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5
三月
新冠疫情全球擴散對股市的影響

截至3月1日11點半,全國新增新冠病例確診數為579例,不過病例主要集中在武漢,僅武漢一市就新增565例,湖北省除武漢外其他地方,僅新增5例;全國湖北以外,如果不計臺灣新增的5例,僅新增4例,其中北京的2例還是境外輸入,全國湖北以外實際新增僅有遼寧的1例和香港的1例。由於武漢處於封城之中,傳染源已無法擴散,所以,未來只要把武漢的感染病例基本收治,全國的疫情基本就過去了,所以,鐘南山院士認為4月底基本可以控制疫情。

同時在境外,韓國新增376例,意大利新增133例,法國新增27例,德國新增33例,美國新增6例,西班牙新增17例等等,全球各大洲都有病例出現,新冠疫情在全球擴散的趨勢看來已經基本確定。

根據目前的情況,全球的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具備中國政府抗擊疫情的決心和動員資源的能力,也基本不具備對社會的細緻網格化管理的手段,醫療資源普遍不足,因此,大部分的國家可能只能採取介於主要靠個人加強衛生管理、自主隔離,以及有限度封閉主要疫區和取消一些大型活動之類的措施。不過考慮到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僅靠這類不嚴格的抗疫手段,疫情基本不可能很快受控,因此,新冠疫情有很大的可能將在全球很多國家陸續爆發。

疫情將在中國逐步受控,和在全球逐步爆發,很可能就是下一階段疫情的主要模式。與前兩個月的中國爆發,世界旁觀的模式差不多反轉了180度,新的模式必然帶來新的特點,這些新特點將會如何影響中國經濟和中港股市,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前段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月採購經理指數(PMI)已有明顯表現,2020年2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35.7%,比上月下降14.3個百分點。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36.3%、35.5%和34.1%,比上月下降14.1、14.6和14.5個百分點,大企業表現稍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29.6%,比上月下降24.5個百分點,表明受疫情衝擊,非製造業經濟總體回落明顯。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雙雙降至有記錄以來最低點。

總體來看,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需求的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等行業,提供衛生健康與醫療保障的醫藥製造業,表現均高於製造業總體水準,受影響相對較小。同時新訂單指數下降幅度小於生產指數,說明需求尚好。服務業中,金融業繼續保持在擴張區間,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電信、互聯網軟體行業商務活動指數雖有所回落,但在雲辦公、線上教育和遠端醫療等新業態新技術的支撐下,表現明顯好于服務業總體水準。

簡單總結就是,經濟整體滑落情況嚴重,但部分行業受影響較小。

 

從股市表現來看:

港股表現:

美股表現:

 

港股恒指1月下旬受內地疫情爆發影響而大跌,從最高點29174.92點跌至最低26145.49點,最大跌幅3029.43點(約10.4%);同期美股也受影響下跌,不過跌幅相當有限,美股道指從前期高點29373.62點跌至最低28169.53點,最大跌幅1204.09點(約4.1%)。

美股當時跌幅較小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因為當時的主流看法認為中國發生的疫情對美國經濟影響不大,美國經濟增長前景依然良好;其次是美國金融市場有一定避險作用,在中國經濟面臨風險時,部分資金選擇離開新興市場流入美國金融市場避險。

近期由於疫情在歐洲和美國都有擴散跡象,美股和歐洲股市都承受了較大壓力,美股從最高點29568.57,跌至最低24681.01點,最大跌幅4887.56點(約16.53%);同期港股最大跌幅僅2066.16點(約7.4%)。

從投資者關心的角度看,在疫情作用下,未來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將會有什麼變化?

中國經濟方面,相對比較確定的有下面幾點:
    中國經濟一季度的表現將受嚴重負面影響,增長速度將大幅低於預定目標;
    國家已經採取和將要採取的財政、金融等支持經濟措施,將支持經濟在二季度以後快速反彈,全年經濟增長資料受影響不會太大;
    經濟出現結構性分化,受疫情影響較小的行業,例如食品飲料、醫療物資、線上和雲端商務等表現較好。國家重點推動的方向,例如科技創新、5G資訊裝備等、基建、公共醫療設施等,將會在結構分化中受益;
    疫情在全球的擴散導致外需情況不明朗,有較大可能出口整體有一定下降。
全球經濟方面,下面幾點發生的可能性較大:
    全球其他國家基本無力採取中國的強力阻斷疫情措施,疫情擴散的機會很大;
    由於抗疫措施的力度有限,其對經濟的衝擊將不會類似中國的急劇衝擊而會相對溫和。但不嚴厲的措施很難快速控制疫情,因此疫情在國外前期將會表現為對經濟影響較小但時間較長的模式,除非疫情大規模爆發令情況失控;
    不嚴厲的措施對需求造成的衝擊相對會較小,對中國出口的負面影響也較小;
    疫情將增加對醫療物資、家庭生活用品、食品飲料等的需求,對部分中國企業有利,但對出口總體不利。
綜合起來就是:中國經濟的展望較為明朗,歐美經濟的展望則面臨較多不確定性;疫情對中國出口整體不利,但部分行業會受益;中國政府的推動對某些行業較為利好,股市應有結構性行情。

 

 

另一個投資者關心的問題是,美國經濟前景不明朗導致的美股大跌,對港股和A股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從近期美國大跌,港股和A股的表現來看,美股大跌對港股A股有負面影響,但由於中國經濟的未來展望較為明朗,這種負面影響又較以前下降。事實上如果純看走勢,目前港股A股已可以消化一部分美股大跌的負面影響,走出相對獨立的行情。

從美股的過往表現看,美股走強除了美國經濟相對較好的因素外,很多時候都受惠于金融市場動盪時的避險資金湧入。現在在美國自身也成為風險源頭、避險作用下降的情況下,A股和港股能否提供給避險資金一個新的選擇,吸引一部分避險資金的流入,值得關注。不過就目前的情況看,人民幣匯率大致穩定,說明資金既沒有離開中國也沒有大量湧入,A股和港股要想成為國際資金的另一個避險選擇,尚需努力。

