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7
十月
中美首阶段协议的含意及后续影响

据媒体10月11日报导,中美两国在华盛顿达成了有限的贸易协定,正式的协定文本可能在未来五周完成。美方将在下周暂停增加关税,中国也将购买大量美国农产品。

这一协定内容涵盖智慧财产权和货币等多个方面。中国也承诺将购买多达400至5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并对外国金融服务机构进一步开放。

“我们(美国)已经与中国达成了一个相当实质性的第一阶段协议,”特朗普在与中国副总理刘鹤会谈后宣布,“没有什么能比我们与中国正在进行的还要大的了”。他还说,两国在货币、外汇,和技术转让上的谈判也取得了进展。

回顾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以来的过程,在2018年5月,双方曾一度达成暂停贸易战的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寻求和解。但美国贸易代表署其后于6月16日公布对华加征关税清单,中方随即报复,停战共识破裂;2019年5月,市场憧憬中美有达成贸易协定的可能,但中方最后关头拒绝了美国的一些无理要求,令贸易谈判无法取得进展;这次是第三次接近达成协议,还会在最后关头再度生变吗?这个首阶段协议的确切含意又是什么?

我们认为,这一次双方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要超过前两次,协议最后生变的机会不大。因为首先,前两次之所以在最后关头无法达成协议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自恃实力占优、提出了一些中方无法接受的无理要求。美国之前明显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而对中国的实力估计过低,以为凭借其实力优势,可以很容易逼迫中国无底线退让,达成美国满意的要求,也就是如同特朗普所说: “贸易战是好事,很容易赢”。但在实际打了一年多后,美国可能发现,与中国这样巨型经济体的贸易战,相当痛苦而且不容易赢,心态开始有所调整,期望值也有所降低,为贸易战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奠定了心理基础;

其次,美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与去年贸易摩擦开始之时已经有很大变化,当时美国的经济远较现时为强,特朗普也没有竞选、为选民争取利益的压力,而中国经济当时正处在减速、调整之中,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人心也不太稳定,总之,去年的环境相对对美国更有利而对中国更不利一些。但经过一年多的贸易摩擦,现在中国的经济逐步走稳,民众已经基本适应了贸易摩擦带来的压力,人心也较为稳定,反观美国,经济上放缓和衰退的压力很大,美国农民对贸易摩擦令经济利益受损很不满意,这些因素令到特朗普有需要尽快拿出一些成绩,为其竞选连任铺路。因此,相对来说,美国现在远较之前更希望能达成一个可以宣称胜利的协议。

既然美国希望能尽快达成协议,为什么又会与中国达成一个首阶段协议,而不是特朗普之前所声称的全面协议呢?我们认为,双方之所以能够达成一个首阶段协议,实际上表示美国在原有立场上的妥协。中美过去一直无法达成协议的难点,其实就卡在美国坚持、而中国不同意的产业政策和国企补贴的改革方面。在中国看来,产业政策和国企补贴属于中国的经济主权,中国不可能按照美国的意思改;而在美国看来,所谓中国的不公平竞争,主要就是中国产业政策与国企补贴造成的,因此必须要改到符合美国标准。过去双方在各自立场上坚持不下,导致谈判难有进展,现在美国愿意在第一阶段绕开这些难点,其实代表着美国在原有立场上的让步;在中国方面,也有一些相应的妥协,过去中方强调达成贸易协定必须取消所加征的关税,现在双方达成的首阶段协议仅仅是不再加征新关税,反映中方也从原有立场上有所退让。

从各方面资讯看,中美现在的思路是将难点放到以后,先就双方有共识的地方达成协议,在当前这个双方各有坚持的情况下,分阶段、先就容易的部分达成协议,不失为一个兼顾各个方面的好办法。

问题是,难点放到了以后,那下一阶段的协定还能达成吗?如果不达成又会否影响前面已达成的协议?我们认为,下阶段的协定恐怕不容易达成,因为双方都难以放弃自身的坚持。对中国来说,放弃坚持实际就意味着美国可以对中国的经济主权有较大影响,完全无法接受;对美国来讲,不坚持要求中国改变产业政策和国企补贴做法就基本无法压制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坚持。所以,对双方来说,放弃坚持的可能性都不大,唯一的可能就是谈判照常进行,但下阶段协议却将遥遥无期。但是,即使下阶段协议无法容易达成,考虑到美国经济放缓的压力,以及特朗普总统的竞选连任需要得到农民的支援,因此美国又未必敢再度破坏首阶段协议,提高贸易摩擦的烈度。

所以,看起来中美之间有较大概率顺利完成首阶段协定,把贸易摩擦冻结在现有水准,但全面达成协议、终止贸易摩擦的机会不大。

 

 

其他方面:

本港的社会不稳表现出规模下降,和暴力程度有所升级的特点,总体而言,示威者广泛破坏秩序的能力在下降,但在个别的点上制造混乱的程度上升,总结起来可以大致描述为:对社会整体的冲击力下降,但完全停止则尚未看到曙光,对资本市场负面影响则较之前下降。

中国9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较预期改善,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49.8,创下五个月高点;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录得51.4,较8月上升1个百分点,为2018年3月以来最高。中国经济已见阶段性底部的可能性在上升,对股市有利。

英国脱欧在反复折腾了几轮之后,英国首相詹森10月10日与爱尔兰总理瓦拉德卡会面。瓦拉德卡形容会面非常正面,相信有机会于10月底前达成脱欧协定,让英国有序脱离欧盟。看起来,英国有序脱欧的可能性在上升,硬脱欧的可能性下降,利好股市。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表示,联储局快将增加短期美国国债购买量,以避免货币市场再次出现上月的资金紧张情况。虽然鲍威尔否认这是重启QE,不过货币政策趋向再次宽松的方向已基本确立,虽然最近美股受到美国经济资料不如预期、衰退机会增加的压力,但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对冲美股受到的压力,限制美股的调整幅度,减低其对港股的可能负面影响。

总结以上一些影响港股走势的重要因素,其变化趋势都指向有利港股后市的方向,因此,港股未来有较大机会向上突破。

10
十月
从商鞅「徙木立信」谈起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家最重要的思想,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个精神是不是与香港的核心价值'法治精神'差不多。不过,法家的思想提出于中国的先秦时期,距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所以,我们中国人对所谓的‘法治精神’,说老实话一点也不陌生。

