷的思想方法問題。簡單而言,就是現行教育體系裡面訓練的思想方法,是一種單向的、非黑即白的思想方法,這種思想方法隻選擇性接受同向資訊,排斥其他不同聲音,容不下丁點質疑和反對,是一種宗教而非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種思想方法訓練出來的人,對一切不喜歡、與自己想法不同的觀點和資訊,都自動忽視;對所有反對其觀點的人不管有沒有道理,都以敵人視之,其結果,隻能是造成對客觀事實的認識出現重大偏差,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塗。

就拿最近發生的一些社會不穩事例來說,很多示威者指責員警濫用武力、抓捕示威者,其實他們這樣講的時候,就已經自動忽視了示威者違法集會、阻塞交通、動用磚塊、汽油彈攻擊員警的事實。如果不講示威者違法、用攻擊性武器衝擊員警的前因,員警的武力抓捕確有可商榷之處。但當示威者違法集會、武力攻擊員警在前,作為獲社會授權可以用武力維持秩序的員警,用武力制止犯法、犯罪行為,難道不是應有之義?當然,員警不應該使用過分武力,但在電光火石的瞬間,什麼程度的武力算適當武力,並沒有一個如數學般精確的標準,隻能依賴當時員警的主觀個人判斷。否則,難道員警可以放任示威者違法、堵路、攻擊交通設施、攻擊政府建築、攻擊員警而不作為?所以,拒絕接受或者不看示威者犯法、破壞、攻擊在先的事實,而隻選擇性接受示威者被員警打、武力抓捕這部分事實,很明顯看到的就是一個已經被自己扭曲了的東西,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

再比如7月21日元朗發生的暴力衝突,按一些示威者或者其支持者的說法,是有穿白衣的人與疑似有黑社會背景的人無差別攻擊市民,屬於恐怖襲擊。但按照當日流出的錄影可以看到,白衣人沖入地鐵站打人,卻是因為地鐵內有部分可能是示威者的人挑釁、用站內水龍頭噴對方在先,然後白衣人才拉開已經放下的鐵欄門沖進去打人。如果資訊接受者選擇性忽視地鐵站內有人先用水龍頭噴白衣人的資訊,而隻接受白衣人沖入站內打人的資訊,得到的自然就不是全部真相,白衣人就變成了毫無理由打人的瘋子,部分被打者也就從挑釁者變成了無辜市民。

再比如那個眼睛受傷的女子,按照現在媒體披露的消息,截至到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警方的武器打傷了她,而且當警方試圖調查真相,索取傷者的醫療報告時,她明確表示反對。照道理,對這樣一個有廣泛影響、涉及到員警武力的事件,大眾普遍希望知道真相。從旁觀者的角度,也很難理解傷者為什麼不願意讓員警調查真相。但是,有一部分示威者,就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選擇性相信是警方的布袋彈打傷了該女子的眼睛,並廣為宣傳,其所反映的,還是思想方法上的缺陷,即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實並不重要。

 

 

近期類似的例子還有一個,就是最近傳得沸沸揚揚的所謂8月31日太子站打死人事件,關於打死人,警方已經再三否認,而傳說的打死人同樣沒有任何證據。而且從常識來講,在香港這樣一個傳媒高度發達的城市,如果有死者,他的朋友、家人、親戚怎麼會沒有人出來給他伸冤,員警、消防那麼多人就能守口如瓶?如果說這個死者無親戚、無朋友、無家人,而又偏偏被打死了,且知道內情的多位員警、消防等又能嚴格保守秘密,從可能性的概率來講,其實基本為零,也就是基本不可能。因為常識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那麼巧的事,幾件很難發生的事偏偏湊在一起同時發生了。但同樣,仍然有不少人選擇相信這個捕風捉影的傳言,即使毫無證據。

同樣荒謬的例子還有,大家從網上的視頻和電視中常常看到黑衣人放火、用燃燒彈攻擊員警、毆打不同意見者,於是有人說,這些黑衣人都是員警假扮的,是員警犯法後嫁禍示威者等等。雖然這種想當然的說法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但照樣有很多人選擇相信。其實,用常識想想,這種說法顯然很難成立,因為員警犯法的話,照樣會被檢控,犯法對臥底警員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可能會帶來損失,他們沒有動機、也沒有必要去犯法,警方高層也明確地否認了允許臥底警員犯法。

從這些實際發生的事例可以看到,現在香港很多人的思想方法存在較嚴重的缺陷,這個缺陷已經極大地影響到他們對事物形成客觀和正確的認知。這種有問題的思想方法所表現出的特點就是:選擇性接收資訊,所有自己不喜歡的資訊一概遮罩或者忽視;對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有沒有證據是不是事實都無所謂,隻要自己喜歡,那事情就是真的;對於自己不喜歡、不願意相信的東西,就一方面自動忽略對其有利的資訊或根據,另一方面從事實中掐頭去尾尋找一小段對其不利的資訊或根據,然後據此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

如果不改變這樣有缺陷的思想方法,香港的資訊自由將毫無意義,所謂的國際視野也隻能淪為空談。因為再自由、再全面的資訊,對一個選擇性接收的人來說,也毫無意義。那些他不喜歡或者和他想法不一緻的資訊,即使存在或者哪怕就在他的眼前,也和不存在、被遮罩差不多,反正他都不會去看和瞭解。對這些思想方法有缺陷者而言,他們看似自由的,其實思想已陷於牢籠之中,已經被無形的牆所封鎖,牆外的世界,哪怕再重要,對他們而言也是不存在和無意義的。他們走過的地方再多,也不會有豐富、全面的國際視野,隻會看到一個被自身意識形態所規限的單向、黑白分明、不真實的世界。