總結起來就是,港股和A股已大致能走出半獨立於美股的行情,美股對A股和港股的牽引作用下降,無需過於擔心。

3
三月
屋漏偏逢連夜雨 樓市復蘇希望恐成空

我們在去年11月中的博文「香港經濟的首個階段性低點可能在明年春節後出現」裡,曾經預判:“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判斷,本港經濟的各種負面因素可能在明年春節後集中爆發,香港經濟的階段性低點有可能在明年中出現。”

 

現在來看,這個預判發生的可能性越來越高,香港經濟開始進入最艱難的時期。雖然香港經濟從去年下半年的‘反修例抗爭’開始後就一直表現疲軟,經濟陷入負增長,但香港畢竟是一個較為富裕的地方,社會積聚了大量財富,所以雖然經濟已經陷入了衰退,但在社會層面上的感受並不強烈,很多抗爭人士還不停把‘攬炒’掛在嘴邊,似乎並不在意經濟的困境,還有大把財富可以消耗。

 

不過,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到半年,經濟惡化對社會的衝擊可能將遠大於去年下半年,大量市民將會切身感受到經濟不景對生活帶來的衝擊。

 

據媒體報導,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2月22日出席電臺節目時形容,現時企業結業及裁員的情況與去年底的情況相比「差好多」。他預料本港的失業率會惡化得好快,雖然未必會去到2003年發生沙士時的水準,但短期內失業率很難避免會達到4%至5%。他還透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的300億元抗疫基金,主要用以支援企業,有助疫情後的經濟復蘇。本週三(26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會有更多支援措施。多個建制派政黨都指出,疫情已令飲食、旅遊、交通等行業受嚴重影響,希望政府審時度勢,不斷推出措施救港。

 

 

在我們看來,香港社會主流包括香港政府一直低估了這次經濟不景對香港社會的殺傷力,大部分人簡單地拿SARS發生時的香港經濟表現來和現在類比。他們簡單地認為,SARS發生後香港經濟很快出現V型反彈、快速恢復,因此這一次香港經濟同樣將在疫情後快速恢復。

 

對於這種主流看法,我們持懷疑態度,我們認為,這一次香港面臨的情況與當年SARS發生時相比較,有兩個根本的不同:首先是當年SARS發生時,香港社會十分團結,上下一心共同抗疫,支持政府推動經濟復蘇。但這次新冠疫情是在反修例動亂後發生的,社會嚴重分裂。對立程度之深,已經無法簡單彌合。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任何重大推動經濟復蘇的決策,都難免受到各種政治力量的掣肘,阻礙經濟快速復蘇;其次,SARS後香港經濟的快速恢復,一個重要原因是內地開放自由行,大量內地居民的湧入,刺激了旅遊、零售、餐飲、賓館酒店、房地產等行業發展,造成了經濟的快速反彈。但這次的反修例抗爭中含有很大程度抗拒大陸、與內地隔絕的思想,這種情緒和思想已經引發了大量內地民眾對香港的反感,這種反感必定對中央政府出臺支持香港的政策造成負面影響,限制內地支持香港經濟的力度,對香港經濟恢復不利。

 

未來香港經濟面臨的情況很可能是:香港內部,政府受制於社會政治上的分裂,無法推出任何支持經濟的重大政策,唯一能做的就是派糖,試圖減輕社會痛苦;香港外部,由於內地民情對出臺支持香港政策的普遍負面反應,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的力度有可能受限。如果香港經濟真的陷入這種內無動力、外乏支持的狀況,香港經濟憑什麼可以快速恢復呢?

 

所以,我們的看法是,這一次香港經濟可能將無法快速恢復,經濟不景氣將較社會主流的判斷長得多,抗爭人士追求的‘攬炒’可能就在眼前,香港市民要有過一段時間苦日子的思想準備。

 

政府雖然推出了300億抗疫基金試圖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不過這種做法對恢復經濟的幫助不大,對於陷入困境的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生意能回來,如果生意不能回來,給些資助或者減低些成本沒有多大的意義,最多不過苟延殘喘多幾個月而已。

 

 

我們去年判斷很多生意受衝擊較大的企業將在農曆新年的旺季後結業,當時判斷的主要依據是認為生意不會很快回來,所以困難企業在前途無望時會選擇賺完旺季的錢後關門,以減少損失。現在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不僅生意沒有好轉,而且在政府近乎封關3個月的政策影響下,旅遊客人幾乎絕跡,與遊客相關行業的生意一落千丈,雖然政府有些資助措施,很多地產業主也願意減免幾個月的租金,不過正如前面所說,如果生意不回來,減免又有多大作用?更大的問題是,政府能一直支持?地產業主能一直減免租金嗎?

 

答案顯然是不行,如果到年中,政府和地產業主的短期支持措施帶來的正面效應過去,而遊客又未如政府和社會預想般回來,香港經濟才會進入最困難的時期,社會才會承受最嚴重的衝擊。

 

基於‘反修例抗爭’對內地與香港關係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我們傾向於認為,疫情過後內地遊客的恢復將較為緩慢,也就是說,遊客相關行業的恢復同樣將十分漫長。

 

如果疫情過去經濟無法迅速恢復,更多的企業將在耗盡資源、又看不到前景的情況下選擇結業,也就是說,香港的失業率恐怕有機會進一步上升。

 

香港樓市過去能維持長期上漲主要依賴幾個重要支持因素:低息環境、大量剛需造成的供不應求,以及內地資金進入樓市。但未來其中部分因素可能有變。如果失業率持續上升,將對樓市帶來兩個結果:首先是剛需將減少,因為失業將導致無力供樓,有需求沒有錢等於沒有需求,所以失業上升將導致剛需減少;其次是樓市的投資者有可能在經濟前景暗淡、剛需下降、樓市前景不明的情況下,選擇沽出投資單位,退出樓市觀望,導致供應增加需求減少。這兩個結果都將一定程度改變香港樓市的供求關係,削弱樓市的支持力量。另外‘反修例抗爭’帶來的社會混亂,有可能打擊內地資金進入香港樓市的熱情,導致內地資金的減少,進一步減少香港樓市需求。

 

未來支持香港樓市的幾個重要因素,除了低息環境依然存在外,樓市供不應求的程度、以及進入樓市的內地資金都可能下降,加上經濟不景本身帶來的投資回報下降、資金緊張等負面因素,香港樓市有可能扭轉之前的長期上漲,進入一輪下跌週期。

20
二月
新增感染繼續好轉 市場展望漸漸明朗

截至2月15日,全國新增新冠感染人數繼續好轉,湖北以外每日新增病例數已連續下滑12天,新增確診人數已跌穿200為166人;湖北新增感染人數也連跌三天,為1843人。

在湖北採取應收盡收原則向疫情發起總攻後,疫情受控的跡象開始顯露,大量前期受醫療資源所限無法收治的被感染者集中入院隔離治療,減低了病毒繼續擴散的機會,如果未來湖北新增感染者不再出現大規模反彈,則說明感染源已基本暴露,只要繼續小心圍堵,疫情基本受控的可能性很大。

接下來需要小心的就是,隨著全國企業的逐步復工,大規模人員流動的恢復,病毒會否借機再度擴散,掀起新一輪疫情爆發高潮?