秦能灭六国一统天下,商鞅居功至伟,秦国从一个地处偏僻的诸侯一员变成强国,始自商鞅变法。但是商鞅变法是不容易的,当时的老百姓普遍没有一切按照法令办、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因此,推行变法,困难重重,「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了商鞅推行变法的一个小故事: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孝公是指秦孝公,他是当时秦国的国君,卫鞅就是商鞅,因为他是卫国人,所以也叫卫鞅。这个小故事翻译过来就是:秦孝公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推行变法图强政策,但又顾虑天下人对自己不信任而产生非议。因此拟定法令后并没有公布,为了解决百姓不信任自己的问题,卫鞅下令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重赏之下终于有一个人将木杆搬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于是百姓对法令有了基本信心,之后即颁布(变法的)法令。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对一个政府来讲,有效施政最重要的基础是信誉,政府要推行法令,必须要百姓相信并遵照而行,如果百姓不信,或者法令推出而百姓并不遵循,则法令必然失效,社会必然混乱、失序,暴力横行、暴徒遍地,好人、遵纪守法者提心吊胆,坏人、违法乱纪者招摇过市,政府也将无法进行有效管制。

香港现在正正面临这个危机,自6月反修例事件引发、由示威游行演变成越来越暴虐的动乱以来,香港政府就表现得进退失据、软弱无力、患得患失、不敢执法、不敢大力打击犯罪,令市民信心尽丧。

比如说,阻塞交通是违法的,但不守法者随时想堵就堵,无辜市民要被迫承担被他们无辜阻塞交通造成的时间、精神和金钱损失,有敢移动违法者自行设置的非法路障时,常常会被围殴,面对这样的暴行,政府在何处?员警在哪里?法律的尊严何在?

社会的公共设施,全是用我们纳税人的钱建立的,现在暴徒随时想砸就砸,港铁站过几天就被砸、被破环一次,交通灯、摄录镜头经常被砸、被喷漆,花重金树立的智能灯柱被锯断,政府的大楼、立法会大楼都屡被破坏……暴徒破坏,却要我们守法者出钱承担损失,暴徒除了运气不好被员警偶尔抓几个外,基本毫发无损,这是什么道理?还有没有一点公平?香港还像个法治社会吗?港人引以为傲的核心价值、法治精神哪里去了?犯法者犯法而不受惩罚,法律不就成了摆设,政府又何以服众?

按香港的法例,游行示威本应申请警方的不反对通知书,现在屡次发生在警方反对的情况下,非法的游行示威照常进行,政府和员警也听之任之,好像没看见一样;每次游行后基本都有些黑衣人进行非法集结,然后常常有一些暴力冲击或者阻塞交通、破坏交通设施或者政府设施的行为,但政府好像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多大反应,员警也多数以口头警告了事,除非违法者长期不散,员警才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用催泪烟驱散或者偶尔抓几个违法者,但也很少采取大规模拘捕行动。

从严正执法的角度看,对违法者怎么可以驱散就了事呢?犯法就要接受法律的惩处,这是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驱散了事,那不就是说明明犯了法,只要愿意离开,就不会有法律后果?哪一家的法律可以这样执行?如果法律可以如此选择性的话,那还有什么法治可言?那岂不是守法者吃亏,违法者得意,还会有谁愿意守法?政府的法令也将毫无权威,没有人愿意遵循,一个毫无威信的政府如何能够管治?

最近政府又通过了反蒙面法希望可以压制违法行为,但正如前述讨论,不严正执法,法律的威严荡然无存,颁布再多的法令又有何用?反蒙面法颁布的当晚,蒙面暴徒肆虐全港,港铁全线车站被破坏;一列开往广州的直通车被堵在铁道上,蒙面暴徒公然攻击列车;另外沙田站有一列火车被纵火;暴徒还在道路设置路障,检查部分驾驶人士的手机,香港差不多沦为一个暴徒掌控的城市;暴徒还攻击多家中资商铺、银行和柜员机以及其他暴徒认为反对他们的本地商铺,四处纵火,完全没有将法律放在眼里。

乱局发展到现在,有不同意见的市民可能会被围殴,员警可能会被针对性攻击,暴徒认为反对他们的商业可能会被砸、被纵火、被破坏,更不必说几乎无日无之的堵路、砸港铁等破坏行为,香港似乎正处于暴徒的黑色恐怖之中,可是拥有全部政权力量的特区政府,却始终无法平息动乱,还香港市民一个宁静、有秩序的生活环境。香港政府还能保障普通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吗?还能保障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吗?还能保障不同意见者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自由发表意见吗?从目前特区政府软弱无力的处置手法看,未来并不见得乐观。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一个人、一个政府如果没有信誉,就将无法建立事业,走向衰败。政府的政策和法令都要靠百姓服从、遵循才有效果,政府失去威信了,法令无人遵守了,政府就注定什么也干不了,无法行使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及推动任何政策。

香港现在面临的严重威胁就在这里,即使暴徒有一天良心发现,回家休息了,但香港政府的威信却已被严重破坏,政府没有威信、法律没有威严,什么政策都没有力量推动,或者政策即使勉强推行也没有人相信,这样的政府如何能在现在全球经济不景的严峻背景下带领香港走出困局,扭转香港经济严重下滑的不利局面。

所以,政府不能严正执法,法律失去威严,政府失去威信,看似影响短期的社会局势,其实对香港的中长期前景影响深远,一个没有决心、缺乏政策推动能力的政府,有可能加剧香港的社会混乱和经济的长期低迷。

 

4
十月
香港教育的最大问题

可能是令很多人形成了错误的思想方法。

近年以来,香港不断发生冲击与内地关系的事件,港独思想也从过去若有若无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今天招摇过市、且获得很多年轻人追捧的地步,很多人认为是教育出了问题,更具体一些而言,又主要归结到通识课程教材和老师的问题,以及取消中国历史为必修科导致学生不了解中国历史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这些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通识课程已经很多时候被扭曲成了对中国大陆的负面宣传课程,借批判性思考的幌子在推动一些教师心中的政治理念,完全失去了全面、批判性思考的本意;而缺乏有关中国历史的教育,又会使学生失去了中国文化之根,让他们犹如无根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找不到方向。

但是,这些看法虽然有道理也很重要,却未必是香港教育的最大问题。香港教育的最大问题,恐怕是被教育者形成了有缺陷的思想方法问题。简单而言,就是现行教育体系里面训练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单向的、非黑即白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只选择性接受同向资讯,排斥其他不同声音,容不下丁点质疑和反对,是一种宗教而非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想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对一切不喜欢、与自己想法不同的观点和资讯,都自动忽视;对所有反对其观点的人不管有没有道理,都以敌人视之,其结果,只能是造成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出现重大偏差,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

