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0
四月
中美貿易戰的兩種前景

近期中美貿易戰的火頭越燒越旺,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中美之間會爆發貿易戰嗎?貿易戰的前景如何?

我們一直認為,中美貿易戰的實質是中美經貿博弈,美國試圖通過博弈爭取優勢地位。貿易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目的所採取的手段。由於中國追求穩定的國際環境,沒有主動挑起與美國的爭端意圖;而據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表示,美國也沒有開戰的意圖,他說:“可能會有你來我往的相互攻擊,但我相信最終將會以談判和解收場。”

既然中美雙方都沒有進行貿易戰的意願,或者說貿易戰只是其追求其他目的的手段,因此,所謂的中美貿易戰可能主要是談判的輔助手段,真正大規模開打的機會不大。

然而,雖然當事雙方都不想真打、大打貿易戰,但弄假成真、假打變成真打的可能性仍然隨時存在,現將貿易戰前景簡單分析如下:

第一種情況,由於自特朗普簽署加稅備忘錄到加徵關稅正式實施前,中間有大約1個半月的時間,可以給各相關利益方表達意見,因此樂觀情況下,中美可能在大規模貿易戰開打前達成協議,貿易戰偃旗息鼓,雙方度過危機。

第二種情況,雖然雙方都不想打貿易戰,但美國的要價太高,中國無法接受,或者由於某些其他的原因,雙方一時無法達成協議,這種情況下,雙方雖不情願,貿易戰卻又不得不打。

中美都是大國、都有廣大的內部市場,都可以承受貿易戰帶來的經濟壓力,其分別主要在於人民承受痛苦的意願,由於美國單方面發動貿易戰的霸道之舉缺乏道德基礎,美國人民承受痛苦的意願將明顯處於劣勢,而這個劣勢,將逼迫美國選擇盡快結束貿易戰與中國達成協議。所以,我們對中美貿易戰的前景審慎樂觀。

10
四月
科技股前景有變?

中美貿易戰暫時如同我們預期,進入引導輿論、討價還價的嘴炮階段,可能是怕時間太緊、萬一沒把握好,假打弄成真打,有違初衷。美國又主動延長嘴炮時間,美國貿易代表日前表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加稅的實際動作在6月前都不會發生。期待在這段時間內,雙方可以進行有效的談判。
至此,市場對中美貿易戰開始有些迷失方向,陷入了既不敢信其打也不敢信其不打的兩難狀態,反映著股市走勢上,就是大吹無定向風,像個無頭蒼蠅一樣的上躥下跳,譬如上周,香港恒生指數一會撞向30000點,一會兒跳上31000,搞得短線投資者兩頭挨打、好淡通殺。而美國道鐘斯指數的情況也差不多,忽上忽下,難以預測。
經過一通沒有方向的胡沖亂殺,不論好友還是淡友都難免有不少人損手爛腳,在這種投資者心有餘悸、生怕跟錯方向再挨一巴掌,而市場又受制于中美貿易戰前景不明,無法突破、走出明確方向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市場的波幅可能會較前一段時間的大幅波動有所收窄,也就是說,大型股票、指數成分股有機會波幅下降,指數表現相對穩定,但部分市場資金可能轉投中小股,部分個股有可能出現炒作行情。
最近市場另一件不尋常的事,是美國有幾家著名的科技公司出現了一些負面消息:
臉書(FACEBOOK)洩密事件。據媒體報導,共有5000萬臉書使用者的個人資訊遭到洩露。事件的起因是英國一間名叫“劍橋分析”的資料分析公司的前資料分析負責人威利揭露說,該公司通過劍橋大學的一名研究學者科更得到了5000萬臉書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包括他們平時在臉書上的發帖等等活動,借此分析掌握了5000萬用戶的年齡,性別,種族,住址,電話號碼,電郵信箱,個人喜好,家庭狀況,習慣,活動範圍,傾向,朋友圈等等無數個人隱私。這些資料可以被用來操縱民主選舉,比如美國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大選。

 

 