理論上看,只要這個企業復工引起的大規模人員流動期能夠平安度過,疫情不再發生大規模擴散,大致就可以說,本次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基本被控制住了,未來只要繼續小心圍堵,疫情大概率將逐步過去,社會恢復正常運行。

所以,政府下一步的防疫重點,就是防止病毒在人員返城復工的過程中再度大規模擴散,從常理推測,以中國政府在此次對抗疫情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強大管治能力而言,疫情再次大規模擴散的機會並不太高,因此,我們對全國疫情在2月基本受控仍然持謹慎樂觀態度。

 

 

基於疫情展望露出曙光,以及嚴厲封堵對經濟的損害較大。與我們上期博文「疫情好轉跡象出現 經濟是未來關注重點」裡的預判一致,從全國情況看,政府的態度已經很明顯從前一階段的防控疫情為主,轉移到現在的防控疫情與發展經濟並重的階段,國家領導人要求“積極推動企業復工複產。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援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複產,保持產業鏈總體穩定。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企業合理資金需求,防止出現資金鏈斷裂。特別是對重要物資生產企業、短期受疫情衝擊較大企業,要在貸款利率、期限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政策。要加大企業複產用工保障力度,組織重點行業農民工及時返崗復工,用好用足援企穩崗政策,解決好相關企業用工難、用工貴問題,最大限度穩定企業用工。”

2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通知,對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複產工作做出安排部署。發改委也公佈了“在繼續加強疫情科學防控的同時,及時協調解決企業的困難和問題,有序推動企業復工複產,儘早恢復正常生產。”的九大措施。

隨著政府推動復工政策實施,全國企業正在逐步復工,擔憂經濟將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心理將會慢慢轉弱,對經濟的展望也會擺脫悲觀,投資者避險情緒將會減退,有利於股市恢復穩定。

從近期港股走勢看,前期政府推出的刺激經濟和金融寬鬆等政策,有效地緩解了疫情對股市的負面衝擊,改善了市場的悲觀情緒,令股市在大幅下跌後出現了快速反彈,不過從低位算起,港股到上周高位已大約反彈了1800點,暫時受制於28000點左右的阻力,有一定調整壓力。

 

 

從經濟的基本面看,經濟展望最困難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疫情有受控跡象,企業正在陸續復工,扣除假期因素,經濟受衝擊的時間可能僅維持1個多月左右,配合政府推出的刺激經濟政策,中國經濟有望儘量限制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持全年經濟的大致平穩。

港股的短期走勢將受經濟基本面展望好轉和股市累計反彈幅度較大、有一定調整壓力兩個因素的影響,有較大的可能將震盪上行。不過,疫情的發展仍有不確定性,如果疫情出現較大的反復,或者週邊出現影響股市的重大負面因素,港股的走強未必可以持續。

17
二月
疫情好轉跡象出現 經濟是未來關注重點

根據國家衛健委資料,全國新增確診和疑似病例的趨勢圖有明顯見頂回落跡象:

 

 

重災區湖北以外資料,出現了五連降。資料顯示:2月8日0—24時,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509例,連續第5日下降。而過去5日這一資料分別為:890例(3日)、731例(4日)、707例(5日)、696例(6日)、558例(7日)。

從邏輯上看,未來全國疫情趨向好轉的可能性相當大,因為疫情已經在武漢和湖北部分地區爆發,國家也把抗疫的主力放在湖北,在採取集中收治和隔離措施後,湖北地區出現大規模二次感染的機會並不大,風險反而在其他省市,主要是據媒體報導春節前有約500萬人離開武漢,如果不防備,這些人中的帶病毒者有可能在其他省市引發大規模感染,造成疫情在全國的擴散和反復。

不過從最近的資料看,這個全國擴散的風險已經越來越小,因為從1月23日武漢封城算起,到現在已經超過了兩個星期,時間已經超過了病毒的潛伏期,之前感染病毒者理論上應該已全部發病,也就是說傳染源已經全部暴露,傳染源已全部暴露和近期感染人數持續下降兩個因素結合起來,大致可以得出疫情沒有發展到無序傳播、各地採取的阻斷傳染途徑措施大體有效、未來疫情有望好轉的結論。

如果疫情在湖北和湖北以外都開始受控,那麼可以說,疫情擴散最危險的階段就基本過去了。

 

 

如果疫情逐步受控,下一步全國的重點將從過去的防控疫情為主,轉移到防控疫情和恢復經濟並重階段,要想辦法盡力減少疫情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

由於此次疫情嚴重打擊了旅遊、交通、餐飲、住宿、娛樂等行業,對其他行業大多也有程度不同的負面影響,一季度經濟減速基本已成定局。政府為支持經濟,有可能將從財政和貨幣政策兩個方向發力,力爭全年經濟保持大致穩定。

從財政政策角度看,政府政策可能主要集中在:
1.    對受影響較大行業進行減稅降費,減輕其成本壓力;
2.    對受影響較大的地方政府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改善其財政狀況;
3.    擴大對公共醫療、衛生防疫,以及基建等的投資,補齊短板、拉動經濟。
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政策可能主要集中在:
1.  放鬆銀根,緩解企業資金緊張的狀況;
2.  引導利息下降,減輕企業運營成本;
3.  延長受影響企業的貸款期,提高銀行對小微企業壞賬的容忍度,支持經濟;
4.  直接調降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以及必要時由人民銀行收購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減低商業銀行面臨的壞賬風險。
政府採取支持經濟的措施後,疫情對經濟的負面衝擊將會減小,根據2003年SARS疫情的經驗,疫情對全年經濟的衝擊不大,當然由於目前中國經濟服務業占比較高、經濟受影響程度可能會較以前大,但預計此次疫情影響的時間較短,綜合考慮,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可控。在資本市場方面,基於資本市場總是在向前看的特點,由於未來疫情展望可能趨於好轉,股市的表現有望擺脫疫情的短暫衝擊,回到正常的軌道上。