對教育而言,培養一個人具備願意瞭解和自己想法不一樣、甚至相反觀點的思想方法至關重要。一個人要對一件事有一個全面和正確的認識,首先就是要願意瞭解事物的各個側面,不論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否則隻看自己喜歡的側面,就必定得出一個片面甚至錯誤的觀察。從這個意義上講,正確的思想方法遠遠比豐富的資訊或者資訊自由更重要,因為有了正確的思想方法,就會願意主動、積極地尋找其他方面甚至反面的資訊,即使一時之間資訊受限制,但在今天這個資訊極度豐富的時代,隻要願意用心找,最終還是能夠找到不同的資訊,説明形成正確認識;相反,如果僅僅資訊自由而思想方法有缺陷,人才會受到真正限制,因為這個時候,一個人已經喪失了獲取不同資訊的能力,無形圍牆外的資訊再豐富和自由也不會有幫助,對世界也就很難有正確認識。

香港現行的教育很明顯存在這個問題。

 

27
九月
貿易談判又成為了最大風險

從前一段時間中美雙方向媒體披露的口風來看,中美原本是有希望在10月初的中美貿易談判中達成一些有關中美可能達成一個較小的臨時性協議的突破性進展的。

不過,回看中美同意10月初在華盛頓舉行第十三輪經貿高級別磋商的過程,可以看到當時美股正承受較大的下行壓力,需要一些好消息來支援。也許這是美國方面之前急於與中國恢復磋商,並且有達成一個較容易的臨時性協定想法的部分原因吧。

自中美恢復磋商的消息公佈後,美股很明顯恢復走強,目前美國道鐘斯指數已經恢復到歷史高位附近,對美國而言,似乎達成協議的急迫性又有所下降。

據媒體報導的消息,特朗普總統的中國政策顧問白邦瑞日前表示,如果美中兩國不能很快達成貿易協定,特朗普總統將加大對中國施壓力度,準備升級對華貿易戰。 白邦瑞說,截至目前,華盛頓僅對中國商品徵收了“低水準的”關稅,如特朗普升級貿易戰,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可能會達到50%或100%”。 但是白邦瑞指出,特朗普並非尋求發動“2.0版冷戰”,或“遏制中國”,指出美中脫鉤將是北京方面“沒有達成協議的後果”。

另據英國路透社當地時間9月21日報導,美國蒙大拿州農業局國家事務主任妮可•羅爾夫當天表示,原定于下周訪問美國農業州的中方代表團取消了對蒙大拿州的訪問,原因是“這些官員將比原定計劃更早地返回中國”,而此前有媒體將這次訪問視為中美雙方在第十三輪貿易談判開始前釋放善意的一部分。

另外9月21日在與澳洲總理莫裏森會晤後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特朗普總統表示,他並沒有需要明年大選前,同中國達成經貿協議。他還說,要同中國達成全面協議,拒絕接受隻應對部分分歧的方案。他認為,選民理解中美磨擦,即使貿易戰持續也不影響他連任機會。

從這幾條新聞來看,10月初貿易談判在達成一個較容易的小規模方案方面形成一定突破的可能性明顯下降,美國似乎又有走回強求中國接受美國一些突破中國底線要求的老路,如果美國堅持這樣下去,中美貿易談判隻會像以前一樣再次勞而無功;如果美國兌現其加稅威脅,預計中美經濟和股市都會受到一定衝擊,特別是美國臨近歷史高位的股市,面臨的衝擊可能更加嚴重。

當然如果美股再次出現大跌,不排除美國方面又會增加達成協議的動力,再次尋求與中國展開新一輪磋商。

其他比較重要的消息,美聯儲18日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25個基點到1.75%至2%的水準。這是美聯儲今年以來第二次降息,符合市場普遍預期。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當天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美聯儲此次降息主要是為應對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以及低通脹壓力,以維持美國經濟擴張。特朗普一直強調美聯儲不快速、大幅度減息拖累了美國經濟和股市,現在鮑威爾看起來明顯不願意背這口鍋,直指是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為經濟和股市帶來了風險。

不管他們二人心裡的小九九是怎麼盤算的,對市場而言,看起來比較確定的是美聯儲的減息週期將繼續,雖然鮑威爾口頭上排除美聯儲採取負利率的可能,但即使將利率再次降到0,也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全球估計將再次看到資金大規模寬鬆的局面,對新興市場有利,當然也對中港股市有利。

中國8月份的經濟資料普遍不如預期,生產和需求增速都有所下滑,9月以來地產銷售保持穩定、地產銷量增速上行,但汽車市場仍然疲弱,不過工業生產仍有韌性,發電耗煤增速轉正,其他主要工業開工率有所上升。總結起來就是,經濟雖然不大好,有一定下行壓力,但也具備相當韌性,有望維持大緻穩定。

本地的社會不穩現象,大緻符合我們的預期,嚴重影響秩序的暴力衝擊情況在慢慢減少,主要是由於每次暴力衝擊都會造成多少不等的一些人被捕,損耗了暴力衝擊派的力量,使得他們的衝擊力逐漸下降;另一方面,嚴重衝擊秩序的行為譬如堵機場、砸港鐵、毀壞公共設施等行為,其實都會影響普通市民的生活,反對衝擊的人當然不願意自己的生活受違法行為影響,即使立場傾向包容或支持他們的市民,如果長期生活不方便,也多少會產生怨言,所以社會氛圍也逐漸對暴力衝擊派不利,社會秩序有望逐步恢復。

如果社會秩序慢慢好轉,一般而言對外資就不易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雖然本地經濟的恢復將會較長期且困難,但對股市而言,社會不穩造成的宏觀風險正在下降,不必過於擔憂。

綜合而言,貿易談判以外的風險大緻可控,目前的的最大風險變成10月初的中美經貿磋商,如果無法有突破性進展,貿易戰升級,股市可能會承受相當壓力,由於估值方面的差異,美股的風險相對較高,需要密切關注,等待風險釋放。