就拿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不稳事例来说,很多示威者指责员警滥用武力、抓捕示威者,其实他们这样讲的时候,就已经自动忽视了示威者违法集会、阻塞交通、动用砖块、汽油弹攻击员警的事实。如果不讲示威者违法、用攻击性武器冲击员警的前因,员警的武力抓捕确有可商榷之处。但当示威者违法集会、武力攻击员警在前,作为获社会授权可以用武力维持秩序的员警,用武力制止犯法、犯罪行为,难道不是应有之义?当然,员警不应该使用过分武力,但在电光火石的瞬间,什么程度的武力算适当武力,并没有一个如数学般精确的标准,只能依赖当时员警的主观个人判断。否则,难道员警可以放任示威者违法、堵路、攻击交通设施、攻击政府建筑、攻击员警而不作为?所以,拒绝接受或者不看示威者犯法、破坏、攻击在先的事实,而只选择性接受示威者被员警打、武力抓捕这部分事实,很明显看到的就是一个已经被自己扭曲了的东西,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

再比如7月21日元朗发生的暴力冲突,按一些示威者或者其支持者的说法,是有穿白衣的人与疑似有黑社会背景的人无差别攻击市民,属于恐怖袭击。但按照当日流出的录影可以看到,白衣人冲入地铁站打人,却是因为地铁内有部分可能是示威者的人挑衅、用站内水龙头喷对方在先,然后白衣人才拉开已经放下的铁栏门冲进去打人。如果资讯接受者选择性忽视地铁站内有人先用水龙头喷白衣人的资讯,而只接受白衣人冲入站内打人的资讯,得到的自然就不是全部真相,白衣人就变成了毫无理由打人的疯子,部分被打者也就从挑衅者变成了无辜市民。

再比如那个眼睛受伤的女子,按照现在媒体披露的消息,截至到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警方的武器打伤了她,而且当警方试图调查真相,索取伤者的医疗报告时,她明确表示反对。照道理,对这样一个有广泛影响、涉及到员警武力的事件,大众普遍希望知道真相。从旁观者的角度,也很难理解伤者为什么不愿意让员警调查真相。但是,有一部分示威者,就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选择性相信是警方的布袋弹打伤了该女子的眼睛,并广为宣传,其所反映的,还是思想方法上的缺陷,即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并不重要。

 

 

近期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个,就是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所谓8月31日太子站打死人事件,关于打死人,警方已经再三否认,而传说的打死人同样没有任何证据。而且从常识来讲,在香港这样一个传媒高度发达的城市,如果有死者,他的朋友、家人、亲戚怎么会没有人出来给他伸冤,员警、消防那么多人就能守口如瓶?如果说这个死者无亲戚、无朋友、无家人,而又偏偏被打死了,且知道内情的多位员警、消防等又能严格保守秘密,从可能性的概率来讲,其实基本为零,也就是基本不可能。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那么巧的事,几件很难发生的事偏偏凑在一起同时发生了。但同样,仍然有不少人选择相信这个捕风捉影的传言,即使毫无证据。

同样荒谬的例子还有,大家从网上的视频和电视中常常看到黑衣人放火、用燃烧弹攻击员警、殴打不同意见者,于是有人说,这些黑衣人都是员警假扮的,是员警犯法后嫁祸示威者等等。虽然这种想当然的说法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但照样有很多人选择相信。其实,用常识想想,这种说法显然很难成立,因为员警犯法的话,照样会被检控,犯法对卧底警员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会带来损失,他们没有动机、也没有必要去犯法,警方高层也明确地否认了允许卧底警员犯法。

从这些实际发生的事例可以看到,现在香港很多人的思想方法存在较严重的缺陷,这个缺陷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他们对事物形成客观和正确的认知。这种有问题的思想方法所表现出的特点就是:选择性接收资讯,所有自己不喜欢的资讯一概遮罩或者忽视;对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有没有证据是不是事实都无所谓,只要自己喜欢,那事情就是真的;对于自己不喜欢、不愿意相信的东西,就一方面自动忽略对其有利的资讯或根据,另一方面从事实中掐头去尾寻找一小段对其不利的资讯或根据,然后据此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如果不改变这样有缺陷的思想方法,香港的资讯自由将毫无意义,所谓的国际视野也只能沦为空谈。因为再自由、再全面的资讯,对一个选择性接收的人来说,也毫无意义。那些他不喜欢或者和他想法不一致的资讯,即使存在或者哪怕就在他的眼前,也和不存在、被遮罩差不多,反正他都不会去看和了解。对这些思想方法有缺陷者而言,他们看似自由的,其实思想已陷于牢笼之中,已经被无形的墙所封锁,墙外的世界,哪怕再重要,对他们而言也是不存在和无意义的。他们走过的地方再多,也不会有丰富、全面的国际视野,只会看到一个被自身意识形态所规限的单向、黑白分明、不真实的世界。

对教育而言,培养一个人具备愿意了解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甚至相反观点的思想方法至关重要。一个人要对一件事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首先就是要愿意了解事物的各个侧面,不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否则只看自己喜欢的侧面,就必定得出一个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察。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的思想方法远远比丰富的资讯或者资讯自由更重要,因为有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就会愿意主动、积极地寻找其他方面甚至反面的资讯,即使一时之间资讯受限制,但在今天这个资讯极度丰富的时代,只要愿意用心找,最终还是能够找到不同的资讯,说明形成正确认识;相反,如果仅仅资讯自由而思想方法有缺陷,人才会受到真正限制,因为这个时候,一个人已经丧失了获取不同资讯的能力,无形围墙外的资讯再丰富和自由也不会有帮助,对世界也就很难有正确认识。

香港现行的教育很明显存在这个问题。

 

27
九月
贸易谈判又成为了最大风险

从前一段时间中美双方向媒体披露的口风来看,中美原本是有希望在10月初的中美贸易谈判中达成一些有关中美可能达成一个较小的临时性协议的突破性进展的。

不过,回看中美同意10月初在华盛顿举行第十三轮经贸高级别磋商的过程,可以看到当时美股正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需要一些好消息来支援。也许这是美国方面之前急于与中国恢复磋商,并且有达成一个较容易的临时性协定想法的部分原因吧。

自中美恢复磋商的消息公布后,美股很明显恢复走强,目前美国道钟斯指数已经恢复到历史高位附近,对美国而言,似乎达成协议的急迫性又有所下降。

据媒体报导的消息,特朗普总统的中国政策顾问白邦瑞日前表示,如果美中两国不能很快达成贸易协定,特朗普总统将加大对中国施压力度,准备升级对华贸易战。白邦瑞说,截至目前,华盛顿仅对中国商品征收了“低水准的”关税,如特朗普升级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可能会达到50%或100%”。但是白邦瑞指出,特朗普并非寻求发动“2.0版冷战”,或“遏制中国”,指出美中脱钩将是北京方面“没有达成协议的后果”。

另据英国路透社当地时间9月21日报导,美国蒙大拿州农业局国家事务主任妮可•罗尔夫当天表示,原定于下周访问美国农业州的中方代表团取消了对蒙大拿州的访问,原因是“这些官员将比原定计划更早地返回中国”,而此前有媒体将这次访问视为中美双方在第十三轮贸易谈判开始前释放善意的一部分。