 

 

不過,內地經濟雖然有望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出現較快的回穩,本港經濟的前景卻較為暗淡,除金融業外(因為本港股市大約有70%以上的公司業務來自於內地,與本地經濟關係不大,更多反映內地因素),本地的旅遊、零售、餐飲、住宿、商鋪、房地產等,預計都將受到較長期的負面影響,很難快速恢復。

參考SARS時期經驗,本港經濟從低迷中恢復的動力來源於內地開放自由行,自由行直接帶動了當時受打擊最嚴重的旅遊、零售、餐飲、住宿等行業,間接帶動了商鋪、房地產等,經濟活躍又帶來大量人流物流和資金流,造成了香港經濟的快速恢復。但以本港目前表現出的社會狀況,社會嚴重分裂,很多人政治立場先行、高度政治化、社會充斥反中與內地隔離的情緒,特區政府很難做出任何推動經濟的重大決策,中央政府也很難再像當年一樣推出類似自由行等支持香港的政策,所以本港經濟有較大可能將在社會分裂和內耗的情況下,主要依靠本地的經濟力量緩慢復蘇,由於香港是一個服務業為主的城市,必須依賴對外提供服務發展經濟,在現在這種廣泛試圖與內地隔離的情緒下,對外提供服務的空間將大為縮窄,香港經濟自然缺乏動力。

所以,香港經濟在有任何實質性好轉之前,恐怕將先進一步惡化,疫情導致的經濟放緩,和沒有方向、內耗不斷、缺乏決心的香港社會結合,大概率將導致經濟放緩加劇、企業破產和失業率快速上升,大量行業受到衝擊,不景氣逐步蔓延到全社會的狀況。

綜上所述,目前整體來看,疫情有望趨向好轉,股市有望擺脫疫情困擾,內地經濟將逐步恢復,但本港經濟卻可能加速下滑。

6
二月
恐慌止於智者

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內地疫情的頂點將於本周出現。
這個判斷可能和很多人的認知不同,在香港,很明顯社會恐慌的氣氛仍在擴散,不過,這種擴散更多來自輿論和心理層面,並沒有看到很強的理據支持。

如果從1月23日政府採取強力措施‘武漢封城’算起,至2月2日共歷時10天,根據專家意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一般大約1周內發病,最長不超過14天,也就是說,如果政府封城阻斷病毒傳染途徑措施有效的話,在‘封城’前被感染的病人,基本上在2月6日(本週四)前將全部表現症狀,之後再出現的被感染者,就是‘封城’措施後發生的,基於阻斷人流將極大地削弱病毒傳染,因此,沒有理由認為嚴控交通之後的被感染人數仍將大幅增加。

也有些人說,媒體報導在‘武漢封城’前已有500萬人離開武漢,他們可以在全國造成新一波廣泛傳染,但就目前全國防控疫情的力度看,武漢外流人員能夠大量感染新人群的時間窗口並不長,全國大部分地區嚴控傳染的措施最多較武漢晚2-3天,據此推斷,外地被感染人數的高峰最多比武漢晚2-3天出現。

綜合湖北和其他省區疫情蔓延情況,可以大緻得到一個粗略判斷,第一階段疫情的頂點很可能在本周出現,最近兩天疑似病例人數增加有所放慢可以作為一個判斷的參考。

最近兩天疑似病例人數增加有所放慢

有人擔心疫情第一階段的頂點過去後,還可能有第二或第三階段的反復?不過根據SARS的經驗,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在全面提高防疫意識,注重切斷傳染途徑後,病毒的傳染力應會大幅下降。

 

 

根據專家的總結,這個新型病毒引起的疫情,至今表現出兩個特點,其一是傳染性明顯強於SARS;其二是緻死率明顯低於SARS,也就是說,即使不幸被感染,受感染者能夠康復的概率也較SARS為高,無需過於恐慌。

從治療的角度看,據報導有幾種藥物對病情有一定作用,但尚未確定有針對性藥物。

目前一般認為,該病毒主要依賴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限制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減少人群之間的接觸,並注意勤洗手和佩戴口罩,理論上看,隻要人人都注意減少被傳染機會,疫情就有可能被早日控制。

以目前的數字,截至2020年2月2日18時,全國累計確診病人14483例,疑似19544例,總計34027例,死亡304例,死亡率占總確診人數的2.1%;如果假定到疫情受控時,最終的確診人數是目前確診人數的4倍,則本次新型病毒的感染人數將達到57932。

 

 

對比美國的流感情況,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報告估計,2019年10月1日到2020年1月25日,美國大約有1900-2600萬人感染流感,18-31萬人因流感住院,1-2.5萬人死於流感;如果僅用美國流感住院人數與我們假設的最後新冠狀病毒感染人數相比,美國的流感重症感染人數要遠高於我們的假定最終確診數據,如果計算重症死亡率,美國流感的住院死亡率約為5.56%,同樣遠高於目前中國新型病毒的感染死亡率。所以,從數據上看,新型冠狀病毒並不見得比流感病毒更危險。

中國大概率推出逆週期政策刺激經濟

武漢開始爆發的疫情無疑對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了一定衝擊,美國也帶頭禁止來自中國的訪客入境,進一步向中國施加壓力,為對沖內外壓力,維護經濟和金融穩定,中國政府大概率將推出一些逆週期政策刺激經濟。例如2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消息稱,為維護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和貨幣市場平穩運行,2020年2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將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確保流動性充足供應。

我們認為,類似的政策還將陸續有來,政府將努力維護經濟和金融的穩定,務求打勝這場對抗疫情的戰役。

如果疫情如我們預期在本周到達頂點,則未來的疫情展望將轉趨樂觀,配合政府放鬆銀根等逆週期支持經濟舉措,港股和內地股市有望很快找到底部並展開反彈。

31
一月
難得的好時光

從2018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就像個陰魂不散的幽靈,總是纏繞著中港股市,時好時壞的消息不斷地折磨投資者,市場稍有好轉,就可能有壞消息接踵而至,令股市不得安寧、很難形成持續向好的勢頭。