 

19
九月
「過猶不及」與「執兩用中」

「過猶不及」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智慧,出自傳世經典«論語»,其含義簡單來說就是:過頭和做得不足都是不對的,在現實裡,過頭和不足是半斤八兩的難兄難弟,都是需要注意防止的。

現實裡不足的例子放在眼前的就是香港的土地房屋政策,香港的土地供不應求彰彰明瞭,房價長期遠高於全球正常水準,市民上樓困難、蝸居、因買不起樓而對未來失望等實際困難,與收入水準長期沒有明顯增長相疊加,令社會怨氣很大,近月來的社會不穩,其背後的部分原因就與此有關。

本來面對這些困難,政府的合理政策就是應該大量開拓土地供應,但偏偏政府的土地政策又是舉步維艱,市區覓地經常遭到居民的反對,因為會加重該區人口密度,增加基建的負擔;舊區重建又會遇到收樓困難,保育團體也常常以保育為名出來反對拆舊建新的問題;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剛一提出就遇到環保團體激烈反對;填海造地環保團體又常常以影響生態的名義阻撓;收回棕地也不容易,因為難以安置其上正在進行的經濟活動。總之一句話,各種增加土地供應措施,都會遇到一些利益相關者或者環保保育團體的反對,政府缺乏推動政策的決心,於是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就越來越嚴重。

所以,受制於各種阻撓,不能大力推動政策解決香港的土地供應不足問題,造成了社會怨氣積累的嚴重後果,是不足引起的大麻煩。

不足會造成嚴重問題,過頭同樣也會造成嚴重問題。近年來香港社會不穩定的情況越演越烈,從5年前以堵塞交通為主的「和平佔中」,到近月以反修例為名發動的抗爭運動,和平已經逐漸演化成暴力,社會陷入數月的混亂,對經濟、民生、人心都造成嚴重衝擊,其根源主要是由於泛政治化,或者說社會政治化過了頭,一些人把一部分人或者一些小團體的政治理念推升到極端過頭的地步,讓社會整體付出極大代價。

「民主、自由、公義」應不應該追求,當然應該,但是當一部分人把自己定義的「民主、自由、公義」升高到壓倒其他一切的時候,就很明顯過了頭,把自己的「民主、自由、公義」變成了對他人的「不民主、不自由、不公義」。譬如社會有一小部分人堵塞交通、砸爛交通燈、砸爛地鐵設施、毆打不同意見的人、阻人上班或強迫別人罷工,這樣的行為民主嗎?問過受影響人的意見嗎?考慮過別人的利益嗎?那些抗爭人士口口聲聲要別人做出犧牲,可問題是誰給他們權力可以要求別人做出犧牲,別人又憑什麼為抗爭人士的政治理念做出犧牲?至於自由,抗爭人士可以自由地破壞、限制別人的自由,這是什麼自由?自由難道不應該首先不損害別人的自由嗎?抗爭人士有隨便發言、隨便犯法的自由,可是一個帶著小朋友的父親,就因為在淘大商場唱國歌不合抗爭者的意,就被抗爭者打到眼角流血;一個男人隻因為喊自己是中國人就被襲擊至差點死亡。抗爭者可以自由地宣揚他們的政治理念,卻不允許別人表達與他們不一緻的政治理念,以自由的名義限制他人的自由,這不是自由而是抗爭人士的專制!最後說公義,損害他人利益、限制他人自由的行為可以稱為公義嗎?這不是公義而是典型的不公義!

 

 

走到過頭後果堪憂

一個理念、一種思想、一類行動,即使開始時是正確的,但當其走到過頭的程度,就離正確越來越遠,由正確變為錯誤了。

「執兩用中」是我們中國人的另一個傳統智慧,出自«禮記·中庸»,教導我們做事情要摒棄兩個極端,恰到好處、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做到適當的程度,以達到最佳的預期效果。這個思想與「過猶不及」思想一脈相承,「過」和「不及」代表著事物的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做得還不夠、差很遠;另一個極端是太用力、將事情做過了頭,合理變成了不合理。跟著這兩個極端做事情,都是錯誤的,都隻會將事情越辦越糟,我們前述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

正確的方法是在不作為和亂作為之間找到合適的度也就是事物的「中」,然後按照這個「中」所代表的規律恰當地做事情,隻有這樣,才能將問題處理得好,才能成功。簡單總結就是,「過猶不及」說明事物的兩個極端都是錯誤的,「執兩用中」說明正確的方法是在兩個極端間尋找合適的度、中道而行。

「執兩」要求我們瞭解事物有利和不利的兩個相反方面,譬如成為香港近月焦點的修例抗爭,其初始之時就有兩種相反的意見,正方的意見就是:在外地犯了法跑到香港就可以免責是不正當、不公義的,犯罪就要受罰,這是基本的公道,所以支持修例;反方的意見就是:中國司法體系的保障不足,而且一般人也可能會被引渡回大陸受審,其權益有可能被侵蝕,所以反對。當然反方的意見裡其實已經有一些對修例誤解(例如將引渡罪犯誤解為可以引渡普通市民)的成分,但大緻而言,上述意見就是修例抗爭理據的兩端。

「用中」要求我們在瞭解了事物的兩端後,拿捏合適的中道來解決問題,僅就修例事件理據而言,這個中道就是既要滿足犯罪受罰的公義可以得到彰顯,也要考慮反對者所擔心的個人權益受侵蝕的問題,其實特區政府在聽取各方意見後已經大幅提高了引渡的門檻,也刪除了很多有可能影響個人權益的條款,但遺憾的是,政府始終未能向普通市民講清楚修例其實不會影響到普通市民的個人權益,緻使在一些人的誤導下,很多市民參與了這場已造成數月社會混亂的抗爭運動。