另外9月21日在与澳洲总理莫里森会晤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特朗普总统表示,他并没有需要明年大选前,同中国达成经贸协议。他还说,要同中国达成全面协议,拒绝接受只应对部分分歧的方案。他认为,选民理解中美磨擦,即使贸易战持续也不影响他连任机会。

从这几条新闻来看,10月初贸易谈判在达成一个较容易的小规模方案方面形成一定突破的可能性明显下降,美国似乎又有走回强求中国接受美国一些突破中国底线要求的老路,如果美国坚持这样下去,中美贸易谈判只会像以前一样再次劳而无功;如果美国兑现其加税威胁,预计中美经济和股市都会受到一定冲击,特别是美国临近历史高位的股市,面临的冲击可能更加严重。

当然如果美股再次出现大跌,不排除美国方面又会增加达成协议的动力,再次寻求与中国展开新一轮磋商。

其他比较重要的消息,美联储18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1.75%至2%的水准。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二次降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联储此次降息主要是为应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低通胀压力,以维持美国经济扩张。特朗普一直强调美联储不快速、大幅度减息拖累了美国经济和股市,现在鲍威尔看起来明显不愿意背这口锅,直指是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为经济和股市带来了风险。

不管他们二人心里的小九九是怎么盘算的,对市场而言,看起来比较确定的是美联储的减息周期将继续,虽然鲍威尔口头上排除美联储采取负利率的可能,但即使将利率再次降到0 ,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全球估计将再次看到资金大规模宽松的局面,对新兴市场有利,当然也对中港股市有利。

中国8月份的经济资料普遍不如预期,生产和需求增速都有所下滑,9月以来地产销售保持稳定、地产销量增速上行,但汽车市场仍然疲弱,不过工业生产仍有韧性,发电耗煤增速转正,其他主要工业开工率有所上升。总结起来就是,经济虽然不大好,有一定下行压力,但也具备相当韧性,有望维持大致稳定。

本地的社会不稳现象,大致符合我们的预期,严重影响秩序的暴力冲击情况在慢慢减少,主要是由于每次暴力冲击都会造成多少不等的一些人被捕,损耗了暴力冲击派的力量,使得他们的冲击力逐渐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冲击秩序的行为譬如堵机场、砸港铁、毁坏公共设施等行为,其实都会影响普通市民的生活,反对冲击的人当然不愿意自己的生活受违法行为影响,即使立场倾向包容或支持他们的市民,如果长期生活不方便,也多少会产生怨言,所以社会氛围也逐渐对暴力冲击派不利,社会秩序有望逐步恢复。

如果社会秩序慢慢好转,一般而言对外资就不易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虽然本地经济的恢复将会较长期且困难,但对股市而言,社会不稳造成的宏观风险正在下降,不必过于担忧。

综合而言,贸易谈判以外的风险大致可控,目前的的最大风险变成10月初的中美经贸磋商,如果无法有突破性进展,贸易战升级,股市可能会承受相当压力,由于估值方面的差异,美股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关注,等待风险释放。

 

19
九月
「过犹不及」与「执两用中」

「过犹不及」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出自传世经典«论语»,其含义简单来说就是:过头和做得不足都是不对的,在现实里,过头和不足是半斤八两的难兄难弟,都是需要注意防止的。

现实里不足的例子放在眼前的就是香港的土地房屋政策,香港的土地供不应求彰彰明了,房价长期远高于全球正常水准,市民上楼困难、蜗居、因买不起楼而对未来失望等实际困难,与收入水准长期没有明显增长相叠加,令社会怨气很大,近月来的社会不稳,其背后的部分原因就与此有关。

本来面对这些困难,政府的合理政策就是应该大量开拓土地供应,但偏偏政府的土地政策又是举步维艰,市区觅地经常遭到居民的反对,因为会加重该区人口密度,增加基建的负担;旧区重建又会遇到收楼困难,保育团体也常常以保育为名出来反对拆旧建新的问题;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刚一提出就遇到环保团体激烈反对;填海造地环保团体又常常以影响生态的名义阻挠;收回棕地也不容易,因为难以安置其上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总之一句话,各种增加土地供应措施,都会遇到一些利益相关者或者环保保育团体的反对,政府缺乏推动政策的决心,于是香港的土地房屋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所以,受制于各种阻挠,不能大力推动政策解决香港的土地供应不足问题,造成了社会怨气积累的严重后果,是不足引起的大麻烦。

不足会造成严重问题,过头同样也会造成严重问题。近年来香港社会不稳定的情况越演越烈,从5年前以堵塞交通为主的「和平占中」,到近月以反修例为名发动的抗争运动,和平已经逐渐演化成暴力,社会陷入数月的混乱,对经济、民生、人心都造成严重冲击,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泛政治化,或者说社会政治化过了头,一些人把一部分人或者一些小团体的政治理念推升到极端过头的地步,让社会整体付出极大代价。

「民主、自由、公义」应不应该追求,当然应该,但是当一部分人把自己定义的「民主、自由、公义」升高到压倒其他一切的时候,就很明显过了头,把自己的「民主、自由、公义」变成了对他人的「不民主、不自由、不公义」。譬如社会有一小部分人堵塞交通、砸烂交通灯、砸烂地铁设施、殴打不同意见的人、阻人上班或强迫别人罢工,这样的行为民主吗?问过受影响人的意见吗?考虑过别人的利益吗?那些抗争人士口口声声要别人做出牺牲,可问题是谁给他们权力可以要求别人做出牺牲,别人又凭什么为抗争人士的政治理念做出牺牲?至于自由,抗争人士可以自由地破坏、限制别人的自由,这是什么自由?自由难道不应该首先不损害别人的自由吗?抗争人士有随便发言、随便犯法的自由,可是一个带着小朋友的父亲,就因为在淘大商场唱国歌不合抗争者的意,就被抗争者打到眼角流血;一个男人只因为喊自己是中国人就被袭击至差点死亡。抗争者可以自由地宣扬他们的政治理念,却不允许别人表达与他们不一致的政治理念,以自由的名义限制他人的自由,这不是自由而是抗争人士的专制!最后说公义,损害他人利益、限制他人自由的行为可以称为公义吗?这不是公义而是典型的不公义!