據《紐約時報》透露,在2016年的大選中,劍橋分析公司為特朗普競選團隊提供了各種服務,其中包括:針對目標受眾設計數位廣告、籌措競選資金、建模選民投票率、購買500萬美元的電視廣告及決定特朗普應去哪裡獲取支持等。
事件曝光後,投資者普遍擔心互聯網公司的資料安全,臉書公司的股票出現持續大跌,從3月18日收市185.03美元,最低跌至3月26日的149.02,最大跌幅約24%。
臉書事件的爆發,為互聯網的資料安全敲響了警鐘,未來會否影響資料的挖掘、分析和應用,甚至大資料行業的發展,值得觀察。
特斯拉(TESLA)事件。根據「信使新聞」(The Mercury News)報導,加州公路員警表示,23日一輛特斯拉2017 Model X撞上加州山景市(Mountain View)附近高速公路的護欄,一名38歲男性喪命。特斯拉撞上護欄後著火,接著被後方兩輛來車撞上。美國聯邦調查人員3月27日表示,他們正調查特斯拉該款電動車在加州發生的死亡車禍。

 

 

禍不單行的是,由於動力轉向零部件問題,特斯拉主動召回2016年4月前出廠的123000輛MODEL S車輛,評級機構穆迪也調降了特斯拉的債務評級,將其前景由「穩定」調降為「負面」,理由是特斯拉MODEL 3生產率嚴重不足。
在負面消息衝擊下,特斯拉的股價從3月13日最高的345.17美元下跌到3月29日最低的248.21美元,最大跌幅約39%。
特斯拉的負面消息,有可能打擊投資者對高科技公司高增長的憧憬,影響投資者信心。
亞馬遜(AMAZON)事件。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9日在推特上發文表示,早在2016年總統大選前,已多次表明關注亞馬遜。他狠批亞馬遜向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交稅太少,甚至完全不交稅,而且將美國的郵政系統當作公司的速遞員,為美國帶來龐大損失,更令數以千計的零售商結業倒閉。

 

 

據媒體報導,特朗普有意透過法律和稅務針對亞馬遜,甚至考慮通過反壟斷或競爭法例整治亞馬遜。
消息傳出後,亞馬遜股票隨即大跌,由3月27日最高1575.97美元,跌至3月29日最低1365.2美元,最大跌幅約15%。
亞馬遜事件明顯表露出了特朗普政府對待部分高新科技和新經濟的負面態度,如果這個態度持續下去並廣泛擴散的話,可能對未來美國的高新科技發展不利。
這些事件的發生,從不同側面對高新科技和新經濟在美國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這種影響會否長期持續,甚至影響到美國科技股的前景,值得注意。

10
四月
中美經貿博弈分析

上周以來,中美貿易戰成為全球焦點,上周四、五,在貿易戰的陰影下,美股、港股和大陸A股都出現大跌,頗有山雨欲來之勢。
我們一直認為,特朗普挑起的貿易戰的實質是中美經貿博弈,美國試圖通過博弈爭取優勢地位。貿易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目的所採取的手段。在中美兩國之間,中國追求穩定的國際環境,不會主動挑起與美國的爭端;而在美國這方面,情況卻有些不同,隨著近年中國和美國國力的接近,美國上下都普遍存在焦慮心態。而美國的另類總統特朗普,從他數次破產的經歷就可以看出,又是一個喜歡遊走在危險邊緣、擅長以邊緣政策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因此,挑起貿易戰,使用戰爭邊緣策略壓迫中國出讓較大的利益,就成為了特朗普的重要策略選擇。但由於在這個博弈中,中美兩國都明白貿易戰是一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雙輸遊戲,都不想真打,因此我們長期傾向認為,貿易戰的小摩擦難免,但真打、大打的機會不大。

 

 