如果對投資而言,學習「過猶不及」和「執兩用中」智慧,就是首先要明白市場的過冷和過熱都不是常態,都難以持久。過冷就意味著後市恢復常態時,存在著上漲空間;過熱就意味著後市恢復常態時,存在下跌空間。所以,投資者需要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勇敢一些、進取一些,而在市場情緒亢奮時小心一些、保守一些;其次就是對任何東西都不要迷信,不要迷信專家、大師和各種投資理論,學習是對的,不學習不思考就不會進步,但迷信是不對的,迷信就是極端,就排斥思考,就離開了中道,就會讓人犯錯;第三就是時刻要關注市場利淡和利好的兩個方面,綜合分析利好和利淡因素,不被單獨的利好或利淡因素所左右,努力尋找市場運行的中道。

16
九月
後市好轉的機會正在上升

我們在之前的博文中預判港股2019年的主要調整有機會在三季度過去,從近期發生的情況看,後市發生好轉的機會正在上升。

首先,近期困擾港股的其中一個負面因素,香港社會不穩的情況有望在三季度好轉,雖然混亂情況未必可以完全消失,但卻有可能將其控制在對社會秩序衝擊不大的狀態。

根據“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規律,隨著時間的拖長,反修例運動的士氣將自然下降。運動的參與者將會逐漸疲憊,資源也會慢慢不足,隨著運動長期影響民生,受影響者的怨氣會上升,對運動的社會制約力也會上升,所以運動如果不能裹挾更多的人加入並走向更激進,運動強度和規模的逐步下降很難避免。特別是政府正逐步加大對違法者的打擊力度,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一千的違法者被員警逮捕,隨著比較激進的示威者被越抓越多,敢於違法衝擊的示威者數量自然下降,對秩序的破壞能力也會下降。

從近期的示威活動來看,參與的人數較之前有明顯減少,激進示威者的數量也同樣下降。雖然暴力的程度還大緻維持,但對員警的衝擊力大不如前。過去示威者動輒與員警正面對峙並衝擊員警的情況現在比較少發生,示威者更多採取了遊擊戰的形式,雖然仍有相當的騷擾能力,但員警已經大多能夠控制局面。9月7日線民發起的堵塞機場行動,在警方加強防範的情況下,基本沒有成功,也證明了隻要員警嚴陣以待,示威者製造社會失序的能力較前下降。

綜合這些情況,我們大緻維持之前的預判,認為示威者破壞秩序的能力有所下降,隻要警方繼續嚴正執法,社會秩序有望逐漸恢復;

其次,9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財長部長姆努欽緻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確定將原計劃的9月份的第十三輪貿易談判,推遲至10月初在華盛頓舉行。中美雙方在經歷了反復較量後,終於敲定舉行下一輪談判,對中美的股市和經濟都是好消息。

雖然之前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令很多投資者對貿易談判前景持悲觀看法,但我們仍然傾向於中美貿易談判在第四季度有轉機的可能,主要是因為美國自身的經濟放緩跡象已經逐漸顯現,長短期國債息率倒掛是未來經濟可能衰退的一個信號,而美國8月份ISM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自2016年以來首度陷於收縮,是另一個衰退風險迫近的信號。所以,考慮到美國經濟和股市所面對的壓力,以及特朗普明年競選連任美國總統需要一個較好的美國經濟和股市,因此緩和與中國的貿易摩擦,為經濟和股市營造一個相對較好的環境,可能更符合特朗普的選舉利益;

第三,人民銀行宣佈,為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於9月16日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此外,為促進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再額外對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於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此次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其中全面降準釋放資金約8000億元,定向降準釋放資金約1000億元。

人行全面降準加定向降準,凸顯了政府維護經濟穩定的決心,加上中國政府之前的降稅對需求的刺激效果有可能逐步顯現,如果中美貿易摩擦不再升級,中國經濟有可能在三季度見底;

第四,英國擾攘三年的脫歐進程再生變化,市場原本預計在英國新首相詹森的領導下,英國有可能硬脫歐,而硬脫歐無疑將大大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對股市和經濟都有負面影響。結果在英國國會的努力下,詹森的硬脫歐計畫很可能行不通,國會要求政府必須與歐盟達成有協議脫歐以避免硬脫歐,雖然不知道如何才能重新與歐盟談判達成新的、國會可以接受的脫歐協定,但就眼下而言,暫時避免了硬脫歐的不確定性,對股市有利。

大緻而言,之前對股市影響較大的幾個負面因素,都正在趨向好轉,對股市好轉有利。

當然,即使香港社會大緻恢復秩序,但由於此次的社會不穩在香港和內地民眾之間造成了很深的隔閡,對未來香港經濟與大陸經濟的合作不利,而缺乏大陸經濟的強力支援,本港經濟可能會陷入較長期的低迷,對本地業務為主的上市公司不利。

5
九月
生於憂患

新中國就要七十歲了,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直線下墜的命運終於被新中國改變,國家領導人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復興之路是漫長而艱辛的,每一步都那麼不容易,除了辛勞、汗水、努力外,還常常伴隨著大量的鮮血。1927年,剛剛6歲的中國共.產.黨,就面臨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個大劫難。在北伐取得初步勝利的背景下,代表西方列強、大資產階級、大地主利益的國民黨,對於代表工農利益並在北伐中迅速壯大的中共再難容忍,公開拋棄了曾經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於1927年4月12日開始了對共.產.黨人的大屠殺。據一些研究者的簡單計算,大屠殺前的中共黨員大約在5萬人以上,大屠殺後中共黨員僅餘約1萬人,被殺的中共黨員超過80%,中共參與領導的大革命慘遭失敗,共.產.黨人的血灑滿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不甘心失敗的共.產.黨人從地上爬起來,擦乾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體,相繼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一系列暴動,再次揚起了自己的旗幟,學著用刀槍向國民黨戰鬥。

