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9
八月
在煎熬中等待黎明

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1日(周四),连发四条推文宣布,将从9月1日起,向价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消息一出,当即震散全球股市,美股瞬间大跌500多点,港股周五大跌600多点,上证综指也大跌约41点,日本和欧洲股市也全部跟随大跌。全球金融市场风声鹤唳,再次陷入前景莫测的困难境地。

特朗普再出神经刀的背景是中美在之前上海的经贸谈判没有进展,双方在谈判中互相阐述了一番自身立场,之后就因分歧较大而提前结束会谈,唯一成果是约定9月在美国继续谈判。心急的特朗普于是再使出其惯用的极限施压手段,宣布加税希望逼迫中国让步以尽快达成协议。

 

 

特朗普再出神经刀

不过,从目前中国的各方面情况看,特朗普的这个如意算盘恐怕不容易打得响。中美贸易战从去年打到今年,根据半年的进出口数据:

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9%。其中,出口增长6.1%;进口增长1.4%;数据看起来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考虑到贸易战的影响,实际经济受的冲击好于预期;

一般贸易方面的进出口增长且比重上升。上半年,一般贸易增长5.5%,占进出口总值的59.9%,比去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结构持续优化;

对美国进出口总值下降9%,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2%;但对欧盟、东盟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增长。其中对欧盟进出口总值增长11.2%,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7%;对东盟进出口总值增长10.5%,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3.5%;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进出口整体增速。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增长9.7%,高出全国进出口整体增速5.8个百分点,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28.9%,比重提升了1.5个百分点。

 

 

中国对美贸易依赖程度跌

以上数据简单总结起来就是:贸易战对中美贸易有影响,但看来总体对经济冲击可控。而且贸易战带来了中国进出口结构优化,对美贸易依赖程度下降,“一带一路”市场快速增长等的战略好处,利弊权衡上不一定是坏事。

所以,虽然从战术层面来说,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有一定负面影响,也有打击投资者信心、恶化金融环境的负面作用,但从战略上来说,却也有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正面效应。如果中美贸易战升级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控,长远来看,贸易战对中国很可能利大于弊,会令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健康。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公平互利的协议,中国看起来没有什么急迫的理由非要接受特朗普的不平等协议。

如果中国不接受美国的条件,估计8、9月份又会是高度不确定时期,虽然不排除届时中美谈判取得一些进展的可能,但根据特朗普的一贯手法,没有足够大的压力,特朗普是不会轻易让步的,因此对中美8、9月间的博弈暂时不能太乐观,估计以僵持甚至进一步升级的机会较高。但是,如果特朗普的加税行动对美国经济和股市产生较大冲击的话,特朗普年底前放软立场令中美贸易取得一定进展的可能依然存在。

国家统计局7月公布的PMI数据,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7%,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准有所回升。这是连续4个月下跌之后的首次回升,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较强,有相当回旋余地,出现急跌的风险不大。

从好的方面看,制造业的生产、订单、用工等情况普遍较上月改善,但经济依然面对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短期出现急速反弹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政府仍需想办法进一步刺激内需,特别是现在又面临贸易战升级的压力,更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对冲。暂时估计中国经济仍以弱稳定发展的机会较高。

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的判断是:一是总体平稳,二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应的策略是:一是继续强调'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二是强调要多用改革的办法扩大消费,三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发力、改善金融环境,四是坚持'房住不炒'不搞短期刺激。

从政治局会议的精神看,政府比较重视经济的稳定,也会尽量维护经济稳定,手段主要是通过改革扩大消费,因此,预计政府会出台一些刺激消费、投资的逆周期措施,并配合金融政策,提高社会需求,活跃经济。

中美贸易战升级,对全球经济都有负面影响,可能加速欧洲和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对冲经济和股市面临的压力。

 

 

香港社会不稳定是变数

香港本地的社会不稳定估计难于在短期平息,其负面作用已经开始影响旅游、零售、地产和营商环境,预计香港本地经济今年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前景不容乐观。

港股目前面临的大致环境是,中国经济可能维持弱稳定,未来内需消费可能有改善,但贸易战前景不明朗,投资者普遍信心不足。而且贸易战升级会否引起美股的动荡也不确定,另外受各种负面因素影响,本地经济也前景暗淡。综合起来就是,虽然中国经济看起来还能维持大致稳定,但其他周边环境都不大明朗,投资者心态谨慎,港股短期上升机会不大,只能等待前景逐渐明朗。

1
八月
香港社会之乱源于是非观念之乱

西元前403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看似普通,实则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乱世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从春秋走入了战国。

这一年,曾经的春秋霸主晋国,被国内的三大势力瓜分。韩、赵、魏这三大士大夫家族在多年的经营之后,羽翼丰满,不愿再屈居晋候之下,在晋哀公死后,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将绛与曲沃两地留给继位的晋幽公,晋国已经名存实亡。

但是,虽然实质上的晋国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没有周天子的分封,韩、赵、魏三家却仍然不会有诸侯的名分,只能继续做晋国的士大夫,晋国就会在形式上依然存在,历史也就不会走进战国。

 

 

历史:春秋时代之始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周威烈王终于按下了乱世的开关,分封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把这一年作为他的传世巨著«资治通鉴»的开篇,他在开篇里悲愤地议论道:“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

这段议论的核心意思就是说:虽然周幽王、周厉王德行不好,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崩乐坏、问题一大堆。但是周朝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周天子的子孙们还能够守得住礼制的最大原则-名分。在司马光眼里,周朝之所以存续的关键,就是周天子的子孙在根本性的非观念上还没有混乱。

“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现在晋国大夫欺凌蔑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周王朝仅剩的一点君臣上下的名分也放弃了。周朝先王在礼制方面的道德规矩、是非观念就此丧失干净!

“乌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君臣之间的上下尊卑观念、秩序既然没有了,天下就依赖智识和力量争雄,圣贤之后失去封地,先民后裔几乎灭亡殆尽,真是太悲哀了!

周威烈王分封韩、赵、魏为诸侯,看似一件小事,有些人说,三家的力量强大,周天子已经没有多少实力,不过是个橡皮图章,反正封不封,不影响三家事实上的诸侯地位,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还能换得些好处。但恰恰是这件看似徒具形式的小事,开启了战国的乱世,彻底动摇了周王朝存续的基础。

自周平王东迁,周室衰微、周天子对天下的控制力大减。这段时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与后来的'战国时代'相比,'春秋时代'的特点可以简单形容为'尊王攘夷',这是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的策略,其核心内容就是打起尊重周天子的旗号,号令其他诸侯国,维持周朝的秩序,然后一起去打侵略周朝的蛮夷民族。这个时期的特征就是,虽然周天子的实权没有了,但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大家也还遵循着君臣之间的一般规则、秩序。

但周威烈王这么一弄,实际上自己破坏了君臣之间名分的大义,承认了即使是乱臣贼子,只要有力量就可以当诸侯王,于是周朝天下的是非观念、秩序崩溃,大家不再讲求道德、是非、规矩,而是比较谁的拳头更大、更硬一些,于是各国互相攻伐、天下大乱,最后的结果是先民后裔几乎灭亡殆尽,惨不忍睹。

 

 

香港:违法达义之乱

香港近来的社会似乎也有些越来越乱的征兆,非法集会、暴力冲击、民众互斗,都有些礼崩乐坏的味道,社会弥漫着一片不讲是非,不讲法律,只讲立场,靠群众力量压服对手的气氛;执法的员警,动则得咎,对于违法的行为也经常不能坚决执法。社会的混乱局面在扩散,民众的是非观念也越来越模糊,如果整个社会向这个方向发展下去,香港就会逐步变成一个无规则、无是非、无秩序,力量变成唯一评判胜负标准的地方,就会像历史上的'战国时代'一样,各种势力恶斗,普通市民遭殃。

现在的香港,很多熟悉香港的人都觉得不认识了,过去印象中的香港不是这样的。香港社会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安全、自由、一切都讲求法律的社会,市民素质较高,普遍都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法治被誉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这样的社会怎么会一下子变成现在这样暴徒遍地、很多人以违法为荣的呢?