然而,雖然當事雙方都不想真打、大打,但既然貿易戰的架勢已經拉開,武器也箭在弦上,弄假成真、假打變成真打的可能性就隨時存在,為了弄清利弊,有必要對博弈前景做些分析。
按照目前的事態發展,特朗普已於3月22日簽署了行政備忘錄,將對進口自中國的最高達600億美元的物品徵收報復性關稅,以反對中國“強迫性轉移知識產權”。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美國徵稅的目的並非減少赤字或者說赤字並非主要和唯一目的,而是為了限制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根據這個備忘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將在15日內提交徵稅細則,之後一個月為公開諮詢期,然後進入實施。也就是說,未來一個半月,雙方將進入口水戰階段,牽涉到的利益相關各方都會力圖使局面向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而努力,大規模貿易戰暫時沒有即時開打威脅。在中國方面,一反之前盡力溝通、希望能夠避免貿易戰的低調態度,在特朗普簽署徵收關稅備忘錄後不久,3月23日中國商務部也公佈了首批針對美國加征鋼鋁關稅的反擊清單,計畫對7類、128個稅項產品,涉及美國對華約30億美元出口物品加征15%-25%關稅。與此同時,外交都和中國駐美大使紛紛發言,表達了如果美國一意孤行施加貿易制裁中國將堅決反擊的態度,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國不想跟任何人打貿易戰,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們打,我們一不會怕,二不會躲。她還警告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們會奉陪到底,不要撿了芝麻丟西瓜 ,既害人,更害己。

 

 

如果用戰爭來形容此次中美貿易衝突,到目前為止,雙方先頭部隊已經開始小規模接觸,後續主力部隊即將投入戰場,大規模貿易戰看似將很快開打。根據雙方的時間表,我們認為,目前的緊張局勢有向兩個方向發展的可能。
第一種情況,中美在大規模貿易戰開打前達成協議,貿易戰偃旗息鼓,雙方度過危機。這種較為樂觀的可能性在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接受CNBC採訪時有所流露,羅斯表示,對媒體熱議的中、美貿易戰,美國沒有開戰的意圖,這些懲罰性關稅既不會讓中國,也不會讓美國進入經濟蕭條,中國採取的報復措施不會是全球貿易的終結,而是將各方重新帶回談判桌。他說:“可能會有你來我往的相互攻擊,但我相信最終將會以談判和解收場。”
中國已一再表示自己無意於和美國打貿易戰,從羅斯的訪談中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美國也沒有打貿易戰的意圖,既然雙方的追求都不是打貿易戰,那麼在大規模貿易戰開打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就不能低估。

 

 

第二種情況,雖然雙方都不想打貿易戰,但美國的要價太高,中國無法接受,或者由於某些其他的原因,雙方一時無法達成協議,這種情況下,雙方雖不情願,貿易戰卻又不得不打,中美雙方可能各自採取的對策和優劣如下:
美國的優勢:1)是中美貿易的逆差方,理論上互相加征關稅受到的傷害會較小;2)美國有較豐富的貿易戰經驗;3)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具備較大的全球影響力;
美國的劣勢:1)特朗普政府的領導力不強,內部有較多的反對力量;2)用國內法單邊向其他國家施加出口限制,不顧及WTO的多邊協議,不講道理,道德形象不佳;3)美國人民難以長期忍受貿易戰帶來的痛苦;
美國的可能策略:利用自身的優勢,儘快取得貿易戰的勝利,以保護和發展美國的實體產業,回饋支持特朗普的選民,樹立各方面對特朗普的信心。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優勢:1)有一個堅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高效的管理體系、吃苦耐勞的人民;2)自身有廣大的市場;3)是美國大豆、飛機的最重要市場;4)被迫應戰,有民意的廣泛支持;
中國的劣勢:1)是中美貿易的最大順差國,受加征關稅的傷害較大;2)美國的實力和全球影響力仍在中國之上;
中國的可能策略:儘量令美國人民感受到貿易戰帶來的痛苦,不主動升級事態,保持受害者被迫自衛的形象,以爭取各方支持。在美國制裁中國時,對美國產生適度、對等傷害,在美國升級對中國的傷害時,令美國承受的傷害也增加,不讓美國快速得利,通過令美國承受的傷害激發美國內部的反對力量,迫使特朗普政府改變現行政策,降低訴求,與中國達成協議。
根據雙方的特點,如果不幸爆發大規模貿易戰,美方的最佳策略是速戰速決,迅速取得勝利,一旦變成長期的持久戰,就很容易激發內部反對力量、消耗特朗普政府有限的政治資源,甚至得不償失;而中方的最佳策略則是不讓美國快速取得勝利,拖長貿易戰,利用民意的支持,和美國比承受長期傷害的能力,如果貿易戰向這個方向發展的話,美國失敗的概率就大增。
中美都是大國、都有廣大的內部市場,都可以承受貿易戰帶來的經濟壓力,其分別主要在於人民承受痛苦的意願,由於美國單方面發動貿易戰的霸道之舉,美國人民承受痛苦的意願將明顯處於劣勢,而這個劣勢,將令美國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將很難成功。
如果中國的反制裁只能對美國造成微小傷害,美國人民感覺不到多大痛苦,貿易戰打多久美國自然都無所謂;但現在中國已經有能力在貿易戰中給美國造成了較大傷害(譬如停止進口美國大豆,將令美國大豆失去市場),因此大規模貿易戰即使能夠開打,預計也將很快平息(因為美國人民的承受長期痛苦能力相對有限)。所以,不論大規模貿易戰是否打得起來,我們都不認為貿易戰有機會演變成一只嚴重衝擊全球經濟的黑天鵝。