1934年,一度輝煌、在江西建立了第一個中共領導的蘇維埃國家的中共,遭遇了第二個大劫難。在國民黨對中共領導的江西蘇區進行連續的圍剿後,當時主導中共的以王明為代表的路線,主張在實力遠不如國民黨的情況下,與國民黨硬拼,導緻江西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領導的紅軍被迫長征。

 

 

長征前,全中國的紅軍大約有30萬,1935年長征結束到達陝北蘇區的紅軍大約僅剩3萬。有研究者計算,長征途中,大約每走300米就要倒下一名紅軍戰士。多年後的新中國開國上將王平將軍回憶過雪山草地時,1935年8月下旬,軍團領導命令他帶一個營返回班佑河那邊去接尚未過河的七八百紅軍,“走到河灘上,我用望遠鏡向河對岸觀察。那河灘上坐著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帶通訊員和偵察員涉水過去看看情況。一看,唉呀!他們靜靜地背靠背坐著,一動不動。我逐個察看,全都沒氣了。”因為饑餓、傷病和嚴寒,紅軍過雪山草地時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統計,過雪山草地紅軍的犧牲人數約在2萬人左右。後來中共對這一階段歷史的悲痛總結就是:紅區(紅軍控制的地區)損失了90%,白區(國民黨控制的地區)損失了100%。

緊接著,就是因日本全面侵華而爆發的中國抗日戰爭。八年抗戰中,據統計中國軍民的傷亡總數高達3500萬人,接近當時約4.5億人口的8%。

抗日戰爭剛一結束,國共之間又爆發了全面內戰,國民黨自恃有美國支持,有美械裝備的800萬軍隊,意圖用三個月消滅中共。中共積極迎戰,靠著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和民眾的支持,在三年解放戰爭中,打敗了國民黨,解放了全中國(除臺灣外),國民黨則退居臺灣。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本以為可以全力建設國家,但不幸的是,翌年朝鮮戰爭爆發,剛剛成立的共和國為了保護東北工業區、防止敵對力量直接壓迫到中國邊境,才放下武器的解放軍,又拿起萬國造的武器,以志願軍的名義奔赴嚴寒的朝鮮,去抵抗武裝到牙齒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以當時中國的工業力量,連火柴、鐵釘都不能大量製造,一個軍的火炮還不如美軍一個團,加上美國的空軍和海軍火力支持,志願軍差不多是用血肉之軀去對抗美國的飛機大炮,殘酷的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三年,付出巨大代價的志願軍成功地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退到三八線,讓美國第一次在一場沒有勝利的戰爭中簽訂了停戰協定。

1960年代,正遭受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封鎖的新中國,由於中蘇交惡,在60年代末,又與蘇聯爆發了一系列邊境武裝衝突,幾乎引發中蘇全面戰爭。新中國同時遭受了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與蘇聯為首的華約國家的共同圍堵。

幸運的是,新中國的英勇奮鬥終於贏得了世界的尊重,70年代以後,戰爭這個魔鬼,近代以來第一次遠離了中國人民,中國人民開始享受和平的生活。1840年以來中國屢戰屢敗,不斷割地賠款的悲慘命運,終於被新中國打破。

60年代中到70年代早期,新中國支持越南北方對抗美國和美國支持的南越政權,讓美國在越南泥足深陷,無法自拔,承受了重大損失。為了解脫困境,美國總統尼克森不得已在1972年訪華,打開了中美關係改善的大門。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從一個一片廢墟、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沒有工業基礎、沒有人才、沒有錢、文盲遍地給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困難,但在中共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已經是一個擁有原子彈、氫彈、導彈、衛星、核潛艇等先進科技,基本擺脫了外來侵略的國家;初步建成了完整的工業門類和體系,把一個貧窮的農業國變成了具備一定發展基礎的工業國;中小學教育普及、普通人識字率大幅提高,為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準備了大量的合格勞動力;農業快速發展,由於雜交種子的培育和推廣,化肥的廣泛應用,到70年代末,基本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公費醫療制度(雖然保障水準不太高),廣大民眾的身體健康水準有了很大改善;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在最反映生活品質的人均壽命上,中國人從建國時約35歲,快速增長到1979年的66.38歲,差不多每年增加一歲。

改革開放後,中國融入世界,表面上遇到的風險和衝擊沒有過去那麼大,但暗藏的風險並沒有減弱,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國和西方世界的影響力如日中天,中國和前蘇聯都遇到了很大的壓力,蘇聯因無法應付巨大的內外壓力而解體,國家遭受了巨大的分裂和動盪,經濟大幅下滑,人民壽命大幅下降;而中國則用強力推進進一步發展回應壓力,渡過了危機,經濟發展上了新的臺階。

 

 

截至到現在,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在2014年超過美國;如果單論製造業,目前中國的製造業規模大約是美國的一倍以上,排全球首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綜合國力和全球影響力迅速躍升。

但美國遏制中國的意圖從來沒有停止,例如美國曾經在公海截停中國貨輪銀河號,用懷疑向伊朗運輸化學武器原料的理由強行扣船檢查,最後一無所獲;以及用使用了舊地圖的理由對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使館進行轟炸等事件,讓大部分中國人對美國存在的幻想徹底破滅,大多數中國人深深認識到,中國的利益隻能靠中國自己來保衛,世界不是人畜無害的伊甸園。

去年以來,中美之間又爆發了持續的貿易摩擦,美國屢次出爾反爾,試圖用貿易施壓的形式遏制中國發展,把中國的高科技發展控制在美國允許的範圍內。中國堅決反擊,目前雙方還處於膠著狀態;而近幾個月,香港又發生了以反修例為名,逐漸演變成為暴力衝擊的大規模示威活動,目前部分暴力行為仍在升級,暴力勢頭沒有明顯受控跡象,社會恢復秩序仍遙遙無期。

這些衝突,身在其中的感受是確實影響不小,也很令人焦慮;但如果放在中共和新中國的歷史中看,卻都是小事,困難的層次遠遠無法與當年的困難相比較,有著豐富戰勝困難歷史經驗的中共和新中國,必定能夠再次戰勝困難,走向新的勝利。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於慮,而後作;征于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中共和新中國曾經受到過很多的打擊和傷害,有些傷害甚至很緻命。但每一次,她們都能從傷害和打擊中站起來,並變得更加強大。這一次的傷害和痛苦也不會例外,新中國必將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內外敵人,走向更大的輝煌。

預祝新中國70華誕,生日快樂!