回溯香港社会逐步走向混乱的根源,‘违法达义’这个观念的流行、被有些人大力宣传恐怕是源头之一。 ‘违法达义’这个说法一出,在民众心里,违法似乎就不再是一件确定的坏事,反而常常被披上一层高尚的外衣,成了为了公义的正义行动。虽然从道理上来讲,自己认为的公义或者媒体或者一部分人口里的公义,并不是别人、别的群体或者社会大众认可的公义,并不能据以犯法,破坏别人的利益。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起码要尊重别人的权利,不能肆意侵犯别人或公众的利益。可是现在香港有一些人,为了自己认定的公义,就是要用犯法、侵害公众或他人利益的办法来向政府施加压力,他们口里的公义其实就是对那些被侵害者的不公义。

按宣传者对‘违法达义’的解释,主动犯法,并愿意承担犯法的后果,向社会彰显现行制度的不公义,是‘违法达义’行动的主要涵义。因此,犯法,就要承担后果坐监。只是在香港,很多口头奉行‘违法达义’者似乎只愿意违法、不愿意坐监,只要权利,不要责任。在政府起诉时纷纷找出各种理由抗辩。而政府,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对这些违法者执法也很不积极,经常能拖就拖,能不起诉就不起诉,法庭判处的刑期也普遍较轻。

违法者不愿意遵照法律接受处罚,执法者也不愿意遵照法律严格执法,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就被大打折扣,社会普遍的守法观念开始备受冲击和颠覆。

在香港这样的利益多元社会,每个人、每个利益群体都有自身的诉求,这些诉求可能南辕北辙、互相矛盾,如果大家都认为自己的诉求最正当、最符合社会公义,就必定会产生互相对立;如果纷争无法解决,就只有依赖法律来裁决。所以,如果法律不被尊重,社会守法的观念被打破,争议将无法处理,社会的混乱就无法避免。

 

 

破局:同一尺度守法

周威烈王用破坏周朝最后仅剩的君臣名分观念开启了战国乱世,现在香港很多人同样用'违法达义'及事实上的不守法破坏了社会的守法观念和秩序,更有什者,有人还进一步提出'有时候暴力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打破社​​会对争议双方应当'非暴力'的普遍共识,进一步为暴力犯法张目。

‘违法达义’观念的流行,为部分人犯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颠覆了很多人的守法观念。在'破窗效应'之下,守法会越来越难,譬如堵塞道路明明犯法,但既然警方不追究,那就会鼓励更多人有样学样,产生'他能犯法为什么我不可以犯法'的破坏心理,犯法者就会越来越多;如果社会主流'非暴力'的共识被颠覆,那大家就会不用法律而用暴力解决问题,社会的秩序就会荡然无存。近期元朗发生的暴力事件,其本质就是因犯法者众,员警无力维护社会安宁,部分人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所引致。

客观来看,目前社会主流对于非暴力的观念已经开始有一些混乱,有些人可以接受示威者冲击员警的暴力,但社会尚未可以普遍接受市民之间的暴力行为,例如社会对元朗暴力事件中白衣人打人的谴责就很严厉。但是观念的崩塌从来都是一点点开始的,近段时间以来,社会对暴力的接受尺度越放越宽,社会的非暴力的共识最后被彻底颠覆并非完全不可能。

香港社会要想避免进入全面混乱,社会就需要重新回到守法的共识上,执法者也必须公正、严肃执法,社会和执法者都不能搞双重标准,为自己支持的违法行为开脱,否则法律就没有严肃性,社会也就很难恢复平静。

25
七月
社会不稳定会影响香港股市吗?

简单来说,可能有影响,但估计不严重。

如果情况恶化到需要解放军出面维护社会秩序,那就可能有较严重影响,但我们认为这种机会不大,仅仅理论上存在。

以现行香港的恒生指数成分股为例,目前50只恒指成分股中,中资股占27只,市值占比约为65%,这部分公司(除中银香港外)其业务与香港环境关系不大,仅会受资金流动和投资气氛的间接影响;与香港环境有一定关系的其他23只股份,又可以分为几类,一大类是公用股,如电力、煤气、运输等,这部分公司的业务特点是涉及市民生活,一向较为稳定,社会环境是否稳定都需要交通、用电、用煤气,所以基本不受社会环境变动的影响;一大类是银行、保险股,这部分公司普遍业务并不局限香港一地,因此即使业务会有些影响,估计也有限;还有些零散的食品、澳门赌业、基建、出口股,也与香港关系不大;相对与香港环境关系紧密的主要是本地地产股,但香港地产大致还是供不应求格局,因此地产崩盘的机会暂时看也不大,而且很多本地地产公司也少涉足一部分大陆业务,如果社会不稳仅仅导致地产市场放缓或者出现一定调整,对地产股的打击就不会严重。因此根据恒指成分股的构成,总体来看香港的社会不稳定对恒指成分公司的业务冲击相当有限,公司业务普遍不会受太大影响。

 

 

如果业务不会受太大影响,那么股市出现较大的负面波动的原因就将主要来自资金流动和投资心理,这方面,主要要看香港的社会、金融环境会否引致投资者产生广泛的不安全心理。

暂时来看,虽然最近香港基本上周周有游行,抗争行动蔓延到社会各个部分,暴力冲突也在逐渐升级,而且7月20日在与香港民族党有关人士相关的单位内,发现藏有恐怖分子经常使用的烈性炸药TATP,但总体而言,香港社会的基本秩序还在警方的控制之下,在没有游行示威的日子或者不在市民与警方冲突的地方,安全和社会秩序还是有保障的。虽然社会失控的风险在增加,但是在目前这一刻,冲击和抗争的对象还主要是对着政府(也出现了一些针对内地民众和不同立场群众互斗的情况),社会还没有越过安全与不安全的分界点,还不至于引发民众因担心安全而集体恐慌的心理。换句话讲,香港目前处于一个民众开始担心安全,但实质上还基本安全的状态,可能部分投资者会因为香港政治、经济前景的不明朗,而加深观望心理,但离开抛售股票、资金大规模流出的状态,还有一定距离。

群众运动一般遵循逐步激进化,然后盛极而衰的规律。现在参与抗争运动的市民,小部分确实在走向越来越激进,虽然警方还没有确定那些藏有烈性炸药者是否就一定与抗争运动有关,但从现场发现了'反送中'的标语,说明他们的立场起码是相当接近。藏有烈性炸药者与抗争运动产生了关联,符合群众运动一般会往激进方向发展的规律,但恐怕绝大部分的香港社会包括绝大多数的抗争参与者都尚未准备好、也不愿意见到在香港发生类似恐怖袭击的事件,也就是说,起码在现阶段,香港社会主流还是无法接受严重的暴力,一旦抗争运动超越了社会能够接受的底线,自然会受到希望社会稳定力量的反噬,运动就会逐步衰落。

近年来,香港社会上一些有名望的人公开鼓吹‘违法达义’,甚至认为‘暴力有时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社会的是非标准开始混乱,社会对暴力的容忍度提升。但总体来讲,现在的香港,赞成非暴力原则的人还是主流,采用暴力冲击的人还是不能被社会普遍接受。

 

 

从未来的发展看,抗争运动的五大要求获政府接受的机会甚低,抗争运动延续并蔓延的可能性甚高,但由于市民普遍来说并非生活无着,社会求安定的基础还在,运动升级到全港大乱、社会失序的机会并不高,加上警队虽然饱受批评,但维护香港秩序的力量并未受损,因此,抗争运动大概率会像'占中'运动一样,过了某个转捩点后,就将趋于衰落,社会整体将逐步恢复平静,不过,由于此次运动的规模、参与人数较'占中'时更大,估计社会恢复平静的时间也可能会更长一些。