 

 

在中港股市方面,上周的大跌已基本反應了對可能有大規模貿易戰的預期,而在未來一個半月貿易戰尚未正式開打的期間裏,未見有其他大的壞消息醞釀,所以,在貿易戰是否開打明朗之前,估計大市可能震盪尋底。短期受制於貿易戰陰影,上漲機會不大;但考慮到貿易戰已被廣泛預期,市場再度大跌的機會也下降。
如果貿易戰打不成,未來市場可能向上突破;如果貿易戰正式開打,預計市場可能短期向下突破,但基於我們對貿易戰難以持久的判斷,大市後市展望仍然樂觀。

22
三月
全球經濟曙光初現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16日正式簽署«台灣旅行法»,這個行動基本符合我們的預期,因為按照美國的立法程序,即使特朗普予以否決,也難以阻擋這個法案的實施,所以,特朗普順水推舟地簽字也就不難理解了。

   «台灣旅行法»的通過在政治上的嚴重意義是:實際上挑戰了一個中國的底線,開了美台官方交往的口子。雖然曾於2002年至2006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的包道格表示,法案並無法律約束力,在實際上並沒有帶來改變,美國政府早有允許台美官員互訪的自主權。但不管如何辯解,通過這個法案對中國的挑釁意味非常濃厚,逼迫中國政府要做出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3月17日對此事作出了書面回應,下面是回應要點以及我們的解讀:美國政府的這個舉動嚴重違背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了嚴重錯誤信號。我們對此堅決反對(這段話是例行立場宣示,沒有什麼特別含義)。中方敦促美方糾正錯誤,停止美台官方往來和提昇實質關係,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這幾句話含勸誡之意,希望美方不要越走越遠,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中方對此事的態度仍有一些觀望,還要看看美國是否敢於邁出實質性步伐),以免對中美關係和台海地區和平穩定造成嚴重損害(這句話是重點,就是威脅如果美國實質上而非現在僅僅形式上提升美台官方關係的話,可能引發中美關係大倒退和台海地區的軍事不穩定)。

  根據陸慷的響應,我們有以下的大致推斷:

  首先,在美國方面沒有提升美台官方關係的實質性舉動之前,暫時中美關係和台海局面將可望保持穩定,中國政府目前似沒有主動激化局勢的打算,台海局面演變到對股市造成較大衝擊的機會不大;

  其次,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挑釁性在加強,中美關係有可能從過去以合作為主、鬥爭為輔向合作與鬥爭並重的方向轉變;

  第三,這個法案長遠來講對台海和平不利,很可能提升中國政府對統一台灣的急迫感,並加強武裝統一台灣的決心。

  從中港股市的角度出發,如果美國近期沒有進一步的實質行動,看起來因«台灣旅行法»引起的擔憂可以有所舒緩,其對市場的潛在衝擊也基本過去,雖然不排除特朗普政府再次做出新挑釁的可能,但從特朗普拖至最後一日才低調簽署法案的情況看,這個可能性並不顯著。