 

 

走到过头后果堪忧

一个理念、一种思想、一类行动,即使开始时是正确的,但当其走到过头的程度,就离正确越来越远,由正确变为错误了。

「执两用中」是我们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智慧,出自«礼记·中庸»,教导我们做事情要摒弃两个极端,恰到好处、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以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这个思想与「过犹不及」思想一脉相承,「过」和「不及」代表着事物的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做得还不够、差很远;另一个极端是太用力、将事情做过了头,合理变成了不合理。跟着这两个极端做事情,都是错误的,都只会将事情越办越糟,我们前述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正确的方法是在不作为和乱作为之间找到合适的度也就是事物的「中」,然后按照这个「中」所代表的规律恰当地做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将问题处理得好,才能成功。简单总结就是,「过犹不及」说明事物的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执两用中」说明正确的方法是在两个极端间寻找合适的度、中道而行。

「执两」要求我们了解事物有利和不利的两个相反方面,譬如成为香港近月焦点的修例抗争,其初始之时就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正方的意见就是:在外地犯了法跑到香港就可以免责是不正当、不公义的,犯罪就要受罚,这是基本的公道,所以支持修例;反方的意见就是:中国司法体系的保障不足,而且一般人也可能会被引渡回大陆受审,其权益有可能被侵蚀,所以反对。当然反方的意见里其实已经有一些对修例误解(例如将引渡罪犯误解为可以引渡普通市民)的成分,但大致而言,上述意见就是修例抗争理据的两端。

「用中」要求我们在了解了事物的两端后,拿捏合适的中道来解决问题,仅就修例事件理据而言,这个中道就是既要满足犯罪受罚的公义可以得到彰显,也要考虑反对者所担心的个人权益受侵蚀的问题,其实特区政府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已经大幅提高了引渡的门槛,也删除了很多有可能影响个人权益的条款,但遗憾的是,政府始终未能向普通市民讲清楚修例其实不会影响到普通市民的个人权益,致使在一些人的误导下,很多市民参与了这场已造成数月社会混乱的抗争运动。

如果对投资而言,学习「过犹不及」和「执两用中」智慧,就是首先要明白市场的过冷和过热都不是常态,都难以持久。过冷就意味着后市恢复常态时,存在着上涨空间;过热就意味着后市恢复常态时,存在下跌空间。所以,投资者需要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勇敢一些、进取一些,而在市场情绪亢奋时小心一些、保守一些;其次就是对任何东西都不要迷信,不要迷信专家、大师和各种投资理论,学习是对的,不学习不思考就不会进步,但迷信是不对的,迷信就是极端,就排斥思考,就离开了中道,就会让人犯错;第三就是时刻要关注市场利淡和利好的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利好和利淡因素,不被单独的利好或利淡因素所左右,努力寻找市场运行的中道。

16
九月
后市好转的机会正在上升

我们在之前的博文中预判港股2019年的主要调整有机会在三季度过去,从近期发生的情况看,后市发生好转的机会正在上升。

首先,近期困扰港股的其中一个负面因素,香港社会不稳的情况有望在三季度好转,虽然混乱情况未必可以完全消失,但却有可能将其控制在对社会秩序冲击不大的状态。

根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拖长,反修例运动的士气将自然下降。运动的参与者将会逐渐疲惫,资源也会慢慢不足,随着运动长期影响民生,受影响者的怨气会上升,对运动的社会制约力也会上升,所以运动如果不能裹挟更多的人加入并走向更激进,运动强度和规模的逐步下降很难避免。特别是政府正逐步加大对违法者的打击力度,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一千的违法者被员警逮捕,随着比较激进的示威者被越抓越多,敢于违法冲击的示威者数量自然下降,对秩序的破坏能力也会下降。

从近期的示威活动来看,参与的人数较之前有明显减少,激进示威者的数量也同样下降。虽然暴力的程度还大致维持,但对员警的冲击力大不如前。过去示威者动辄与员警正面对峙并冲击员警的情况现在比较少发生,示威者更多采取了游击战的形式,虽然仍有相当的骚扰能力,但员警已经大多能够控制局面。 9月7日线民发起的堵塞机场行动,在警方加强防范的情况下,基本没有成功,也证明了只要员警严阵以待,示威者制造社会失序的能力较前下降。

综合这些情况,我们大致维持之前的预判,认为示威者破坏秩序的能力有所下降,只要警方继续严正执法,社会秩序有望逐渐恢复;

其次,9月5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财长部长姆努钦致电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确定将原计划的9月份的第十三轮贸易谈判,推迟至10月初在华盛顿举行。中美双方在经历了反复较量后,终于敲定举行下一轮谈判,对中美的股市和经济都是好消息。

虽然之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令很多投资者对贸易谈判前景持悲观看法,但我们仍然倾向于中美贸易谈判在第四季度有转机的可能,主要是因为美国自身的经济放缓迹象已经逐渐显现,长短期国债息率倒挂是未来经济可能衰退的一个信号,而美国8月份ISM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自2016年以来首度陷于收缩,是另一个衰退风险迫近的信号。所以,考虑到美国经济和股市所面对的压力,以及特朗普明年竞选连任美国总统需要一个较好的美国经济和股市,因此缓和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为经济和股市营造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可能更符合特朗普的选举利益;

第三,人民银行宣布,为支援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于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此外,为促进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

人行全面降准加定向降准,凸显了政府维护经济稳定的决心,加上中国政府之前的降税对需求的刺激效果有可能逐步显现,如果中美贸易摩擦不再升级,中国经济有可能在三季度见底;

第四,英国扰攘三年的脱欧进程再生变化,市场原本预计在英国新首相詹森的领导下,英国有可能硬脱欧,而硬脱欧无疑将大大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对股市和经济都有负面影响。结果在英国国会的努力下,詹森的硬脱欧计画很可能行不通,国会要求政府必须与欧盟达成有协议脱欧以避免硬脱欧,虽然不知道如何才能重新与欧盟谈判达成新的、国会可以接受的脱欧协定,但就眼下而言,暂时避免了硬脱欧的不确定性,对股市有利。

大致而言,之前对股市影响较大的几个负面因素,都正在趋向好转,对股市好转有利。

当然,即使香港社会大致恢复秩序,但由于此次的社会不稳在香港和内地民众之间造成了很深的隔阂,对未来香港经济与大陆经济的合作不利,而缺乏大陆经济的强力支援,本港经济可能会陷入较长期的低迷,对本地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不利。

5
九月
生于忧患

新中国就要七十岁了,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直线下坠的命运终于被新中国改变,国家领导人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复兴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每一步都那么不容易,除了辛劳、汗水、努力外,还常常伴随着大量的鲜血。 1927年,刚刚6岁的中国共.产.党,就面临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劫难。在北伐取得初步胜利的背景下,代表西方列强、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国民党,对于代表工农利益并在北伐中迅速壮大的中共再难容忍,公开抛弃了曾经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于1927年4月12日开始了对共.产.党人的大屠杀。据一些研究者的简单计算,大屠杀前的中共党员大约在5万人以上,大屠杀后中共党员仅余约1万人,被杀的中共党员超过80%,中共参与领导的大革命惨遭失败,共.产.党人的血洒满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不甘心失败的共.产.党人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暴动,再次扬起了自己的旗帜,学着用刀枪向国民党战斗。