如果未来香港社会的局势大致按照我们上面讨论的模式演变,社会不稳定对香港股市的冲击就会相对有限,就像2014年的'占中'运动没有对港股构成重大负面冲击一样,这次反修例引发的抗争估计同样不会对港股造成重大负面冲击。

19
七月
香港经济楼市前景阴霾密布

根据政府统计处数字,本港首季经济按年增长为0.6%,差不多是近十年以来,表现最差的季度增长;而今年第二季中环甲级写字楼租金按季则微跌0.1%,是自2013年第4季起首次录得季度跌幅,湾仔、铜锣湾租金则按季下跌0.4%。

据香港大学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的研究,香港第二季GDP按年增长为1.3%,第三季GDP按年增长将回升至1.6%。同时,港大将全年经济预测下调0.5个百分点,至1.8%,低于政府预测的2-3%的增长。

政府认为,出口受环球经济表现较为疲弱及各种周边不利因素所影响;内部需求亦欠缺动力,反映在外围环境充满挑战下,本地经济气氛审慎。现时,经济的短期前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假若中美贸易摩擦未能在短期内纾缓,环球经济将会受到拖累,香港经济难免会面对较大的下行压力,政府会继续密切留意周边和本地形势在未来数月的发展。

中美领袖G20峰会后,虽然双方同意恢复谈判,但基于中美双方立场都较强硬,估计很快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不大,谈判有较大的可能要等到第四季才会出现突破,而且不能排除谈判中双方立场再次出现反复的可能,中美贸易摩擦短期不易出现明显改善。

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未来香港周边的经济环境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影响香港经济前景。但更大的问题是香港内部开始出现社会动荡,而且这种动荡可能持续,直接影响香港的营商环境,以及旅游零售等香港支柱行业。

 

 

香港只是小型开放经济体

以反逃犯条例修例为由发动的大型社会抗争运动,一次性引爆了香港社会长期存在的各种尖锐矛盾,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对立,可能对香港的经济和楼市前景都带来深远影响。

不论这个大型、持续抗争运动的成因何在、理据何在、是对还是错,对香港社会来讲,运动发展到现在,已经产生了下面几个严重后果:

政府威信受到严重打击,已经陷于半瘫痪状态。反对派与政府关系基本破裂,要求特首下台;建制派因为全力支持政府修例,现在修例基本失败,特首承认'修例已死',令建制派在政治上受到很大打击,对政府也有很多怨言,因此,政府本身威信大损,建制派支持者又对政府心怀芥蒂,社会仅靠备受争议的警队维持治安,困难重重。预计未来政府将很难推出任何较大型、容易引起争议的政策,解决任何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

社会开始明显分裂,支持修例与反对修例者难以互相包容、彼此对立情绪严重,而反修例者因游行示威的抗争和冲击,与维护秩序的员警也有严重冲突,肢体冲突不时可见、甚至在部分冲突中有人流血,社会气氛十分紧绷和躁动,令到社会失去安宁,开始逐步影响营商环境;

与内地线民乃至一般民众的情绪对立较为严重。与以往香港的社会运动在内地线民中有一些同情者不同,这次内地的绝大多数线民都明确反对香港的'反送中'抗争,而近期针对内地客的光复上水等行动,只会进一步加剧香港和内地的对立,对日后中央推出新的惠港政策不利,也对加强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有负面影响。

由于香港特区政府缺乏平息抗争的政治能量和决心,而反对修例的民意又颇为庞大,中央政府又不愿意直接出手处理,反对派提出的诉求中有些如'双普选'之类,政府又很难接受,因此估计香港社会的乱局不易很快平息。

 

 

香港乱局不容易平息

抗争无法平息,社会就将继续对立、且对立情况越来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社会不安宁,营商环境恶化,可能会对资金流入、企业开展业务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企业减少经营活动,经济就会受损;另一方面,社会不安宁,与内地的对立情绪严重,可能会影响内地旅客来港旅游的意欲,以2019年1-5月的数字为例,内地游客占香港总游客数接近80%,如果未来内地游客数量明显下降,将对香港的旅游、零售业造成灾难性影响。

香港传统的四大支柱行业中,贸易、转口及其相关服务业都和贸易前景直接相关,而中美贸易战不论今年内能否有突破性进展,其长期的展望恐怕都不乐观,美国遏制中国的立场不会轻易改变,中美经济逐步走向一定程度脱钩可能是未来中美经贸联系的主要方向,因此,对欧美市场较为熟悉的香港,除非能够迅速开发一带一路的市场,否则其贸易、转口及其相关服务业的长期增长前景不容乐观;旅游、零售主要依赖内地游客,如前所述,社会不安宁,与内地对立的环境氛围,可能减低部分内地游客的赴港意愿,而且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可以更方便去世界各地旅游,也会对来港旅游产生替代作用,不利香港旅游零售业发展。

香港有两大支柱行业前景不明朗,香港下半年的经济恐难乐观。我们之前一直认为,香港楼市升升不休有两大支柱,一是长期以来房屋供应一直供不应求;二是全球低息环境带来的资金泛滥,但这两大支柱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有赖于一个包容、平和的社会和稳定的经济,如果社会不安宁,失业率明显上升,则投资楼市的资金可能会去寻找更安全的地方,未必一定要进入香港楼市;而刚需者如果保不住工作、供不起楼,就算有客观需要也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所以,社会不安定加经济不景气,可能会影响楼市的需求,楼市的前景也较前不明朗。

虽然中美贸易谈判可能在第四季度有较大进展,中国经济也维持弱稳定状态,美联储减息支持经济将稳定美国股市,这些周边环境大致尚算正面,但香港社会不稳定,却可能对本已面临一定压力的本地经济增添新的不明朗因素,使香港经济和楼市的前景更不明朗。

12
七月
迷惘的香港青年找不到希望的方向

想要拥抱西方,可是西方正在衰落;想要困守本地,可是香港又已经回归;想要抗拒大陆,可是希望又在大陆一边。

每个方向似乎都走不通,经济上,高房价吞噬了一切,政治上,基本法限制了各种与人大解释的一国两制不符的可能。困惑、失望、愤懑等各种情绪交织,大约是此次反逃犯条例修例事件可以以如此规模突然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某程度上,时下很多香港年轻人的思想走入了一个自设的死局,不打开心结,调整思路,恐怕很难有走通的希望。

 

 

香港问题归根究底有三个方向

香港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择其大者而言,不外乎在政治上,香港现时占据主流的西方意识形态与中央政府恢复对香港特区行使管治权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上,主要是高房价造成的无法安居,以及香港社会逐渐缺乏向上流动机会令到年轻人渐渐绝望的问题。

如果从清政府割让香港的1842年算起,到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一共由英国管治了155年,自然香港的主流文化也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主要体现在居民的个人私生活和一些民俗方面,不起主导作用。到了97年回归,虽然形式上香港回归了祖国,但由于中国政府是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在管理香港,中央政府的作用主要局限在国防和外交方面,香港基本是由原来港英遗留下来的公务员、司法等体系进行管理,因此社会大致延续了过去西方文化占主导的格局。

毋庸讳言,西方价值观对新中国是有些敌视的。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就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大规模战争一直持续到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遗留的问题(朝韩、朝美敌对)到现在也没有解决。而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的全面封锁,一直到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森访华才渐渐松动,但直到今天,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仍在通过《瓦森纳协定》实施,敌视、防备之意仍然存在。所以,从历史上看,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间中美关系较为平静,不过那主要是囿于大势及出于美国希望通过接触改变中国的意图,谈不上美国对中国有多少善意,譬如现在,当美国认定与中国的接触无法令到中国向美国希望的方向转变时,就无所不用其极地与中国打起了贸易战,甚至为了压制在5G技术方面领先全球的中国公司华为,不惜通过加拿大抓捕孟晚舟,并集中美国国家之力打压华为。