終於,本月13-15日,按中美雙方各自披露的消息,磨人的日子走到盡頭,中美在經貿領域經過長期博弈後,美國暫時放棄不切實際的要求,雙方同意在美國華盛頓簽署首階段貿易協定。

首階段貿易協定簽署後,由於特朗普將把精力集中轉向年內的美國總統選舉,因此我們預期特朗普將不會像前兩年那樣,再度挑起與中國的重大爭端,以免分散精力、增大選舉的不確定性。如果局勢向我們推斷的方向發展,估計2020年中美關係將較前兩年穩定,中美經濟上的衝突也會較少,對中國經濟穩定、內地和香港股市走好有利。

首階段貿易協定避開了中美之間的核心分歧:國企補貼、產業政策等涉及中國經濟主權的內容,只是將難題推後,並沒有解決問題。不過,按中美兩國目前的各自立場,我們認為即使雙方開始第二階段談判,這部分核心分歧能夠達成一致的可能性也並不大,換言之,中美第二階段協定並不容易達成,很可能會長期拖延、遙遙無期。不知道是否由於預見到第二階段協議的難度很大,特朗普已經於1月9日表示,美中貿易談判第二階段「馬上開始」,不過任何協議都要等到總統大選結束,也就是2020年11月以後才有可能簽署。從特朗普給出的時間來看,第二階段貿易談判在年內給中美關係製造新障礙的機會不大,特朗普並不想急於求成,已經做好了將這個燙手山芋拖到下任的準備。

 

 

經歷了半年多的社會動亂後,本港的社會終於有些平靜下來的跡象。反對派發動的元旦大遊行之後,最近的兩個週末社會都沒有像過去一樣,爆發較大規模的混亂,社會大致平靜,少數黑衣暴徒的破壞行為,波及的範圍和時間都很有限,沒有太大的反響;激進反對派聚集的網上論壇如連登等,又突然大量傳出勇武派(暴力型反對派)紛紛退出的貼文,看起來,不管是時間長了、累了;還是政府打擊力度加強、風險上升;還是經濟來源被警方掐斷;還是受反對派中的‘和理非’誤解、抵制等等原因,總之反對派抗爭的人心有些散了,願意出來鬧事的人少了,動亂對社會的衝擊力度明顯下降。

不過,雖然動亂對社會的直接衝擊可能隨著動亂步向衰落而即將過去,但動亂造成的負面影響卻不會立即消失。受動亂打擊最嚴重的旅遊、零售等行業,復蘇需時。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遊客可能也要在社會完全恢復平穩後的幾個月後才會重臨;轉口物流業,尚未見轉機。受動亂影響轉移到其他口岸的業務,有部分恐怕再難回流;專業服務業,和經濟活躍程度密切相關,經濟如果不能很快復蘇,提供服務的專業服務業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春節後很多業務復蘇無望的小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必定會影響商鋪、寫字樓、住宅市場和內部消費,香港經濟可能進一步惡化。

1月3日美國無人機襲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凱西姆·蘇萊曼尼將軍,相當突然。消息一出環球金融市場大震,投資者普遍擔心美伊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影響中東地區的穩定,進而影響全球石油供應。

不過就最近幾天美伊之間的互動來看,形勢並未向最壞的方向發展,雙方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大,雙方到目前為止的反應大致符合我們上篇博文「伊朗高官被殺引發市場大規模持續動盪的機會不大」裡的預判,美伊都無大打之心,都只想借這件事做個姿態給國內看,中東局面基本處在可控的範圍內。

 

 

近期中國公佈的經濟資料大體穩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12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50.2,與11月持平,優於外界預期的50.1,已是連續兩個月持續站在50榮枯線之上;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降至53.5,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遜於市場預期的54.2;通貨膨脹指數CPI為4.5%,與上月持平,通脹水準沒有進一步升高,豬肉價格上漲帶動通貨膨脹上升的壓力下降。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得到階段性緩解,香港社會大致恢復平靜,中東局勢有驚無險,中國經濟基本保持穩定,這些因素都對港股走強有利。雖然本港經濟仍處於困局之中,未來可能進一步轉差,但暫時其對股市的影響有限,大致而言,短期港股可能進入了一個沒有重大負面因素困擾的安穩時段,投資者入市漸趨積極,港股後市有望再創新高。

9
一月
伊朗高官被殺引發市場大規模持續動盪的機會不大

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月3日,伊拉克巴格達機場附近,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凱西姆·蘇萊曼尼將軍在一場空襲中身亡。蘇萊曼尼將軍當時正和來自得到德黑蘭支援的伊拉克民兵組織的幾名高級官員一起準備離開機場,一架美國MQ-9“收割者”(Reaper)無人機向他們的車隊發起了攻擊。美國五角大樓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殺死”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將軍,並形容這是“為保護美國駐外人員而採取的決定性防禦行動”。

美國的這個突然動作令全球市場震動。美股盤前期指大跌,開盤後三大股指集體下挫,市值蒸發接近6000億美元。與此同時,由於戰火在中東燃起,國際油價急速飆升,避險資產黃金則一度突破每盎司1550美元。

在經歷了漫長的中美貿易摩擦和市場動盪後,隨著中美貿易談判進展順利,中國近月經濟資料有所好轉,中國政府未來貨幣政策有望較為寬鬆等有利因素的刺激,內地A股和香港股市近期都開始有較為明顯的回暖,現在中東亂局又出現新的變數,會否對中港股市帶來持續壓力、構成長期負面影響?