1934年,一度辉煌、在江西建立了第一个中共领导的苏维埃国家的中共,遭遇了第二个大劫难。在国民党对中共领导的江西苏区进行连续的围剿后,当时主导中共的以王明为代表的路线,主张在实力远不如国民党的情况下,与国民党硬拼,导致江西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领导的红军被迫长征。

 

 

长征前,全中国的红军大约有30万,1935年长征结束到达陕北苏区的红军大约仅剩3万。有研究者计算,长征途中,大约每走300米就要倒下一名红军战士。多年后的新中国开国上将王平将军回忆过雪山草地时,1935年8月下旬,军团领导命令他带一个营返回班佑河那边去接尚未过河的七八百红军,“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唉呀!他们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因为饥饿、伤病和严寒,红军过雪山草地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过雪山草地红军的牺牲人数约在2万人左右。后来中共对这一阶段历史的悲痛总结就是:红区(红军控制的地区)损失了90%,白区(国民党控制的地区)损失了100%。

紧接着,就是因日本全面侵华而爆发的中国抗日战争。八年抗战中,据统计中国军民的伤亡总数高达3500万人,接近当时约4.5亿人口的8%。

抗日战争刚一结束,国共之间又爆发了全面内战,国民党自恃有美国支持,有美械装备的800万军队,意图用三个月消灭中共。中共积极迎战,靠着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民众的支持,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打败了国民党,解放了全中国(除台湾外),国民党则退居台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本以为可以全力建设国家,但不幸的是,翌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刚成立的共和国为了保护东北工业区、防止敌对力量直接压迫到中国边境,才放下武器的解放军,又拿起万国造的武器,以志愿军的名义奔赴严寒的朝鲜,去抵抗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力量,连火柴、铁钉都不能大量制造,一个军的火炮还不如美军一个团,加上美国的空军和海军火力支持,志愿军差不多是用血肉之躯去对抗美国的飞机大炮,残酷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三年,付出巨大代价的志愿军成功地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让美国第一次在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中签订了停战协定。

1960年代,正遭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的新中国,由于中苏交恶,在60年代末,又与苏联爆发了一系列边境武装冲突,几乎引发中苏全面战争。新中国同时遭受了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与苏联为首的华约国家的共同围堵。

幸运的是,新中国的英勇奋斗终于赢得了世界的尊重,70年代以后,战争这个魔鬼,近代以来第一次远离了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开始享受和平的生活。 1840年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不断割地赔款的悲惨命运,终于被新中国打破。

60年代中到70年代早期,新中国支持越南北方对抗美国和美国支持的南越政权,让美国在越南泥足深陷,无法自拔,承受了重大损失。为了解脱困境,美国总统尼克森不得已在1972年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改善的大门。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从一个一片废墟、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没有工业基础、没有人才、没有钱、文盲遍地给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困难,但在中共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是一个拥有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核潜艇等先进科技,基本摆脱了外来侵略的国家;初步建成了完整的工业门类和体系,把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变成了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工业国;中小学教育普及、普通人识字率大幅提高,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合格劳动力;农业快速发展,由于杂交种子的培育和推广,化肥的广泛应用,到70年代末,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虽然保障水准不太高),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水准有了很大改善;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在最反映生活品质的人均寿上,中国人从建国时约35岁,快速增长到1979年的66.38岁,差不多每年增加一岁。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世界,表面上遇到的风险和冲击没有过去那么大,但暗藏的风险并没有减弱,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影响力如日中天,中国和前苏联都遇到了很大的压力,苏联因无法应付巨大的内外压力而解体,国家遭受了巨大的分裂和动荡,经济大幅下滑,人民寿命大幅下降;而中国则用强力推进进一步发展回应压力,渡过了危机,经济发展上了新的台阶。

 

 

截至到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在2014年超过美国;如果单论制造业,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大约是美国的一倍以上,排全球首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迅速跃升。

但美国遏制中国的意图从来没有停止,例如美国曾经在公海截停中国货轮银河号,用怀疑向伊朗运输化学武器原料的理由强行扣船检查,最后一无所获;以及用使用了旧地图的理由对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使馆进行轰炸等事件,让大部分中国人对美国存在的幻想彻底破灭,大多数中国人深深认识到,中国的利益只能靠中国自己来保卫,世界不是人畜无害的伊甸园。

去年以来,中美之间又爆发了持续的贸易摩擦,美国屡次出尔反尔,试图用贸易施压的形式遏制中国发展,把中国的高科技发展控制在美国允许的范围内。中国坚决反击,目前双方还处于胶着状态;而近几个月,香港又发生了以反修例为名,逐渐演变成为暴力冲击的大规模示威活动,目前部分暴力行为仍在升级,暴力势头没有明显受控迹象,社会恢复秩序仍遥遥无期。

这些冲突,身在其中的感受是确实影响不小,也很令人焦虑;但如果放在中共和新中国的历史中看,却都是小事,困难的层次远远无法与当年的困难相比较,有着丰富战胜困难历史经验的中共和新中国,必定能够再次战胜困难,走向新的胜利。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共和新中国曾经受到过很多的打击和伤害,有些伤害甚至很致命。但每一次,她们都能从伤害和打击中站起来,并变得更加强大。这一次的伤害和痛苦也不会例外,新中国必将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内外敌人,走向更大的辉煌。

预祝新中国70华诞,生日快乐!

29
八月
风暴终将过去 香港经济却可能承受长期压力

近期影响股市的两件大事:香港社会不稳和中美贸易摩擦,最近都有比较大的变化。

首先是香港的社会不稳似有好转迹象,民阵发起的8月18日游行,虽然号称有170万人参与,但在游行结束后的当晚,未有再如以前多次大游行一样爆发大规模的暴力和冲击员警事件。而上周日的葵青区游行,虽然部分示威者的暴力行为较前升级,但人数不算太多,可能预示着大规模抗议运动退潮,对香港恢复社会秩序有利;

其次是8月23日,中国政府为反击美国对3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宣布了针对美国的关税报复措施,将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等约750亿美元商品恢复加征关税。

中国政府的决定公布后,特朗普总统大为恼火,同日宣布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幅度,以回应中国宣布的关税反制措施。贸易摩擦再度升级。特朗普在推特上宣布,美国将在10月1日将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现有关税从25%提高至30%,他还说,定于9月1日生效的另外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将从10%升至15%。

不过,香港社会的示威活动虽然从参与人数和总的冲击力度上看,有逐渐下降之势,但要完全平息,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总体来看,参与游行示威的人数仍然相当多,不容易突然完全停止。