29
八月
風暴終將過去 香港經濟卻可能承受長期壓力

近期影響股市的兩件大事:香港社會不穩和中美貿易摩擦,最近都有比較大的變化。

首先是香港的社會不穩似有好轉跡象,民陣發起的8月18日遊行,雖然號稱有170萬人參與,但在遊行結束後的當晚,未有再如以前多次大遊行一樣爆發大規模的暴力和衝擊員警事件。而上周日的葵青區遊行,雖然部分示威者的暴力行為較前升級,但人數不算太多,可能預示著大規模抗議運動退潮,對香港恢復社會秩序有利;

其次是8月23日,中國政府為反擊美國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措施,宣佈了針對美國的關稅報復措施,將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等約750億美元商品恢復加征關稅。

中國政府的決定公佈後,特朗普總統大為惱火,同日宣佈進一步提高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幅度,以回應中國宣佈的關稅反制措施。貿易摩擦再度升級。特朗普在推特上宣佈,美國將在10月1日將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現有關稅從25%提高至30%,他還說,定於9月1日生效的另外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將從10%升至15%。

不過,香港社會的示威活動雖然從參與人數和總的衝擊力度上看,有逐漸下降之勢,但要完全平息,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總體來看,參與遊行示威的人數仍然相當多,不容易突然完全停止。

而社會不穩對經濟的負面衝擊,已經開始蔓延,首當其衝的就是旅遊、零售、餐飲和酒店業,從近期傳媒報導的情況看,這幾個行業全部都面臨著業務雙位數下滑的危機,由於香港的遊行示威完全停止尚需要一定時間,而且即使遊行示威完全停止遊客也需要一段時間的觀望才會恢復來港,因此這些行業前景的短期好轉機會不大,下半年可能有更多的企業裁員,香港整體的失業率可能上升。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次香港因逃犯條例修例引發的示威抗議風潮,因為其中部分激進人士的港獨傾向,大大激起了普通內地居民的反感,嚴重削弱了內地與香港之間合作互信的基礎,對香港與內地以後的經濟合作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由於香港本身的現有經濟行業已經成熟、缺乏增長動力,歐美市場也普遍有經濟放緩壓力,無力帶動香港發展,因此不能很好地與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好的中國經濟加強聯繫,就無法解決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的問題,香港經濟的長期增長前景就難以改善。

在社會不穩的同時,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必將進一步打擊香港的轉口業,對物流運輸、相關專業服務等都帶來更大壓力。轉口和相關配套行業是香港經濟的其中一個重要支柱,雇傭了大量的勞動力,其雇工比例約占本地就業人數的19%,對本地GDP的貢獻率約為21.5%,如果轉口業出現持續萎縮,將對本港經濟和就業構成巨大負面衝擊。

我們之前的博文«港股2019年的主要調整會否在三季度過去»裡,曾經預判香港社會的不穩定有可能在三季度結束,而中美貿易摩擦也有可能在四季度出現突破。現在看來,香港社會逐步回穩的可能性上升,社會秩序有可能在三季度逐步恢復大緻正常,但香港經濟恢復正常的難度較大,很可能在下半年進一步轉差。

 

 

在貿易摩擦方面,中美貿易摩擦雖然在近期升級,不過特朗普隨心所欲貿易政策所面對的國內和國外的阻力都在上升,例如美商會已經發聲明不希望中美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敦促雙方政府回到談判桌完成協定;而歐洲包括美國最堅定的盟國英國近期也對貿易摩擦升級表示擔憂。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智慧: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夕。越劇烈、越疾風暴雨式的衝突,越需要大量能量,越難持久。因此劇烈的衝突往往意味著不久的反轉,也就是說,根據傳統智慧貿易摩擦的升級反而可能會加快雙方妥協的步伐,第四季度貿易談判出現轉機仍有希望。

但是,中美談判出現轉機卻未必可以和香港轉口貿易前景出現好轉劃等號,在我們看來,香港轉口貿易的前景已經難以挽回地惡化了,即使中美在貿易方面達成某種協定,未來中美貿易某種程度的下降和脫鉤照樣無法避免,香港的社會不穩也會加重行業面臨的壓力,香港轉口貿易前景很難好轉。

美國長短債息率倒掛(短期國債息率高於長期國債息率),一般而言預示著企業對長期經濟前景沒有信心,不願意借長期債務,通常代表著經濟即將衰退。現在一方面美債息率倒掛,美國經濟放緩乃至衰退的壓力大增,令美股目前的高估值難以維持;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加劇造成的經濟前景不明朗,很可能成為壓垮美股的最後一根稻草,造成美股大跌,加速美國經濟放緩甚至進入衰退。現在唯一能夠給美國經濟和美股提供一些刺激和支持的隻剩下美聯儲的減息政策,估計為了因應美國經濟和美股面對的壓力,美聯儲開啟新一輪減息週期基本已成定局,未來美國利率趨降,對強美元不利。