作为西方文化一个小分支的香港,自然不可能摆脱西方的影响,香港社会中有部分人长期以来不信任中央政府、一直有抗拒中共或者中国政府的想法,也很正常。譬如在意识形态上,很多人从西方价值观出发,排斥中国体制,认为中国实行的体制是集权、专制、不民主的,不如西方的体制有生命力。这种对中国体制的认识其实颇有表面化和标签化之嫌,因为细究起来,中国与前苏联实际在体制上存在明显差异,苏联的体制大体可以用集权、专制、不民主来形容;而中国的体制,用中共自己的话来描述,叫做'民主集中制',不是没有民主,而是先'民主'后'集中',先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通过民主、自由的讨论逐步形成共识,然后中共把这种形成的共识'集中'起来,形成政策用于指导工作。例如中国政府每当要出台重大政策前,主要领导要去各地调研,其实就是'民主'的过程,当调研结束、共识形成,再将形成共识的意见融合进政策中去,就是'集中'的过程。

从理论上讲,这种民主集中制的体系要优于单纯强调民主或者单纯强调集权的体系,因为从现在的经验看,欧美之类比较偏重分权制衡民主体系的国家,都普遍遇到政策容易被否决、施政效率低的问题;而苏联过去的集权体制,虽然施政效率高,却又容易产生官员逐渐异化为人民主人、经济发展失去方向的问题。当然,虽然理论上民主集中制有其优越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中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不过,香港有些舆论长期把焦点聚焦在中国出现的问题上,却也有些失之偏颇,中国的问题当然不是不能讲,也应该讲,但是如果看不到中国的进步、只看到中国的问题,却显然也不是事物的全貌。譬如说,新中国从1949年建国算起,到今年一共70年,这7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一个连铁钉、火柴都不能大量生产的农业国,变成了今天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国,并在尖端科技上开始屡有突破,中国的人均寿命,也从1949年的约35岁,增长到2018年的约77岁;反观与中国规模接近比新中国早2年建国的印度,以一个英国留下的较好工业基础开始,至2018年GDP总量仅为中国的约20%,人均寿命约68岁,大幅低于中国的水准。所以,从宏观的角度看,新中国建国后取得的建设成绩是极其惊人的,发展的速度不但远超同期的世界其他国家,也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过去的增速,基层人民的贫困率也大幅度减少,人民的生活水准有明显提高。

如果说取得如此惊人成绩的国家只有缺点没有优点,或者其领导者一无是处,显然是无法说服人的,也不合逻辑。

 

 

普选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香港有些人把争取一人一票的普选看成解决香港问题的灵丹妙药,这恐怕又是一个误区。不要说香港普选涉及中央和特区关系,是一个极敏感、复杂的问题,而且人大已经做出了831决定。即使退一万步讲,香港真的实现了一人一票普选,逻辑上也看不出对解决香港问题有多大帮助。住房问题,社会缺乏向上流动机会问题,靠普选能解决吗?美国、欧洲都大致是普选国家,这些国家同样存在社会结构固化,中产阶级生活日渐困难,基层缺乏上升空间等问题,领导人的更换并没有舒缓更遑论解决问题。因此从实例上看,设想一人一票普选特首就可以解决香港问题,显然缺乏依据。

不管愿意不愿意,香港回归中国,中央政府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已经是一个事实。不接受这个事实,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路上明明有一堵墙,可有人不愿意接受,非要去撞这堵墙,除了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弄伤自己外,很难想像会有更好的结果;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寄希望于将墙撞到,但那样的话,代价可能会更大,墙也未必会倒。

要论过去二、三十年的天下大势,从资料上看,从1997年香港回归至今,中国从当年的GDP(9653.2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七(低于美日德英法意)、约占美国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上升到2018年的GDP(131186.9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超过美国)的经济总量,各方面地位的上升十分明显;而香港的经济规模却相对下滑,GDP总量从97年占中国GDP的18.4%,下跌到2018年GDP总量仅占中国GDP总量的2.6%、已低于深圳。

简单总结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两条粗略结论:

首先,过去几十年全球最重要的大势,就是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相对衰落;

其次,相对而言,回归后香港发展的轨迹更接近西方而非中国大陆,同样呈现出相对中国大陆快速增长的衰落。

股谚有云:‘有智慧不如趁势’,对投资来讲,看对大势、跟着大势走,远比聪明努力重要得多。如果做反了大势,哪怕再聪明、再努力,最后的结果恐怕也是输钱居多。因此,不要逆势而行,是很多成功投资者的信条。投资的道理,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有参考价值,股市有大势、经济有大势、社会生活也有大势,逆了大势,在生活中同样容易失败。

从大势的角度看,如果香港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恐怕需要的是加强与中国经济的联系,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而不是相反,否则,香港发展相对滑落的势头可能很难扭转。

 

 

不打开心结就难找到方向

从目前香港自身的经济状况看,香港产业老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几大支柱产业如:金融业、专业服务业、贸易和物流、旅游零售,再加上房地产,普遍都缺乏推动香港发展的动力。其中金融业以及相关的专业服务好一些,可以通过服务大陆经济维持稳定增长;其他行业,贸易物流面对全球化发展受阻,贸易增长缓慢、竞争激烈的压力,增长空间有限;旅游零售面临吸引力下降,全球其他国家努力争取游客的压力,同样缺乏增长动力;工商服务业也是成熟行业,未见有新的发展空间;房地产则属于畸形发展,土地供应不足加上价格高企,严重削弱了市民生活质素,压抑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很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所以,依靠香港自身的力量解决香港很多人面临的楼价过高、无法安居,以及缺乏向上流动机会的问题,看来很难。解决住房问题,首先面临的就是缺地,政府拟推动的明日大屿,甫一推出就争议多多,能否推得下去本身就是未知之数,而且就算可以推行,按计划首批房屋建成也要十多年后,远水难解近渴;而缺乏上流机会,很大程度上也是缺乏优质工作机会。由于香港的主要产业普遍有成熟、老化的问题,利润率不高,因此企业很难提供大量高收入的工作机会给市民。而缺乏大量高收入工作,市民收入就不容易明显提高,收入不高又面临房屋价格昂贵、居住成本甚高,以及生活开支持续上升的问题,市民的生活压力就越发沉重,特别是刚进入社会、缺乏资产、竞争力不高的年轻人,受到的压力就更大。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如果香港眼光仅仅聚焦在本地市场,困守在旧有的成熟行业上,香港的经济增速有较大概率仍将延续过去逐步下滑的惯性、经济地位继续相对下降。

比较各种可能的方向,与西方经济更紧密结合就意味着经济增速同样向西方增速靠拢,将导致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位徘徊;专注本地市场则意味着没有新增的市场空间,经济发展只能塘水滚塘鱼、没有出路;逻辑上只有加强与大湾区经济更紧密的整合,搭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才有机会解决香港经济发展上面临的问题。大湾区首先可以给香港企业提供一个更大的市场,粤港澳大湾区有七千多万人口,大约是香港的十倍,潜在的生意机会自然要远远多于香港;其次大湾区可以为香港的优势行业以及人才,提供更多的优质、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增加其收入;第三,资源和人的流动可以部分缓解香港的房屋压力,如果配套的医疗、交通、教育等方面能够支持,同样的开支在大湾区可能可以享受到更高的生活质素,将会吸引部分港人在大湾区工作和生活,减轻香港的居住压力。

虽然香港经济重拾动力、香港市民有机会改善生活质素的希望在于与中国经济、大湾区发展的更紧密结合,但这个方向却与香港目前占主流的意识形态不一致;香港主流的意识形态大致上仍然希望香港继续向英美靠拢,尽量隔离与大陆的联系。不过这个希望一方面会阻碍香港的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与香港已经回归这个现实背道而驰,既难以实现也会制造更多的争拗,不是一个对香港有利的方向。