而社会不稳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已经开始蔓延,首当其冲的就是旅游、零售、餐饮和酒店业,从近期传媒报导的情况看,这几个行业全部都面临着业务双位数下滑的危机,由于香港的游行示威完全停止尚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即使游行示威完全停止游客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观望才会恢复来港,因此这些行业前景的短期好转机会不大,下半年可能有更多的企业裁员,香港整体的失业率可能上升。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次香港因逃犯条例修例引发的示威抗议风潮,因为其中部分激进人士的港独倾向,大大激起了普通内地居民的反感,严重削弱了内地与香港之间合作互信的基础,对香港与内地以后的经济合作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由于香港本身的现有经济行业已经成熟、缺乏增长动力,欧美市场也普遍有经济放缓压力,无力带动香港发展,因此不能很好地与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好的中国经济加强联系,就无法解决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的问题,香港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就难以改善。

在社会不稳的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必将进一步打击香港的转口业,对物流运输、相关专业服务等都带来更大压力。转口和相关配套行业是香港经济的其中一个重要支柱,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其雇工比例约占本地就业人数的19%,对本地GDP的贡献率约为21.5%,如果转口业出现持续萎缩,将对本港经济和就业构成巨大负面冲击。

我们之前的博文«港股2019年的主要调整会否在三季度过去»里,曾经预判香港社会的不稳定有可能在三季度结束,而中美贸易摩擦也有可能在四季度出现突破。现在看来,香港社会逐步回稳的可能性上升,社会秩序有可能在三季度逐步恢复大致正常,但香港经济恢复正常的难度较大,很可能在下半年进一步转差。

 

 

在贸易摩擦方面,中美贸易摩擦虽然在近期升级,不过特朗普随心所欲贸易政策所面对的国内和国外的阻力都在上升,例如美商会已经发声明不希望中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敦促双方政府回到谈判桌完成协定;而欧洲包括美国最坚定的盟国英国近期也对贸易摩擦升级表示担忧。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智慧: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夕。越剧烈、越疾风暴雨式的冲突,越需要大量能量,越难持久。因此剧烈的冲突往往意味着不久的反转,也就是说,根据传统智慧贸易摩擦的升级反而可能会加快双方妥协的步伐,第四季度贸易谈判出现转机仍有希望。

但是,中美谈判出现转机却未必可以和香港转口贸易前景出现好转划等号,在我们看来,香港转口贸易的前景已经难以挽回地恶化了,即使中美在贸易方面达成某种协定,未来中美贸易某种程度的下降和脱钩照样无法避免,香港的社会不稳也会加重行业面临的压力,香港转口贸易前景很难好转。

美国长短债息率倒挂(短期国债息率高于长期国债息率),一般而言预示着企业对长期经济前景没有信心,不愿意借长期债务,通常代表着经济即将衰退。现在一方面美债息率倒挂,美国经济放缓乃至衰退的压力大增,令美股目前的高估值难以维持;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加剧造成的经济前景不明朗,很可能成为压垮美股的最后一根稻草,造成美股大跌,加速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进入衰退。现在唯一能够给美国经济和美股提供一些刺激和支持的只剩下美联储的减息政策,估计为了因应美国经济和美股面对的压力,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减息周期基本已成定局,未来美国利率趋降,对强美元不利。

我们仍然认为,如果中美贸易谈判在四季度出现转机,配合美联储的新一轮减息周期,加上美股的显著调整可能在三季度出现,之后对港股的负面冲击可能下降,因此港股第四季度好转的机会仍然存在。

但是,基于香港经济的支柱:旅游、零售、餐饮、酒店、转口物流及相关专业服务等产业在下半年前景暗淡,香港经济有可能陷入长期低迷,以本地经济为主要服务物件的上市公司也将长期受到压力。

22
八月
向历史经验学习

人的一辈子很短,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贫困、饥馑、战乱、医疗条件差等原因,中国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就是在现在这个相对比较富足、医疗水准较高的时代,中国的人均寿命也仅大约77岁,在全球寿命排行第一的香港,人均寿命大约在84岁。

也就是说,对大多数人来讲,一生能够有亲身体验的事情大约也就是7、80年时间,超出这个时间跨度的事情,基本就很难有亲身认识了。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很多重要的规律,却偏偏是长周期的,譬如社会的变迁,常常需要长达数百年的时间才能有比较清晰的脉络。所以,不学习历史,局限于自己的亲身经验,人就常常短视、常常只顾眼前而忘记了长远,甚至因为过于关注眼前的具体事物而忽略了长远的趋势,不自觉地站到了趋势的对立面而付出惨重代价。

所以,有空闲的时候,多学学历史,看看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正确认识世界是很有益的。历史的经验有很多,我们在本文仅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

 

 

历史的治乱回圈现象

从有较多文字记载的周朝算起,直到近代,中国历史大致呈现出一个稳定一段时间又混乱一段时间的周期性现象。

周朝比较稳定的是西周时期(西元前1046-771年),历时接近300年。周幽王被犬戎打败身死骊山后,周平王东迁开始东周时期,东周又可以大致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西元前770-476年),历时大约300年,天下已经开始混乱,各诸侯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互相征伐,但周朝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崩溃;战国时期(西元前475-221年),历时不到200年,各诸侯国基本抛弃了周朝最后的秩序,互相吞并,天下大乱,最后以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结束。

周朝大约总共历时800年,其中稳定了300年,乱了500年,这混乱的500年中,属于大乱的大约有200年。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秦朝(西元前221-207年),是个短命王朝,仅仅延续了16年,秦始皇死后就天下大乱,被镇压的六国复辟势力纷纷起兵造反,最后汉王刘邦的势力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的势力,再次一统天下建立了汉朝。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段,中间夹了一个短短的新朝。西汉(西元前202年-西元8年),历时210年,都城长安(今西安)。

汉朝长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外戚(皇后家的亲属)和宦官当道,有很多小皇帝。小皇帝未成年、未掌握权力,只能依靠母亲一族的掌实权外戚支持,有些外戚掌握权力久了就不愿意将权力还给皇帝而是选择自立,王莽的新朝就是这么来的。

但王莽的新朝不得人心,人心思汉,只延续了16年,光武帝刘秀就乘势而起建立了东汉王朝(西元25-220年),历时195年,都城洛阳。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也是我们汉人称谓的来源,西汉和东汉两朝时间相加,历时大约400年。

汉朝之后,就是又一段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世,先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时期(西元220-280年),历时约60年;然后是魏国原来的重臣司马家族的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西元265-316年),历时约50年;八王之乱后,西晋国力大衰,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起兵造反,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汉人被大量屠杀。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西元317-420年),历时约100年;之后,东晋大将刘裕代晋,建立刘宋,与北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峙,开启了南北朝时期(西元420-589年),历时约170年。

从三国到南北朝,整个乱世延续了接近400年。

南北朝中北朝的最后一个小皇帝-北周静帝禅让帝位给外戚杨坚,建立隋朝(西元581-618年),历时38年;不过隋朝仅仅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强大王朝的开端,西元618年隋朝大臣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给李渊,李渊建立唐朝(西元618-907年)。