 

 

我們認為,從目前情況判斷,美國和伊朗之間的鬥爭發展演變成大規模武裝衝突的機會仍然有限,雙方將鬥爭的層次局限在小規模的互相打擊上的機會較大,也就是說,對中港股市構成長期、嚴重負面壓力的機會不大,原因有下面一些:

首先,美國和伊朗看起來都沒有做好與對手大規模衝突的準備。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蘇萊曼尼喪生後說,美國此舉的目的是「遏止而不是發起戰爭」。他在海湖莊園舉行的記者會上說,美國軍隊執行了一次「沒有瑕疵的精凖打擊」,擊斃了全世界「頭號恐怖分子」。特朗普明顯是希望把事件定性在反恐層面,而不是將之升級為對伊朗的全面戰爭。從他的這個態度可以看出,特朗普並不希望擴大事態。

為了增加對伊朗的阻嚇力,美國方面還宣佈,將增派3000名士兵前往中東,目的是預防伊朗將反擊升級。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則誓言要進行「嚴厲報復」。「一場強有力的報復在等待著那些受傷沾有鮮血的罪犯。」,不過,哈梅內伊的誓言較為空泛,並不代表伊朗將迅速採取重大行動。

實際上,從伊朗一直以來的對美態度看,伊朗都是希望和美國談判的,近幾年伊朗和美國關係變差,主要是因為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對伊朗進行嚴厲制裁所導致,伊朗本身是被動應付的一方。很難預期伊朗會改變一直以來的做法,在美國不希望擴大事態的情況下,主動推動事態升級。

其次,美國今年將要舉行總統大選,作為爭取連任的現任總統,特朗普採取一些短期、容易見效、有助提升支持的行動可能性較大,但如果事件演變成長期、需要付出重大代價的狀態,則明顯不符合特朗普的利益,因此,美國將盡力避免中東局勢嚴重惡化。

 

 

第三,對蘇萊曼尼的突襲發生在伊拉克,雖然殺的是伊朗高官,但侵犯的卻是伊拉克的主權,從法律的角度看,恐怕不能算作是美國對伊朗的直接攻擊,所以伊朗的反擊也可以相對留有餘地,不至於令事態失控。

第四,美國採用了無人機暗殺的做法,屬於小規模攻擊,如果伊朗不選擇主動令事態升級,而選擇採取對等報復的方式,那麼伊朗對美國的反擊也大致會局限在小規模攻擊的層次,這個層次的行動可以包括,例如:

支持對美國的全球利益包括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
直接或通過民兵組織打擊美國在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地的利益;
對以色列發動火箭襲擊;
扣押或劫持部分在伊朗、伊拉克甚至中東地區的外國人;
打擊美國在阿富汗以及亞塞拜然的利益;
在霍爾木茲海峽、紅海等地加強對美國利益的威脅;
如果伊朗的反擊大致維持在這個水準,其對國際金融市場的衝擊將較為短暫,力度也將較為有限。

綜合以上的討論,我們認為暫時來看美伊衝突失控的機會不大,伊朗的反擊力度也不會太強,對內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的影響有限。

2
一月
2020年股市展望

我們在2019年1月中的博文「2019年影響港股的三層邏輯及走勢推演」中,曾經預測港股2019年的走勢“港股大體走勢有可能類似N形,先升後跌再升。”,到現在年尾回看,這個預測大致上與市場實際走勢接近,港股在2019年初的一輪升浪摸高到30280點後,就輾轉下跌,恒指8月15日最低見約24900點,之後震盪上行,至上週五(12月27日)收報約28225點,雖然最後上升的高度有限、不夠完美,但基本的格局還是大致遵循“先升後跌再升”的主線變動。

現在2020年要來了,在新的一年裡,港股又會有怎樣的走勢呢?

我們認為,新的一年裡,港股可能受下面一些因素影響,而港股的最終走勢,可能要隨這些重要因素的變化而變動。

首先,中美之間有可能較2019年平靜。這個平靜當然不代表中美之間的矛盾緩和,實事求是地看,中美之間的矛盾具有長期對抗性,很難迅速解決。美國是不會輕易接受中國的崛起、降低其全球影響力的。但是,中美之間重大戰略利益的長期對立,又不必然意味著中美隨時隨地都處於嚴重衝突之中,換言之,中美對抗的形式,除了長期的戰略利益衝突之外,還有許多即時的矛盾,這些矛盾同樣制約著中美關係,令這種關係有時表現得較為和緩。

2020年大約就是這樣的中美和緩期,在經歷了超過一年半的貿易摩擦後,中美都有些打累了,都付出了一定代價,希望可以簽署首階段協議、歇一口氣。特別是特朗普,2020年就要再次競選總統,面對民主黨人的進攻,他需要集中精力,繼續與中國的貿易戰,對他沒有什麼好處。雖然美國的鷹派不一定願意放棄在貿易上對中國施壓,但對特朗普而言,他需要為支援他的美國農民拿到一些切實的利益,而不是讓他們繼續成為經濟上的受害者,以鞏固其支持。反正貿易戰再打下去,他也不可能拿到鷹派想要的東西-限制中國的產業政策和國企補貼,倒不如見好就收,能拿到多少是多少,暫時了結與中國的貿易衝突,將精力轉向競選。

基於這樣的邏輯,我們推測特朗普不大會在2020年主動挑起與中國的貿易爭端,中國當然也沒有理由主動刺激美國,因此,中美關係有望在2020年較為平穩,對股市有利;

其次,2020年是美國大選年,特朗普政府和美聯儲都會致力於穩定經濟,力求以一個較為出色的美國經濟表現為現任總統特朗普爭取更多支持。因此,美國經濟、股市估計風險不大,美聯儲也會在經濟面臨風險時及時出手,美國股市可能受益於經濟的穩定和美聯儲的支持,出現較大風險的機會不大,也就是說,港股的重要週邊環境-美股表現,在2020年有較大機會對港股較為有利;

第三,中國經濟有望大致保持穩定。12月中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前景的判斷是:“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而社科院發佈的2020年《經濟藍皮書》指出,2019年全球經濟貿易增速顯著放緩,預計中國經濟增長6.1%左右。2020年全球經濟有望出現溫和回升,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6.0%左右。

對中國經濟的未來表現,相對而言,外資投行的預測普遍要較為悲觀一些,其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的範圍大致在5.7-6%之間,所以,中國經濟未來的實際表現是股市面臨的一個不確定性,如果經濟表現較好,對股市有利;如果經濟表現不如理想,則股市可能有一定壓力;不過,由於中國的經濟結構改善正在進行,部分受宏觀政策鼓勵的行業前景較為明朗,因此即使經濟增速未如理想,股市未能全面上漲,但出現結構性行情的機會仍然樂觀;

 

 