看起来,有利于香港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质素提高的方向只有一个,就是加深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整合资源、提升效率,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但选择这个方向,就需要打开心结,愿意接受与过去意识形态不同的新东西,否则,香港经济恐怕难有出路。

5
七月
领袖峰会的最大意义 在于改变贸易战的走向

“中美领袖本月底的峰会,可以大致肯定的是:不会立即达成中美贸易协定,原因很简单,因为双方分歧仍大,且贸易协定条款复杂,不可能通过几个小时讨论解决问题;但也不会见面大吵一架或者各说各话,然后掀桌子走人​​,因为那样的话,就算特朗普总统愿意,恐怕中国领导人也不愿意参加这样的会;既不能达成协议,又不至于一拍两散,唯一的可能是双方领袖将会达成一个在某些大家同意原则上,双方团队继续谈判的共识,然后恢复谈判。

按正常情况估计,特朗普有较大的机会推迟对余下中国商品的加税,以避免支援率遭受进一步打击;”

这是我们在上周博文「阴霾开始消散前景露出曙光」里做出的预判。现在中美领袖峰会曲终人散,得到的成果与我们之前的预判基本一致。

综合峰会后的新闻报导,峰会的成果可以大致归纳为:恢复谈判;美国暂停加税;允许对华为出售零件。

 

 

在我们看来,这三个成果具体执行起来可能仍会磕磕绊绊,美国的鹰派可能对现在这个结果并不心甘情愿,譬如白宫经济首席顾问库德洛在峰会的第二天(6月30日)就马上出来对峰会达成的结果发表评论说,允许向华为出手产品并非全面特赦,一切仍以国家安全为优先考虑。并进一步说,特朗普总统和中国领导人在大阪G20峰会上达成的协议并非最终决定。所以,就目前的形势看,虽然特朗普总统说峰会谈得很好,但距离达成协议恐怕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不过,虽然协定估计无法迅速达成,但我们认为,中美领袖峰会最大的意义其实并不在最终协议达成的快慢上,而在于这次峰会的成果,改变了中美贸易战逐步升级、越演越烈的走向。即是说,以本次峰会为标志,中美贸易战的高点可能已经过去,激烈程度开始要走下坡,逐步趋向平息了。

 

 

我们形成这个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特朗普和美国鹰派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美国鹰派没有选举压力,因而考虑问题更长远、态度更坚决一些;特朗普因为有明年的选举压力,必须要考虑短期的经济、股市、民意等因素。与中国的贸易战长期化和进一步升级,对美国的经济和股市都会造成冲击,进一步加税也会引起美国的物价上涨,削弱特朗普的支持率,因此,虽然美国的鹰派很想将贸易战长期打下去并进一步升级,但这个策略很可能不符合特朗普的利益,继续为特朗普采用的机会不大;

其次,贸易战的长期化逐渐令美国的农民和企业界感受到了明显压力,民调显示特朗普在上次胜选的农业州支持率走低证明了关税政策造成的结果令农民反感;而最近在美国拟对余下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听证会上,关税政策遭到了美国企业的普遍反对,说明美国企业界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的态度开始从观望走向明确的反对,简单来说,以上迹象表明,贸易战的持续令美国的民意出现分化,反对贸易战的声音越来越大,令贸易战不容易进行下去了。

从峰会会谈的表面上看,美国的立场较之前有所妥协,令到中美领袖峰会能够达成几项重要共识,不过这种妥协并非出自美国的善意(历史证明美国的善意往往也都是靠不住的),实际上美国有所妥协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经济和股市面临的下行压力,以及特朗普面对的选举压力,加上美国支持贸易战的民意较之前有所逆转,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美国立场的调整。

 

 

预计随着明年选举的临近,特朗普将面对越来越大的选举压力,他对经济和股市也会更关心(因为经济和股市直接关系民意),这些对继续打贸易战不利因素的增长必将进一步限制特朗普在中美贸易战中任性的空间,使得贸易战趋向缓和的方向不至失控。总结起来就是,贸易战的高潮已过,未来将较难出现类似之前的大幅度反复。

贸易战的方向趋向明朗,与贸易战可能带来的经济下滑密切相关的股市面临的压力下降,美股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港股可能受到的周边不利影响减少,加上中东战争的风险下降,美国下半年开始减息等利好股市的因素,港股的调整期可能已经结束,未来股市可能进入新一轮上升。

28
六月
阴霾开始消散 前景露出曙光

如果没有特朗普总统,世界会否不一样不好说。但没有特朗普总统,港股和美股走势却肯定不会有这么多不确定性。

6月18日(周二),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通了电话,确认了将在本周进行的G20峰会上举行会晤。消息一出,美股道琼斯指数当天大涨300多点,而香港恒指则在19日大升700多点,完全扭转了之前犹豫观望的市场情绪,走势强得有些超出常规。

那么,究竟市场的强烈反应是一只偶然遇到风口被吹到半空的猪呢?还是这次真的有些不一样?在我们看来,恐怕这次真的有些不一样。

 

 

(一)中美贸易战风险大幅下降

我们之前的博文里多次说过,今年的几个主要风险是:中美贸易战加剧的风险;美国经济下行导致美股可能大跌的风险;以及中东会否爆发战争的风险;现在可以再加一个,就是香港的政经局势能否保持稳定的风险。

我们认为,特朗普总统和中国领导人确定在G20峰会会晤,可能令到中美贸易战升温的风险大幅下降,也连带降低了其他的主要风险,使得对港股前景的展望开始清晰。

中美领袖本月底的峰会,可以大致肯定的是:不会立即达成中美贸易协议,原因很简单,因为双方分歧仍大,且贸易协议条款复杂,不可能通过几个小时讨论解决问题;但也不会见面大吵一架或者各说各话,然后掀桌子走人​​,因为那样的话,就算特朗普总统愿意,恐怕中国领导人也不愿意参加这样的会;既不能达成协议,又不至于一拍两散,唯一的可能是双方领袖将会达成一个在某些大家同意原则上,双方团队继续谈判的共识,然后恢复谈判。

上一轮中美谈判之所以在临门一脚失机,关键的障碍是美国不愿意与中国达成一个平等互惠的协议,美国当时要的是一个单方面只对美国有利的协议,但这样的协议中国肯定无法答应。在本次领袖峰会前的双方通话后,白宫发布了声明,里面有一些对谈判有利的好兆头:「特朗普总统今晨与中国领导人电话交谈。两位领导人讨论了通过一个公平及互惠的经济关系,为美国的农场主、工人及商家建立公平经营环境的重要性。这包括解决与中国贸易的结构性壁垒,以及实现可以执行并核实的有意义的改革。两位领导人还讨论了区域安全问题。两位领导人期待在日本大阪举行的G20峰会上再次会晤。」

这个声明里的重点是美国首次谈到了“公平及互惠”,这是中国的一贯要求而美国过去所不愿意接受的,白宫声明里这个资讯的出现,说明了美国立场向中国方向的转变,使得谈判最大的障碍有可能消除。

当然,虽然看上去中美双方的立场开始接近,但中美恢复谈判会否导致美国对余下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征税推迟,却对美国和中港股市都有重大影响。

如果中美恢复谈判,美国推迟对余下中国商品的征税,那么有较大的概率中美贸易战将雨过天晴,逐步好转。因为特朗普总统明年要竞选连任,时间越往后他将越无法承受经济和股市的冲击,所以,理论上只要现在不加税,拖几个月后再加的可能性就基本不大了。届时,迫于竞选的压力(根据民调,特朗普现在的支持率落后,情况并不乐观),特朗普很可能选择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哪怕是一个不完整的协议,以支持经济、协助竞选。