我們仍然認為,如果中美貿易談判在四季度出現轉機,配合美聯儲的新一輪減息週期,加上美股的顯著調整可能在三季度出現,之後對港股的負面衝擊可能下降,因此港股第四季度好轉的機會仍然存在。

但是,基於香港經濟的支柱:旅遊、零售、餐飲、酒店、轉口物流及相關專業服務等產業在下半年前景暗淡,香港經濟有可能陷入長期低迷,以本地經濟為主要服務物件的上市公司也將長期受到壓力。

22
八月
向歷史經驗學習

人的一輩子很短,新中國成立前由於貧困、饑饉、戰亂、醫療條件差等原因,中國人均壽命隻有三十多歲;就是在現在這個相對比較富足、醫療水準較高的時代,中國的人均壽命也僅大約77歲,在全球壽命排行第一的香港,人均壽命大約在84歲。

也就是說,對大多數人來講,一生能夠有親身體驗的事情大約也就是7、80年時間,超出這個時間跨度的事情,基本就很難有親身認識了。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很多重要的規律,卻偏偏是長週期的,譬如社會的變遷,常常需要長達數百年的時間才能有比較清晰的脈絡。所以,不學習歷史,局限於自己的親身經驗,人就常常短視、常常隻顧眼前而忘記了長遠,甚至因為過於關注眼前的具體事物而忽略了長遠的趨勢,不自覺地站到了趨勢的對立面而付出慘重代價。

所以,有空閒的時候,多學學歷史,看看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對正確認識世界是很有益的。歷史的經驗有很多,我們在本文僅討論一個有趣的現象。

 

 

歷史的治亂迴圈現象

從有較多文字記載的周朝算起,直到近代,中國歷史大緻呈現出一個穩定一段時間又混亂一段時間的週期性現象。

周朝比較穩定的是西周時期(西元前1046-771年),歷時接近300年。周幽王被犬戎打敗身死驪山後,周平王東遷開始東周時期,東周又可以大緻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西元前770-476年),歷時大約300年,天下已經開始混亂,各諸侯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互相征伐,但周朝的秩序還沒有完全崩潰;戰國時期(西元前475-221年),歷時不到200年,各諸侯國基本拋棄了周朝最後的秩序,互相吞併,天下大亂,最後以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結束。

周朝大約總共歷時800年,其中穩定了300年,亂了500年,這混亂的500年中,屬於大亂的大約有200年。

秦始皇一統天下的秦朝(西元前221-207年),是個短命王朝,僅僅延續了16年,秦始皇死後就天下大亂,被鎮壓的六國復辟勢力紛紛起兵造反,最後漢王劉邦的勢力戰勝了西楚霸王項羽的勢力,再次一統天下建立了漢朝。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段,中間夾了一個短短的新朝。西漢(西元前202年-西元8年),歷時210年,都城長安(今西安)。

漢朝長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外戚(皇後家的親屬)和宦官當道,有很多小皇帝。小皇帝未成年、未掌握權力,隻能依靠母親一族的掌實權外戚支持,有些外戚掌握權力久了就不願意將權力還給皇帝而是選擇自立,王莽的新朝就是這麼來的。

但王莽的新朝不得人心,人心思漢,隻延續了16年,光武帝劉秀就乘勢而起建立了東漢王朝(西元25-220年),歷時195年,都城洛陽。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也是我們漢人稱謂的來源,西漢和東漢兩朝時間相加,歷時大約400年。

漢朝之後,就是又一段中國歷史上的大亂世,先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國時期(西元220-280年),歷時約60年;然後是魏國原來的重臣司馬家族的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西元265-316年),歷時約50年;八王之亂後,西晉國力大衰,內遷的遊牧民族紛紛起兵造反,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漢人被大量屠殺。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東晉(西元317-420年),歷時約100年;之後,東晉大將劉裕代晉,建立劉宋,與北邊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對峙,開啟了南北朝時期(西元420-589年),歷時約170年。

從三國到南北朝,整個亂世延續了接近400年。

南北朝中北朝的最後一個小皇帝-北周靜帝禪讓帝位給外戚楊堅,建立隋朝(西元581-618年),歷時38年;不過隋朝僅僅是中國歷史上另一個強大王朝的開端,西元618年隋朝大臣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給李淵,李淵建立唐朝(西元618-907年)。

萬邦來朝、受無數人敬仰的大唐延續了接近300年,之後就是另一個大亂世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西元907年-960年),歷時約50年,其特徵是唐後各藩鎮割據,自立為國,互相攻伐,城頭王旗變幻,小民賤如草芥。最後是後周的大將趙匡胤靠著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小皇帝-後周恭帝的江山,建立了宋朝。

宋朝因為金國的入侵,分為北宋和南宋兩段,北宋(西元960-1127年),歷時不到200年;南宋(西元1127-1276年),歷時約150年。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雖然吸取了唐朝武人掌權,導緻藩鎮割據,國家大亂的教訓,卻又走到了一個文化發達、武備不足的誤區,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宋朝基本是屢戰屢敗,最後連北宋的徽欽二帝都被金人擄走,受到了極大侮辱。但宋朝的經濟和文化卻是高度發達,中國最著名的畫作「清明上河圖」,就是描繪北宋京城汴梁(今開封)清明時節的風光,一派繁榮景象。

北宋南宋加起來大約300多年,之後就是遊牧民族蒙古滅亡宋朝後建立的元朝(西元1271-1368年)。

元朝歷時約100年,算是一個短命王朝。之後就是漢人造反趕走蒙古人後建立的明朝(西元1368-1644年)。

明朝歷時近300年,後期面對廣泛的農民起義和後金(後稱大清)的入侵,國事日益混亂,後來明朝的大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對付農民起義軍,清軍順勢統一了中國,建立清朝(西元1636-1911年),歷時接近300年。