 


  應該說,本輪由美國國債息率上升引發繼而受貿易戰和各種不明朗因素影響的全球股市大調整,大致在我們預期之內。我們在1月25日發布的博文「恆指創出新高,市場略顯瘋狂」裡明確提出:雖然市場突破新高並穩定向上,但市場的潛在風險也較前有所加大。並指出後市的風險主要來自於美國的貿易戰以及台海風險。結果恆生指數在1月29日創出33484點的本輪高位後回落。我們之在後2月1日發布的博文「弱美元政策對金融市場意味著什麼?」裡再次提醒:大市升幅超過5000點,幅度約18%,有可能進入震盪尋頂階段,投資者不宜過度進取。後來的市場果然如同預期出現了大幅調整。

  我們之前判斷後市將會出現調整的主要理由是預計特朗普在內外形勢壓力下將會挑起貿易戰,並會拿台灣做籌碼向中國施壓。這個判斷現在已基本為市場所驗證。按照現在的情況看,因«台灣旅行法»引發的台海風險可以說暫時過去,而貿易戰的前景也開始較前有所好轉。

  我們在之前的兩篇博文「山雨欲來風滿樓」和「一鼓作氣」裡探討了中美貿易戰的前景,總的觀點是:特朗普的貿易戰開局就問題多多,其挑起貿易戰的目的很可能是玩弄談判策略和手段,希望以此壓迫中國讓步。但從中美長期經貿鬥爭的歷史來看,中美貿易衝突的最後結果可能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從近幾天的情況看,歐盟已經發布了一項草案,將對美國摩托車、威士忌等總額64億歐元的商品徵收最多25%的報復性關稅。徵稅對象分為兩部分:一是美國一旦對歐盟發動進口限制,就立即對約28億歐元的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二是待WTO認定美國的措施違反相關規定等後,將對約36億歐元的商品加徵關稅。目前歐美雙方仍在談判之中,雖然美國有多位官員表示相信貿易衝突不會演變為貿易戰,但最後結果如何,仍待觀察。

  至於近日來媒體紛紛報導的特朗普擬在美國301調查有結果後,向中國價值600億美元的科技、通訊電子產品等徵稅,併計劃對中國投資加以限制。我們認為,媒體的渲染和內幕人士的放風,不排除是談判策略的一部分,希望壓迫中國讓步。未來中美貿易衝突的發展,較大的可能仍將是長期的纏鬥、而非是短期的劇烈衝突,而纏鬥模式的經貿衝突,對中港股市的未來走向衝擊不大。

  在3月的人大和政協兩會結束後,中國政府的換屆工作就基本完成,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政治環境的穩定可以預期。政治環境的穩定,將加強中國政府的決策和政策執行能力,使政府確定的發展目標能夠更好、更快的完成,對中國經濟的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有利。

  展望未來,«台灣旅行法»帶來的風險暫時過去,中美貿易戰演變成大規模急劇衝突的機會看來也不大,而中國人大政協兩會的順利完成將帶來穩定的政經環境,降低經濟發展的風險。考慮到環球經濟的基本面良好,增長仍處較高水平,中國A股將在六月入摩(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新經濟股將在下半年登陸港股等利好因素,我們認為市場較大的潛在風險已經或正在過去,雖然短期仍不排除有震盪,但預計未來利好因素將逐步浮現,股市走勢可能趨向好轉。

19
三月
《台灣旅行法》帶來風險

  上週引起市場大幅波動的全球貿易戰風險近日似乎有所舒緩,特朗普在擺出一副不怕與全世界打貿易戰的姿態後,在內外的反對聲音下立場有所軟化。

  最初,特朗普堅持想要他心目中所有占美國便宜的國家(不管是否盟友)都付出代價,但很快,107名共和黨眾議員聯名寫信給特朗普,要求他調整相關做法。

  美國的盟友們,加拿大、歐盟、墨西哥等作為受加徵關稅打擊的國家紛紛表示反對,歐盟聲稱草擬了一份價值35億美元的美國貨品作為報復清單;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科恩因反對特朗普的加徵關稅計劃宣布辭去首席經濟顧問一職。