万邦来朝、受无数人敬仰的大唐延续了接近300年,之后就是另一个大乱世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西元907年-960年),历时约50年,其特征是唐后各藩镇割据,自立为国,互相攻伐,城头王旗变幻,小民贱如草芥。最后是后周的大将赵匡胤靠着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小皇帝-后周恭帝的江山,建立了宋朝。

宋朝因为金国的入侵,分为北宋和南宋两段,北宋(西元960-1127年),历时不到200年;南宋(西元1127-1276年),历时约150年。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虽然吸取了唐朝武人掌权,导致藩镇割据,国家大乱的教训,却又走到了一个文化发达、武备不足的误区,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宋朝基本是屡战屡败,最后连北宋的徽钦二帝都被金人掳走,受到了极大侮辱。但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却是高度发达,中国最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清明时节的风光,一派繁荣景象。

北宋南宋加起来大约300多年,之后就是游牧民族蒙古灭亡宋朝后建立的元朝(西元1271-1368年)。

元朝历时约100年,算是一个短命王朝。之后就是汉人造反赶走蒙古人后建立的明朝(西元1368-1644年)。

明朝历时近300年,后期面对广泛的农民起义和后金(后称大清)的入侵,国事日益混乱,后来明朝的大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对付农民起义军,清军顺势统一了中国,建立清朝(西元1636-1911年),历时接近300年。

清王朝后期,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列强和日本为了利益,多次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不断地割地赔款,主权和经济利益受到重大损害。 1912年清帝退位后,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时期,直到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才重新稳定。

 


朝代变更有几个特点
观察历史上的朝代变更,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治乱之间的变化,社会总是在稳定一个时期之后陷入混乱,然后又从混乱中恢复稳定,周而复始。导致混乱的原因时有变化,有时是权臣或军阀坐大,如汉朝和魏晋朝,有时是异族入侵,如南北朝、元朝和清朝,有时是西方列强的压迫,如近代。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逃不脱稳定一段时间就再陷混乱的规律,无法做到长治久安。

从这个历史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粗略的结论,就是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永远存在的,都会有兴有亡,因此不应对国家和制度存在迷信思想,譬如像美国大名鼎鼎的福山教授过去曾经断言'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将会统一世界长盛不衰',就很明显不符合这个兴亡回圈的历史规律。

对投资者而言,这个规律就是要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过度乐观和悲观,要时刻准备着市场兴旺后的低迷、或者低迷后的兴旺,不能有单边极端思想;

其次,我们讨论的朝代中除了周朝持续800年外,之后的中国王朝,强盛的大约维持300-400年,之后一般就会衰落。把这个现象用之于世界,样立国200多年的国家,如果也服从中国的王朝规律,现在大约处于王朝的下行期;

第三,大治之后有大乱,或者说大乱之后有大治。中国第一个强盛的王朝-汉朝,就是紧接战国的大乱而来;而中国的其中一个大乱世-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是紧接着强盛的大汉朝;大乱的南北朝之后,崛起的是强大的唐王朝,而强大的唐王朝之后,是五代十国的大乱世。

如果投资市场也存在类似的规律,投资者就要小心:暴涨之后恐有暴跌,而暴跌之后可能会有暴涨,市场越是困难,可能常常预示着前途一片光明,而市场越是持续上涨,反而可能预示着未来风险较大。

16
八月
港股2019年的主要调整会否在三季度过去

我们在今年1月份的博文«2019年影响港股的三层逻辑及走势推演»里推测今年港股的走势可能类似N型:先升后跌再升。

我们当时判断的逻辑是:

一季度的上升主要受中美贸易谈判有进展的利好牵动,结合2018年港股受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国经济放缓导致长期低迷的背景,投资者投资情绪改善使得港股有较强的反弹动力;

之后的下跌主要受中国经济继续下行;中美贸易摩擦不管能否在3月份按商定时间达成协议,都会带来客观上利好出尽效果的影响;美国经济放缓可能导致美股大幅调整的周边冲击等;这些因素将带动有一定升幅的港股进入调整期;

最后的上升主要受中国经济增速见底;美国经济和股市的不景气迫使美联储进入减息周期;外资流入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等因素推动。

 

 

回首:检验年初逻辑

现在回头检验年初的逻辑,没有大的方向性错误,但实际形势的变化较之我们年初的简单逻辑推论又更为复杂:

首先贸易谈判一波三折就令人大跌眼镜。虽然我们预计中美贸易谈判会有一些波折,但大体上还是倾向乐观,认为美国最后会放弃其突破中国底线的一些想法,与中国达成一个平等互惠的贸易协定,没想到谈判反复的会如此厉害。

现在看来,虽然我们仍然认为基于明年美国总统选举考虑,中美贸易谈判仍有机会在第四季度有一些突破,但按照今年以来中美谈判的艰难程度,没有进展的可能性也不小。

其次我们原本估计美联储会在美国经济和美股遇到较大困难时开启减息周期,但现实的发展是美股尚未出现较大调整,美联储就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已经开始减息,反而限制了美股的调整。

从港股走势的角度看,如果美股出现较大调整、带给港股一定的冲击后美联储再减息刺激,港股调整的底部就会比较扎实,之后的升势也会更确定。但现在美股的调整相对不大,美股显著调整带给港股冲击的风险尚未完全释放,未来港股仍有机会受美股出现较大调整带来的负面冲击影响。

美国减息到目前为止对美元汇率造成的影响不大,美元由于其具备一定避险地位、吸引部分资金流入仍然维持强势,资金尚未见大幅离开美国流入新兴市场。未来如果美联储持续减息,会否减弱其避险地位、造成资金流入港股和内地股市仍需观察。

另外,最近香港的社会不稳对本地经济和股市都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这个因素也是我们年初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最新:Q3港股见底

如果观察上面几个因素的变化方向:

随着中央政府和港府'止暴制乱'的态度越来越明确并采取相应措施,估计香港社会不稳的情况有可能会在8、9月终止,也就是说这个负面因素可能大致在三季度消失,当然其对本地经济的负面影响未必短期可​​以完全过去。

中美贸易摩擦的情况变数仍然较大,按美国宣布的时间表,美国将在9月对余下的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加征后摩擦会进一步升级还是趋向缓和,目前尚难判断。

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明显给美股带来了较大压力,这个压力带给美股的影响可能在8、9月逐步明朗,因此三季度后,美股前景的展望可能会相对清晰。

根据中国最近公布的7月外贸资料,中国的进出口情况均好于预期,周边环境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总体可控,如果贸易摩擦不进一步升级,中国经济可能在三季度见底。

总结以上讨论,影响港股的几个重要负面因素均有机会在三季度消除或明朗,如果9月后中美贸易摩擦不进一步升级或者出现一些好转迹象,港股今年的主要调整可能在三季度结束。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