清王朝後期,中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西方列強的侵略,西方列強和日本為了利益,多次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不斷地割地賠款,主權和經濟利益受到重大損害。1912年清帝退位後,中國又陷入了軍閥混戰時期,直到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才重新穩定。

 


朝代變更有幾個特點
觀察歷史上的朝代變更,可以看到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首先是治亂之間的變化,社會總是在穩定一個時期之後陷入混亂,然後又從混亂中恢復穩定,周而復始。導緻混亂的原因時有變化,有時是權臣或軍閥坐大,如漢朝和魏晉朝,有時是異族入侵,如南北朝、元朝和清朝,有時是西方列強的壓迫,如近代。但不管是什麼原因,總之逃不脫穩定一段時間就再陷混亂的規律,無法做到長治久安。

從這個歷史現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粗略的結論,就是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種制度是可以永遠存在的,都會有興有亡,因此不應對國家和制度存在迷信思想,譬如像美國大名鼎鼎的福山教授過去曾經斷言‘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場將會統一世界長盛不衰’,就很明顯不符合這個興亡迴圈的歷史規律。

對投資者而言,這個規律就是要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過度樂觀和悲觀,要時刻準備著市場興旺後的低迷、或者低迷後的興旺,不能有單邊極端思想;

其次,我們討論的朝代中除了周朝持續800年外,之後的中國王朝,強盛的大約維持300-400年,之後一般就會衰落。把這個現象用之於世界,樣立國200多年的國家,如果也服從中國的王朝規律,現在大約處於王朝的下行期;

第三,大治之後有大亂,或者說大亂之後有大治。中國第一個強盛的王朝-漢朝,就是緊接戰國的大亂而來;而中國的其中一個大亂世-五胡亂華、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是緊接著強盛的大漢朝;大亂的南北朝之後,崛起的是強大的唐王朝,而強大的唐王朝之後,是五代十國的大亂世。

如果投資市場也存在類似的規律,投資者就要小心:暴漲之後恐有暴跌,而暴跌之後可能會有暴漲,市場越是困難,可能常常預示著前途一片光明,而市場越是持續上漲,反而可能預示著未來風險較大。

16
八月
港股2019年的主要調整會否在三季度過去

我們在今年1月份的博文«2019年影響港股的三層邏輯及走勢推演»裡推測今年港股的走勢可能類似N型:先升後跌再升。

我們當時判斷的邏輯是:

一季度的上升主要受中美貿易談判有進展的利好牽動,結合2018年港股受中美貿易摩擦和中國經濟放緩導緻長期低迷的背景,投資者投資情緒改善使得港股有較強的反彈動力;

之後的下跌主要受中國經濟繼續下行;中美貿易摩擦不管能否在3月份按商定時間達成協議,都會帶來客觀上利好出盡效果的影響;美國經濟放緩可能導緻美股大幅調整的週邊衝擊等;這些因素將帶動有一定升幅的港股進入調整期;

最後的上升主要受中國經濟增速見底;美國經濟和股市的不景氣迫使美聯儲進入減息週期;外資流入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等因素推動。

 

 

回首:檢驗年初邏輯

現在回頭檢驗年初的邏輯,沒有大的方向性錯誤,但實際形勢的變化較之我們年初的簡單邏輯推論又更為複雜:

首先貿易談判一波三折就令人大跌眼鏡。雖然我們預計中美貿易談判會有一些波折,但大體上還是傾向樂觀,認為美國最後會放棄其突破中國底線的一些想法,與中國達成一個平等互惠的貿易協定,沒想到談判反復的會如此厲害。

現在看來,雖然我們仍然認為基於明年美國總統選舉考慮,中美貿易談判仍有機會在第四季度有一些突破,但按照今年以來中美談判的艱難程度,沒有進展的可能性也不小。

其次我們原本估計美聯儲會在美國經濟和美股遇到較大困難時開啟減息週期,但現實的發展是美股尚未出現較大調整,美聯儲就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已經開始減息,反而限制了美股的調整。

從港股走勢的角度看,如果美股出現較大調整、帶給港股一定的衝擊後美聯儲再減息刺激,港股調整的底部就會比較紮實,之後的升勢也會更確定。但現在美股的調整相對不大,美股顯著調整帶給港股衝擊的風險尚未完全釋放,未來港股仍有機會受美股出現較大調整帶來的負面衝擊影響。

美國減息到目前為止對美元匯率造成的影響不大,美元由於其具備一定避險地位、吸引部分資金流入仍然維持強勢,資金尚未見大幅離開美國流入新興市場。未來如果美聯儲持續減息,會否減弱其避險地位、造成資金流入港股和內地股市仍需觀察。

另外,最近香港的社會不穩對本地經濟和股市都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這個因素也是我們年初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最新:Q3港股見底

如果觀察上面幾個因素的變化方向:

隨著中央政府和港府‘止暴制亂’的態度越來越明確並採取相應措施,估計香港社會不穩的情況有可能會在8、9月終止,也就是說這個負面因素可能大緻在三季度消失,當然其對本地經濟的負面影響未必短期可以完全過去。

中美貿易摩擦的情況變數仍然較大,按美國宣佈的時間表,美國將在9月對餘下的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加征後摩擦會進一步升級還是趨向緩和,目前尚難判斷。

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明顯給美股帶來了較大壓力,這個壓力帶給美股的影響可能在8、9月逐步明朗,因此三季度後,美股前景的展望可能會相對清晰。

根據中國最近公佈的7月外貿資料,中國的進出口情況均好於預期,週邊環境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總體可控,如果貿易摩擦不進一步升級,中國經濟可能在三季度見底。

總結以上討論,影響港股的幾個重要負面因素均有機會在三季度消除或明朗,如果9月後中美貿易摩擦不進一步升級或者出現一些好轉跡象,港股今年的主要調整可能在三季度結束。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