但是,中美恢复谈判,美国会否对余下的中国商品推迟征税却又不是那么确定,虽然特朗普总统的口风已经向中国立场靠近,但其手下的几员大将,譬如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商务部长罗斯等,口风依然偏向强硬,未见跟随特朗普立场转变。

如果美国对中国余下的3000亿美元商品征税,现在正在放缓的美国经济必然遭受更大冲击,美国股市在经济放缓和加税的双重冲击下,大幅调整的风险较大,而且余下的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很多无法替代(美国很多企业在加税前的听证会上明确反对加税,并威胁说只要加税就必定涨价),加税会导致大量的商品涨价,让美国消费者承担关税成本,而股市大调整和商品涨价肯定会打击特朗普总统疲弱的支持率,应该是他不愿见到的。

所以,按正常情况估计,特朗普有较大的机会推迟对余下中国商品的加税,以避免支持率遭受进一步打击;但也不排除有较小的机会,美国仍然会在中美领袖峰会后加征中国商品关税。如果推迟加税,则中美贸易战的风险和美股大调整的风险都将大幅下降,港股前景转趋明朗;如果不推迟对余下中国商品加税,则美国股市和中港股市有较大机会再经历一轮较大的压力,调整之后,港股前景将趋向乐观。

 

 

(二)中东战争风险下降

中东的局势又有新发展,6月20日(周四)伊朗击落一架美国的'全球鹰'无人侦察机,特朗普总统披露说,美国本打算报复,不过他考虑到伊朗的人员伤亡,所以在发起军事打击前10分钟叫停了行动。不管美国叫停打击伊朗是出于何种理由,这个叫停可能都意味着中东发生战争风险的下降。因为特朗普一向的态度是反对美国介入长期的海外战争,又将在明年竞选连任,所以他不大可能派大量部队入侵伊朗,陷入一个战争泥潭;但不派大量部队进攻伊朗,就只能依赖导弹攻击,而导弹攻击除了表明政治态度以外,实际上的打击作用有限,也很难长期维持,所以权衡利弊,也许对美国来说,用加强制裁代替军事打击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三)香港政经形势持续紧张

香港最近的局势也是一波三折,政府从开始推动'逃犯条例修例'时的强推硬闯,在遇到市民大规模游行以及6月12日大规模警民冲突后,态度180度大转弯,同意暂缓修例,并一再声称暂缓等于撤回,即'逃犯条例修例'一事已经名存实亡,不过反对派并不收货,进一步要求政府明确撤回、取消暴动定性、释放被捕人员、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员警滥权等,为了迫使政府接受其诉求,部分反对派又于6月21日包围员警总部,就目前的情况看,事态短期恐怕难以平息。

不过,从最近几天员警应对示威群众的手法看,冲突升级的可能性却也不大,香港局势即使不能很快平伏,料也不会继续恶化。因为员警似乎明确采取了占中时应对群众的策略,不强力打压,尽量容许、配合示威,如果示威群众不扰民,政府大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示威群众用堵路、瘫痪交通等手段去抗争,却又会直接影响民生,民心就不会支持反对派继续抗争。员警采取这个策略后,反对派的抗争行动就基本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对政府施加压力的著力点,其结果大概率将在失去能量后逐步平息,无需过于担忧。

 

 

(四)美国7月开启减息周期机会高

以上讨论的就是今年的几个较大风险,可以看出主要的风险已开始趋于明朗,未来前景逐步向好机会较大。目前唯一还有一些不确定的,主要是美国会否在月底中美领袖峰会后加征中国余下商品的关税,暂时看,虽然这个可能性似乎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另一方面,美联储在各方面压力下,有可能在7月开启减息周期,减息对支持美国经济,推动环球股市向好都有正面影响。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港股今年的高风险期可能已经基本过去,未来股市前景转趋乐观。

20
六月
平地生波掀巨浪 港股前景又添忧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特朗普总统的随心所欲已经够折腾大家的了,谁想到近来还算平静的香港,竟然也添一脚,把一个没有多少争议的修例事项,硬是弄成了世界瞩目的游行骚乱,真是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6月12日,香港大量市民试图包围立法会、阻止修例的行动最后引发大规模警民冲突、导致数十人受伤这件事,用正常的逻辑是无法想明白的,也根本弄不清楚为什么。

反对者的口号是‘反送中’,这个口号虽然听起来铿锵有力,但细一想却又不知所云。逃犯条例修例其中与大陆相关的简单要点,是将大陆犯罪后逃到到香港、并经香港法院认定在香港也属7年以上严重罪行的罪犯送回大陆受审,这个安排难道有问题?反对者难道是反对将这类严重罪犯送回大陆受审?可这些罪犯如果不送回大陆受审,香港又无法审判,岂非要让他们逍遥法外?

 

 

香港大游行引起社会不安

有些反对者担心修例后市民会被无缘无故抓回大陆受审,或者担心因政治立场、言论等原因被当作罪犯移交,可是这些担心明明在修例中已经被排除了,修例本身并不会造成反对者担心的情况发生。

也有些反对者说,就算修例里没有这些内容,以后大陆司法机关也可能会伪造罪名来引渡他们想抓的人。可是就算不信大陆司法机关,那又信不信香港法院呢?因为条例规定被移交的罪犯也需要香港法院的认定。如果说也不信港府和香港法院可以顶住中央政府要求引渡罪犯的压力,那有没有修例又有什么分别呢?按这个逻辑,反正修例也好、不修例也好,总之港府和香港法院都会顶不住中央政府的压力,会罔顾法例满足中央政府的无理要求啦,那么反对修例的意义或者目的又在哪里呢?

从逻辑上讲,只要不信中央政府、港府和香港司法体系会跟法例办事,那法例如何写、写得好和坏、修不修改其实都毫无意义,因为反正政府都不会跟啦;只有相信政府和司法体系会跟法例行事,反对修例才有意义,可反对者的另一个逻辑漏洞是,如果相信政府会遵守法例,那法例明明排除了反对者担心的各种情况,反对者又为什么不信呢?

不过,反对修例虽然在逻辑上有些令人难以理解,但大游行、冲击政府等行动却确确实实在香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不安,港股前景也因此增加了新的不明朗。

按目前的局势发展看,虽然政府6月15日宣布暂缓推动修例,令社会气氛有所缓和,但反对派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并仍将组织抗争活动,所以短期来看,事态可能难以平息。另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不排除美国有利用制造香港不稳定来冲击内地的想法,美国方面已经多次有言论说要重新考虑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地位,美国国会近来也有议员说要将修例与香港的独立关税区挂钩等等,所以未来香港的政经局势会否出现一定恶化,尚需小心观察。

 

 

中东有油轮遇袭

中东局面最近也有新发展,2019年6月13日,两艘过境阿曼湾的油轮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遭遇袭击,其中一艘油轮是日本海运公司“国华产业”所属的巴拿马籍油轮KOKUKA COURAGEOUS号。事件发生时,日本首相安倍正在伊朗访问,为斡旋美伊关系“传话”。

油轮遇袭,使得中东地区的紧张气氛再度升温,大家都在质疑“谁干的”。随即,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点名伊朗要对此事负责。由于遇袭的两艘油轮上均载有日本货物,蓬佩奥直言“伊朗侮辱日本”。而伊朗,则指责美国‘嫁祸于人’。

不管是哪方袭击油轮,目的何在,现在对股市最重要的,其实是袭击事件会否引发中东战争。就目前情况看,由于伊朗、美国都还没有表露明显战意,所以,战争的威胁尚不迫切,但未来形势究竟如何变化,尚需观察。

 

 

美国经济减速大势难扭转

最近,美国道钟斯指数虽然在美联储减息预期下再度升到26000点以上,不过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报导,6月投行摩根士丹利编制的宜商指数(用于观测美国经济转变)为13点,相较5月的45点,大跌32点,创月度跌幅历史之最,同时,这个13点的宜商指数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低值。大摩的经济学家曾特纳在通知客户的评论中写道:“下跌所代表的是本月各个工业部门广泛蔓延的、急剧恶化的(市场)负面情绪。”并补充说:“最重要参数所指向的(趋势)是广泛疲软的(市场)活动。”