第四,2020年中國的資金環境可能相對寬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精准脫貧成效顯著,金融風險有效防控”,說明中央認為金融風險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化解,未來對降低金融杠杆的關注可能放鬆;“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根據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解釋,“靈活適度”也就是‘穩健的貨幣政策略偏寬鬆’。

所以,相對於2019年中央關注金融風險,因而有意控制金融杠杆,令企業融資環境較為困難來說,2020年中央在金融上的關注點則是偏向寬鬆,希望利用金融適度支援經濟發展,對企業融資環境的改善有利,也對股市有利;

第五,香港經濟可能在春節後進一步惡化。遲遲無法完全平息的社會動亂,以及嚴重分裂和對立的社會形勢,對香港恢復經濟非常不利。以目前的情況看,聖誕、元旦這些傳統的銷售旺季,遊客大幅下降,生意慘澹基本已成定局,農曆新年也看不到有改善的跡象,很多辛苦支撐的小企業新年後將有較大可能出現倒閉,一旦倒閉潮出現,失業、內部消費下降、經濟展望負面、樓市下跌等,各種負面因素交織可能令經濟進入入下跌螺旋,影響投資者信心。

綜合以上因素,中美1月簽署首階段協議確定性較高,可能進一步推動股市上行,但春節後如果香港出現倒閉潮可能對投資者信心有負面影響,令股市出現借勢調整;2020年中美關係有望較為平穩,中國的金融環境將較為寬鬆,這些因素對港股有長期正面作用;中國經濟對股市的影響仍有一些不確定,但即使在較為悲觀的預測下,港股也會有結構性行情,總體並不悲觀。

31
十二月
病舟側畔千帆過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20周年,國家領導人親蒞澳門祝賀,並高度肯定了回歸以來澳門的發展成績。

 

國家領導人說:“回歸祖國以來的20年,是澳門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時期,也是澳門同胞共用偉大祖國尊嚴和榮耀感最強的時期。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化,得益於“一國兩制”方針的全面貫徹,得益於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得益於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積極作為和澳門社會各界的團結奮鬥。”

 

確實,回歸以來,澳門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高速增長、前景穩定,社會欣欣向榮,一派政通人和景象。

 

從經濟數據看,澳門2018年GDP達到4403億澳門元,和回歸之初的519億澳門元相比,增長了近8倍,年均實際增速高達7.6%;年人均GDP也從1999年的12萬澳門元增長到2018年的67萬澳門元,位列世界前茅。從財政實力看,2018年底,澳門累計財政盈餘達到5056億澳門元,較1999年增長193倍。

 

與香港相比,香港的發展明顯較為遜色。香港1999年GDP為1657.68億美元,2018年GDP為3629.93億美元,規模增長為當初的2.2倍,年均增長率約3.76%;1999年人均GDP為2.51萬美元,2018年為4.87萬美元,從高於澳門變為顯著低於澳門。

 

 

香港未來的前景展望也同樣無法與澳門相比,經歷了超過半年的社會動亂後,香港社會已被嚴重撕裂,親建制的‘藍絲’與支持反對派的‘黃絲’嚴重對立,本地經濟陷入衰退,社會已經難以凝聚有效共識,動亂至今無法完全平息,發展經濟更是無從談起。

 

客觀來看,即使沒有這次動亂,香港經濟老化、缺乏增長動力的問題已十分明顯,傳統的四大支柱產業,除了金融業還有一定競爭力外,其他的如旅遊零售、轉口物流、專業服務等都不同程度地面臨優勢下降、外部競爭環境惡化的問題,經濟增長的前景本就不大明朗。動亂後,舊有的發展動力不足問題越發嚴重,旅遊零售、轉口物流都受到較大打擊,恢復無期;新的問題如社會分裂、內耗嚴重,香港與內地民眾之間的信任程度下降,合作障礙上升等又出現了,令香港經濟面臨內憂外患,前景暗淡。

 

反觀澳門,除了傳統的娛樂業蒸蒸日上外,經濟的適度多元化已初見成效,會展業、金融業、中醫藥產業及文創產業等新興產業的增加值總額比2015年增加23.6%,占所有行業增加值總額的8.1%。

 

澳門本身土地面積狹小,發展空間有限,但加上面積是澳門3倍的橫琴島後,澳門發展空間不足的隱憂得到了極大緩解。中央政府積極支持將橫琴島變為澳門經濟發展的腹地,推動澳門與珠海加強合作,為澳門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繼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撥歸澳門特區管轄後,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即將啟用的橫琴邊境口岸澳方口岸和他的延伸區,由啟用日開始,亦歸澳門司法管轄,直至2049年12月19日,即澳門回歸50年同期,期滿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可以續期。

 

主要經濟支柱產業表現良好,新產業發展按計畫推進,經濟發展的長期潛力有所增強,澳門的經濟展望十分正面。

 

 

香港和澳門回歸的時間接近,香港1997年回歸,澳門1999年回歸;又都實行“一國兩制”。可是在經歷22和20年的回歸後,卻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狀態,香港從社會和經濟層面的表現都不如澳門。尋根究底,香港落後的原因可能有相當部分要歸於香港回歸後的泛政治化和抗拒與內地經濟的融合。

 

香港事無巨細經常泛政治化的直接後果,是反對派經常對政府的重大政策極力抵制,使得政府難以推動任何涉及重大利益的政策。舉例而言,香港社會最大的問題當屬房屋問題,房屋供應不足、價格高昂,嚴重影響民生。社會上的廣泛不滿,很多都與住房缺乏有關,但每當政府提出開發土地的設想,如填海、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等時,社會上總是有很多的反對聲音,反對派也想盡辦法極力阻撓,務求令到設想難以推進。久而久之,香港的問題就越拖越嚴重;

 

香港本身的產業結構老化,傳統產業已經成熟缺乏增長空間,要想重拾動力,就需要加強與內地經濟的合作,讓全球大型經濟體中增長速度最高的中國經濟帶動香港經濟的發展。國家也推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畫,給香港經濟預留了發展空間,但是,嚴重的社會內耗、反對派所鼓吹的抗拒與內地經濟合作的思想,嚴重阻礙了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的融合,也令香港經濟失去了發展動力和方向。

 

 

國家領導人總結了澳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四點重要經驗:

 