  在眾多的內外壓力下,特朗普先是聲稱如果加拿大和墨西哥願意重簽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話,美國可以豁免加徵兩國關稅。在兩國拒絕後,白宮又改稱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可以豁免加拿大和墨西哥關稅,後來又增加了豁免澳大利亞,並稱其他國家也可以申請豁免。

  看上去,特朗普的加徵關稅政策,更像是一種談判手段而非既定政策,彈性較大,只要各國願意與美國談判磨合,看來爆發全球貿易戰的風險不高。

  近期較大的潛在風險可能是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台灣旅行法»,這個法案允許美台官員互訪,實際上是變相恢復美台官方關係、挑戰一個中國的底線。該法案已送交特朗普簽字,如果十天內不退回,則不論特朗普是否簽署法案都將生效。

  該法案一旦生效,中國政府預計將做出較強反應,很可能會升高對台灣的軍事壓力,雖然中國政府會盡力控制局面在可控程度內,但如果引發中美在台海的嚴重對峙,則可能對市場有較大衝擊,投資者宜密切關注。

15
三月
一鼓作氣

  這是中國人都知道的成語,後面兩句是:再而衰,三而竭。
  語出自曹劌論戰,原文是:“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該文的背景是戰國時期,齊國攻打魯國,曹劌給魯莊公出主意,要魯莊公一直等到齊國軍隊擊過三通鼓後,魯國軍隊才擂鼓出擊,結果大勝。勝利後,魯莊公問原因,曹劌解釋說,戰鬥,靠的是勇氣,齊國戰士擂第一通鼓時振作了勇氣,等到再次擂鼓時士氣就衰弱了,到擂第三通鼓時鼓起的勇氣已差不多耗盡了。這時我軍擂第一通鼓,勇氣正盛,對方士氣耗盡而我方士氣充盈,所以能戰勝他們。
  曹劌在這裏講述了一個淺顯而又深刻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凡要做事,開個好頭、打好頭炮是很重要的,俗話說: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反映的就是類似的道理。如果頭沒開好、放了啞炮,這件事成功的機會就要大打折扣。

 

 

  如果用這個道理來看特朗普最近挑起的全球貿易戰,特朗普的頭炮似乎打得相當不咋樣,即使不算啞炮,也遠遠談不上響亮。當特朗普提出要對美國進口的鋼鐵和鋁材加征關稅時,看上去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但很快,共和黨內的反對聲音就出來了,107名共和黨眾議員聯名寫信給特朗普,要求他調整相關做法;美國的盟友們,加拿大、歐盟、墨西哥等作為受加征關稅打擊的國家紛紛表示反對,歐盟甚至草擬了一份價值35億美元的美國貨品作為報復清單;甚孚人望的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科恩因反對特朗普的加征關稅計畫宣佈辭去首席經濟顧問一職。在面對眾多的內外壓力下,特朗普先是聲稱如果加拿大和墨西哥願意重簽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話,美國可以豁免加征兩國關稅。在兩國拒絕後,白宮又改稱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可以豁免加拿大和墨西哥關稅,後來又增加了豁免澳大利亞,並稱其他國家也可以申請豁免。至此,特朗普保護美國鋼鐵產業的初衷開始變得面目全非,試想,如果漏掉了加拿大、墨西哥這種鋼鐵和鋁材出口大戶,美國的保護網就等於破了一個大洞,如果再有其他國家取得豁免,天知道這個關稅保護對美國鋼鐵產業能起多大作用。
  所以,根據「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我們傾向於認為特朗普挑起的貿易戰,虎頭蛇尾的機會甚大。第一炮打得不夠響亮,估計第二第三炮的效果會更差,貿易戰最危險的時候,很可能已經或即將過去,我們對全球貿易戰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
  但是,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貿易戰的前景開始露出曙光,另一個風波又迫在眉睫。獲美國參眾兩院一致通過的«臺灣旅行法»已送交特朗普簽字,如果十天內不退回,則不論特朗普是否簽署法案都將生效,即使特朗普行使否決權將法案退回,但如果美國參眾兩院再次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法案仍將生效。所以,技術上看該法案生效的可能性幾乎已經無法避免。
  由於臺灣旅行法允許美臺官員互訪,實際上是挑戰一個中國的底線。所以該法案一旦生效,中國完全不做實質性反應,僅僅用口頭抗議的形式處理的機會不大;但基於現在的內外形勢,估計反應強烈到立即武統臺灣的機會也不大;預計屆時的反應當在極弱和極強兩種極端反應之間。從中國一貫對美保持鬥而不破、以穩定為主的博弈原則來看,中國的反應力度可能會控制在令美國感到壓力,而又不至於引發中美在臺海嚴重對峙的程度。
  對股市來說,只要臺海局面不發展到中美嚴重對峙的程度,即使中國在軍事上增加對臺灣的壓力,估計對股市的衝擊也不會太大。由於該法案影響重大,各方態度又尚不明朗,投資者可以保持謹慎,密切觀察事態發展。