所以,虽然美国经济和股市近期的表现尚算不错,但未来经济放缓和中美贸易战升级的压力仍然困扰着美国股市,我们仍然倾向认为美国经济减速的大势很难改变,即使美联储减息,也仅能对股市和经济起到短期的提振作用,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下行的势头,因此美股的高风险期仍未渡过。

综合各方面因素,港股目前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内部因修例事件而起的社会矛盾不知何时平息,外部又面临中美贸易战可能升级,美国可能将香港作为对付中国的棋子,以及美股可能出现较大调整的风险,短期形势不易明朗,港股的困难期有较大概率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17
六月
投资者应该避免哪几种思考方法

要想做一个好的投资者,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学会尽量全面、客观、中立地认识市场,如果凭着片面资讯做决策,或者受制于自己的主观情绪,做了好仓就看好,做了淡仓就看淡,就难免经常失败。

一般而言,投资者在开仓时容易犯的错误是:常常在听到片面资讯,譬如小道消息、某个据说权威人士或者有身份人士的某种说法等,就忽略了正常的公司研究,甚至在其他人明确提出不同意见时也完全听不进去,主观地认为自己抓到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于是重仓杀入,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冲动投资最后的结果都是深度套牢,最后输得一塌糊涂。过去香港市场的老千股,时不时就会寻找各种机会炒作一番,靠听小道消息冲进去的投资者,一般最后都变成了被大户收割的韭菜,这方面的教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而投资者在开仓后容易犯的错误常常是:做了好仓就变成了好友,做了淡仓就变成淡友,主观感情超越了理智,对各种市场变化了的情况、数据、甚至危险,视而不见,自动过滤与自己看法不一致的资讯,眼里只看到、耳里只听到自己想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当市场走势明明与自己想法相反时,仍然坚持错误,不及时斩仓认输,于是越陷越深,导致最后输了大钱。很多投资者,甚至一些有经验的投资者,经历过的惨痛失败很多都与感情超越理智有关。当感情蒙蔽了理智,投资者就失去了客观中立,对市场的看法其实主要反映自己潜意识里的主观想法,和真实的市场无关,判断自然也不可能正确,于是失败就随之而来。

所以,投资的大忌一是片面,只看到自己喜欢看的一面或者只注重事情的一个方面,对其他的方面忽略不计或不闻不问,于是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完整、不全面,最后形成的看法或者判断自然难以正确;二是先入为主,因为某种感觉、某个消息或者某种立场或者原因,在认真研究公司之前其实头脑里或者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致的看法或判断,后来的所谓研究不过只是给自己头脑里或者潜意识里已经形成的那个观点找论据。这时的研究没有了客观性和中立性,完全变成了走过场、履行程式而已,自然错误的机会就高。

实际上,这些投资市场里经过惨痛损失得到的经验教训,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在生活中,要想对任何问题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样需要防止片面性和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片面、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的特点是对复杂问题常常凭着感觉或者印象或者想像简单化地得到结论,不需要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也不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一拍脑袋,结论就产生了,爽快是挺爽快,不过却是一种典型的懒人思想方法。这种懒人思想方法,生活中很常见。这种思想方法产生的结论,一般来说都不正确,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两个思方宜培养

那么,如何才能有助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呢?一般来说要注意两点:首先,研究任何问题都要看其中好坏两个对立的方面,事物都有多个侧面,但是最重要、最影响未来变化的一般是其中带来好的影响和带来坏的影响的两个相反的方面,譬如研究股市的升跌,我们一方面要看对股市上升有利的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对股市上市不利对下跌有利的另一面,只有两个方面都研究清楚了,再加以有效的综合,才能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如果只看利好的一面,就会任何时候都是好友,忽视了股市的下跌风险,导致投资失败;同理,如果只看利淡的一面,就会任何时候都是淡友,同样无法在股市上涨中获利;只有平衡地看待和综合两方面因素,才有可能看清走势、取得成功。

其次是不要急于下结论,结论应该产生于研究的结尾而不是开始,不要带着结论去做研究,把研究变成强化、支持自己预设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在研究开始直到结束的过程中可以接受任何可能,不论自己主观上喜欢或者不喜欢。很多人常犯的错误是,因为某种原因,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某样东西,于是看都不看、一点研究都不做(或者研究时只接受与自己喜好相同的资讯),就认定这个东西是好的或者坏的。这个时候的所谓结论或者判断,其实完全是自己立场的产物,与客观现实基本无关,毫无意义。

 

 

两个有趣例子

历史上靠小道消息、偏听偏信做判断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清朝,可能是受英使马噶尔尼觐见乾隆皇帝不愿下跪的影响,后来在清朝官员和市井百姓中广泛流传一个关于'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的传言,据说后来林则徐来广州禁烟之所以有信心,其中依赖的两个情报,其一就是这个'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传言,根据这个情报,清朝官民普遍相信,打仗时只要一敲洋人的膝盖,洋人就会躺下,根本不难对付;其二是洋人天天吃干牛肉粉,没有中国的茶叶和大黄,洋人就会腹胀而死,其性命完全操之在我,所以完全不必害怕洋人。结果呢,这些想当然的所谓情报自然是错得离谱,中国也在中英鸦片战争中吃了大亏。

近期的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发生在台湾,台湾教授高志斌在台湾中视2011年8月13日播出的?美食in象勇闯大陆市场发展?里说中国大陆老百姓收入低消费不起茶叶蛋,因而一炮而红,成为网上被大家嘲讽的对象。实事求是地说,如果高教授这个评论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或者最多80年代早期,可能还算有点谱,但是到了2011年还这么说,只能说高教授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几十年前了。这个例子一方面说明凭印象或者想像先入为主地做判断下结论是很危险的事情;另一方面还说明社会是变动发展的,认识也必须与时俱进。老印象即使当时是真的,如果不能随时更新,反映最新的情况,根据当时正确的老印象形成的判断和结论同样是不可靠甚至可笑的。

 

 

生活引申应用

如果将这些原则用之于今天的社会生活,譬如以之检验最近的热点事件'逃犯条例修订'与支联会发起的'纪念六四活动',就会发现,很多人在思想方法上仍然存在我们上述讨论的缺陷。

譬如在'逃犯条例修订'的争议中,很多反对者其实并不了解条例修订的要点或者详情,也没有仔细思考或研究过其中利弊,完全是凭着一个简单的'逃犯条例修订'会让大陆公安来香港抓人这类的想像而反对,至于'逃犯条例修订'究竟会不会令到大陆公安可以随便来香港抓人,现在'逃犯条例修订'提供的保障是否足够,这些反对者反而不关心了。

不关心现实可能存在的风险,却去关心自己想像出来、实际并不存在的风险,这样的思想方法自然很有问题。还有一些人,反对‘逃犯条例修订’是因为对大陆的司法体系不信任。既然不信任,自然就任何情况都反对,这个逻辑也说得通;不过这些人的逻辑却又存在另一个巨大漏洞,那就是:如果不信任大陆的司法体系,那么是否信任基本法呢?因为基本法也是大陆司法体系的产物,如果不信任大陆司法体系,逻辑上自然就无法信任基本法。但是如果不信任基本法,这个香港现行制度的基础,那还怎么在香港生活呢?