始終堅定“一國兩制”制度自信。廣大澳門同胞發自內心擁護“一國兩制”,認同“一國兩制”是澳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
 

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兩制”正確方向。廣大澳門同胞深刻認同“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旗幟鮮明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憲制秩序,尊重國家主體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正確處理涉及中央和特別行政區關係的有關問題。
 

始終強化“一國兩制”使命擔當。廣大澳門同胞以主人翁意識,自覺站在國家整體利益和澳門根本利益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把成功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作為共同使命,並把這一擔當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聯繫在一起。
 

始終築牢“一國兩制”社會政治基礎。廣大澳門同胞素有愛國傳統,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這是“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的最重要原因。
 

對照這四點經驗看香港,香港泛政治化和抗拒與內地經濟融合的思想根源,恐怕恰恰就是來自對“一國兩制”的認識有了偏差,走上了畫地為牢、片面強調‘兩制’,或者試圖用‘兩制’對抗‘一國’的邪路。

 

在目前全球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各經濟體的發展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病了、陷入內耗和分裂之中,但別的經濟體卻不會坐等香港恢復,如果香港不能迅速克服自身的問題、奮起直追,只會在這場發展競賽中被越拉越遠。

20
十二月
市場有望突破橫行進入上行軌道

事件一是歷經了超過一年半的中美貿易摩擦後,中美終於就貿易協議文本達成了一致。

根據新華社報導:“中方關於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聲明13日晚對外發佈。聲明說,經過中美兩國經貿團隊的共同努力,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則的基礎上,已就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

美國總統特朗普則發推文說,“我們已經與中國達成一項非常大的第一階段協議。”他並在推文中具體寫道,“他們(中方)同意進行許多結構性改革,大量購買農產品、能源和製造業產品,以及更多。25%的關稅將保持不變,其餘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將維持在7.5%。”特朗普在緊跟的第二條推文中說,由於雙方已經達成協議,因此原定於12月15日開徵的懲罰性關稅不再加征,而且雙方第二階段的談判將立即開始,而不是等到2020年美國大選之後。

 

 

 

看起來,經過超過一年半的反復折騰後,特朗普終於有些黔驢技窮、被迫接受現實了,中美能夠趕在美國大選前達成首階段協議,符合我們一直以來的預期,畢竟,競選連任才是特朗普眼下的最重要任務,如果貿易摩擦久拖不決,影響到美國農民和利益受損人士對特朗普的支持,對特朗普而言,就難免太不合算了。

但是,貿易協議勉強達成,並不代表中美關係雨過天晴了,總體來講,中美之間的全面博弈仍在激烈進行之中,首階段貿易協議的達成,不過是因為雙方都不願繼續承受貿易戰的代價、有達成協議的需要而已。

有人擔心以特朗普拿協議當抹布的勁頭,就是達成協議也沒多大意思,因為特朗普隨時都可以翻臉將協議拋棄。不過在我們看來,這種擔心可能有些過頭了,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順利履行的機會還是不小的。我們這麼判斷當然不是因為對特朗普有信心,坦白講,特朗普的往跡只能讓人對他不敢有絲毫信心,純粹只是因為履行協議避免在大選期間爆發影響特朗普選情的事件,比較符合特朗普的利益;而對中國來說,仍在面對‘三期疊加’所帶來的巨大經濟下行壓力,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主動挑起與美國的貿易爭端,因此,從雙方的利益出發,履行首階段協議對雙方都較為有利。

從中美對首階段協議發表的不同聲明措辭來看,美國明顯仍然希望儘快與中國就所謂的‘結構性改革’達成協議,不過我們之前多次說過,所謂的‘結構性改革’涉及中國的經濟主權,中國基本沒有讓步的空間,美國的要求註定不會有結果。

基於雙方對待所謂的‘結構性改革’互相對立的立場,我們認為第二階段談判有結果的機會不大,更大的可能是會久拖不決,大家慢慢消耗時間。

不過第二階段協議難以達成,又未必會影響首階段協議的履行,從近期中美的互動來看,中美都有把各種問題分開處理的意圖,例如美國通過了‘香港人權法案’和‘維吾爾人權法案’,這是公然干涉中國內政,但這種行為並沒有影響到貿易談判,中方僅僅是暫停審批美國軍艦赴香港和制裁美國幾個NGO組織,所以,雖然我們估計第二階段協議拖而不決的機會較高,但特朗普出於選舉利益的考慮,較大可能會採取容忍而非翻臉的態度

總結起來就是,首階段協議以後的談判難有成果,中美關係也難以好轉,由於明年特朗普主要關注選舉,所以中美關係較今年平穩的機會略高。預計首階段協議順利履行的機會較大,但其他方面矛盾照舊,中美大概率將採用分開處理問題方式以避免全面衝突。

 

事件二是12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由於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因此,本次會議格外引人關注。

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與此同時,會議對明年工作進行全方位部署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提法和變化,如提及三大攻堅戰時順序有調整,脫貧攻堅位列首位,說明化解金融風險工作取得相當進展,金融風險不再是經濟工作的首要關注;寬財政、穩貨幣的整體基調不變,但貨幣較前更加寬鬆的信號明顯;針對備受關注的房地產,此次會議也更強調“穩”。

 

 

今年以來,中國的經濟數據總體仍處於逐漸回落之中,中國經濟的‘三期疊加’加上中美貿易摩擦都加大了經濟的下行壓力。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可以看出:

首先,中央對中國經濟的穩定向好深具信心;
其次,金融風險化解取得一定成績。由於金融風險主要來自於高杠杆,化解金融風險常常意味著降低杠杆,對企業的金融環境構成一定壓力,因此不強調金融風險對經濟的含義就是不再要求降低資金杠杆,對企業融資環境的穩定有利;
第三,財政政策積極和貨幣政策偏向寬鬆都對經濟企穩有利;
第四,會議更強調‘穩’字,說明中央決心採取各種必要手段維持經濟、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穩定,對經濟穩定向好有利。
中美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為香港股市去掉了一個長期重大壓制因素;未來一年特朗普有可能將注意力轉移到競選連任上,相對減少中美衝突的機會,令市場前景有所改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0年中國經濟有望保持大致穩定,這些因素基本都對港股有利,港股有望在有利因素的支持下,進入上升軌道。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