再譬如在‘纪念六四活动’中,有一个问题十分明显。当年六四事件,仅仅北京,直接参与的学生和市民数以百万计,间接参与或受影响的人上千万,加上全国其他地方,直接和间接参与者可能过亿,这些人是六四的主流,本身最有资格就六四发言。可是在支联会发起的活动中,这些人的声音是没有的,这些人的意见和对六四的看法基本消失了。他们成了沉默、被代言的一群,但是,缺乏他们、这些六四事件主力的意见,对六四的看法就不可能全面和完整,只可能是小部分人口里或者脑海里想像的六四,而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六四。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论立场如何,不论是支持或者反对某样东西,在支持或者反对之前,搞清楚、研究清楚自己究竟是在支持或者反对什么都至关重要,因为惟其如此,才能够确保自己的真实意图得到有效体现。而仅凭着片面印象、资讯或某种想像和概念就匆忙形成结论,大多数情况下,其实都是糊糊涂涂地赞成、糊糊涂涂地反对,自己以为自己清楚了,其实还糊涂着。

17
六月
2019年第二大风险进入释放期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这是过去人们形容武侠人物常用的一句话,拿来形容现在见谁打谁的特朗普总统却也颇有几分神似,虽然特朗普作为世界第一推特大总统,打嘴仗已基本天下无敌,不过抡起手脚上的真功夫,恐怕还是有所欠缺。不过不知道是否因为不能真刀真枪打一下不过瘾,特大总统索性将这种好战精神用之于国家之间,在全世界横冲直撞,用东北话说叫到处 '削' 人,看谁不顺眼就制裁谁,有没有道理无所谓,反正总能编出一个,实在不行就来个'莫须有“,你又能其奈我何。

网上调侃特朗普总统的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 '特没谱' 意思是说他答应的东西转身就扔了,一点信誉都没有;又说他处理国际关系没有章法,是打'王八拳 '就是闭着眼睛瞎打一气,打到谁是谁,打到哪儿算哪儿。也有人论证说特总统的行事风格其实属于' 狗熊掰苞米'式,掰一个新的扔一个旧的,一事未平又起一事,忙是挺忙,不过一件事也没弄好,光剩瞎忙了。

比如特总统正跟中国打得热闹,一扭头却宣布要对放纵非法移民(据说)的墨西哥加税,弄得全球金融市场大乱,一口气还没喘过来,特总统又发布行政命令,要终止对印度的发展中国家普惠制待遇,将于6月5日起生效。接着媒体报导越战越勇的特总统又计画取消给予土耳其的普惠制待遇,因为认为土耳其经济已足够发达,不应再享有进入美国市场的优惠待遇。

特总统的一通 '王八拳' 打下来,自己目的达到没有不好说,不过投资者已经紧绷的神经再遭蹂躏,避险意识大增,直接导致了资金大举离开股市进入债券市场,美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利率指标,十年期长债息率创出了一年多新低,短债息率和长债息率出现倒挂(长债息率低于短债),显示投资者对长期经济前景十分忧虑,美国经济的衰退可能已经迫在眉睫了。

 

 

特没谱爱打王八拳

我们在三月中的博文«利好因素逐渐消耗中期调整风险增加»中谈到今年的两个大风险,首先是中美贸易谈判生变,这个风险现在已经爆发并在逐渐释放中;其次美股可能的大跌,是今年港股面对的第二大风险,我们当时认为:“虽然美股一季度的大幅反弹创造了美国股市近三十年的最佳开局,股市已经接近回到历史高位附近,但是根据投行预测,美国股市2019年的每股盈利增长将较2018年大幅下挫,较低的盈利增长资料理论上难以支援美股现在的较高估值,因此,一旦中美贸易谈判的乐观憧憬破灭或过去的话,美股极有可能会因估值太高出现较大幅度调整,而美股的调整势必对内地及香港股市造成压力。”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根据公布的业绩,基于市值占比83%的成份股计算,2019年一季度标普500指数每股盈利(扣除非经常损益)同比仅增长2.4%,大幅低于去年四季度的12%。所以根据一般估值理论,美股的下跌风险很大。但是在这样明显的企业盈利转弱背景下,特朗普总统竟然大大升级了与中国的贸易战,并进一步广开战线,把贸易战的战火烧到了墨西哥,印度,可能稍后还有欧盟,日本,土耳其等国家身上,进一步增大了对经济和股市的压力,其逻辑实在难以让人理解。不过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是,特总统的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办事的风格,进一步削弱了美股走牛的基础,美股的较大幅度调整看来已难以避免。

 

 

美股大幅调整机会趋增

我们一直认为,二季度是今年股市的主要风险爆发和释放期,现在最大的风险 - 中美贸易谈判破裂,已经发作;第二大风险,美股可能的大幅调整,出现的机会也越来越大,从各种迹象看,这个风险可能已经进入了发作期,港股可能会受到牵连;第三大风险,就是中东的形势会否有重大变化,影响全球能源和金融稳定,这个风险目前看来似乎有惊无险的机会略微偏高,但仍需进一步观察确认。还有一个潜在风险就是英国的无序脱欧,这个风险现在变数仍多,影响也难以确定。

我们在1月中的博文«2019年影响港股的三层逻辑及走势推演»中,认为今年“港股大体走势有可能类似Ñ形,先升后跌再升。”现在我们大体维持同样看法,认为当几个主要风险在二季度或稍后一些的时间逐步明朗之后,港股有机会恢复上涨。

 

 

二季度是港股最困难的季度

虽然目前中美贸易战处于螺旋升级阶段,譬如面对美国对中国以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的制裁,中国刚刚公布将采取类似美国 '实体清单' 的制度,建立中国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被列入其中的企业和个人,以后在中国销售,投资,业务许可范围等市场准入全部会受限,个人到华旅游,活动,就业,‘捞金’均会被否决。但我们对中美贸易谈判在四季度或年底前后出现转机仍抱持正面态度,原因是我们相信,如果无法终止与中国的贸易战,美国经济和股市所受到的压力,将会葬送特朗普总统的连任选举希望,而这个结果特朗普将难以承受。

在我们看来,特朗普总统发动的对华贸易战,已经逐渐演变成给自己挖的一个陷阱,把自己放进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他言论的基调一直都是凭着美国的优势地位,贸易战很容易赢,美国会很容易就从中国拿到大量好处,使得民意支持他,但支持他的美国民众和投资者可能并没有做好贸易战打成一个没有赢家的持久战,使美国经济,民众和投资者自身也要受损的思想准备,所以当毫无利益受损思想准备的民众和投资者发现特朗普的画饼无法兑现,自己的利益成为贸易战代价的时候,他的政治生命可能就危险了。

那么这种威胁特朗普政治前途的前景会否发生呢?答案是可能性很大。因为中国明显已经做好了贸易战长期化的准备,不会在美国升高的压力下屈服,只要美国不改变立场,贸易战就会一直打下去贸易战打下去可以肯定的结果是:首先双方的经济都会受损;其次是美国的物价可能上升;第三双方的股市都会受压,但基于美股的估值较高,所以美股下跌的风险更大;第四是双方都会动用政策工具协助维护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相比之下,中国的工具稍多,而美国可能只有美联储减息一条路。

如果美国民众面对一个经济下滑,个人财富缩水,物价大涨的局面,这可能是想要连任的特朗普总统最不愿意见到的,而要避免这样的局面发生或者尽快扭转这种局面,特朗普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与中国达成贸易协定,用中国商品平抑物价,用中国采购拉动经济,用前景好转来提振投资者信心,刺激股市上涨。由于目前离开选举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所以特朗普还有时间可以先让贸易战打一阵子,但我们估计这个时间也不会太长,贸易谈判的转机如果不在今年发生,考虑到协议的复杂性,很可能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令经济好转制造良好气氛,协助特朗普的连任选举。

所以,目前的股市虽然承受重大压力,而美股潜在的大调整更可能加剧这种压力,但我们仍然倾向于认为,特朗普大概率会选择在年底前改弦易辙,被迫放弃其不平等要求,回到谈判桌前,最终与中方达成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协议。基于这个判断,我们认为二季度可能是港股今年最困难的一个季度,之后股市和经济前景都将转趋明朗,港股走势也有望逐步好转。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