 

 

  市場的另一個潛在威脅朝鮮核問題,近期則有明顯好轉。我們在年初的博文「中國影響增,周邊風險降」裏,重申了我們對半島核問題的一貫看法:“朝鮮很可能採取類似當年新中國發展核武的路徑,第一步是頂住各方壓力造出核武器;第二步是在有了基本核威懾能力後,與敵對國家改善關係、發展經濟。現在根據金正恩的新年賀詞,朝鮮已經完成了核武開發,具備了基本的核威懾能力,我們認為金正恩當局也很可能將採取和美韓日改善關係、發展經濟的策略。”,今年以來半島局勢的發展,大致與我們的預判吻合。金正恩明顯表現出了爭取改善半島緊張局勢的誠意,在平昌冬奧會上,朝鮮與南韓互動積極。之後,韓國特使團訪朝獲金正恩接見,這是金正恩掌權後首次會見韓國官員,雙方達成了4月底在板門店舉行韓朝首腦會談的共識,朝鮮並表達了在安全獲得保障後棄核的意願。對於朝鮮半島局勢的迅速緩和,美國有些準備不足,在韓國特使代表團團長鄭義溶轉達金正恩邀特朗普5月底前會面的邀請後,特朗普先是表示同意,但隨即白宮表示會面的時間和地點有待確認,凸顯美國政府內部溝通略顯混亂。
  雖然徹底解決半島核問題,實現半島無核化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但半島局勢趨向緩和的大勢卻也非常明顯,朝韓兩國都有緩和的誠意,即使過程中間有些波折,預計局面再次失控到瀕臨戰爭邊緣的機會也不高,對股市而言,2018年受半島局勢拖累的風險將大為降低。

 

 

  盤點股市未來面臨的較大風險,除了臺灣旅行法外,美國對中國的301調查有可能在4月初公佈結果,據傳媒報導,屆時美國有可能向中國產品全面加征關稅,並限制中國在美國的投資。如果到時美國真的向中國產品全面加征關稅,中美的經貿衝突無疑將會較為劇烈,對股市可能帶來衝擊。不過,特朗普挑起貿易戰的頭炮打得不湯不水,再次暴露了特朗普作為商人總統原則性不強、喜歡計算利益的特點,基於中美全面貿易戰必將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我們認為特朗普冒險與中國展開貿易戰的機會不高,看著氣勢洶洶的特朗普政府,更可能是在玩弄一種談判策略和手段,希望以此壓迫中國讓步。以中美雙方長期在經貿領域交手的往跡來看,中美貿易衝突的最後結果很可能仍將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上周五,中港股市、美國股市和歐洲主要股市全面上升,顯示投資者對貿易戰的前景趨向樂觀,預計短期市場仍將隨消息變化而波動,但市場的潛在風險已逐漸釋放,後市展望有所好轉。

8
三月
山雨欲來風滿樓

  上週四(3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要對美國進口的鋼鐵和鋁材分別加征25%及10%的關稅,美國官員正緊鑼密鼓地起草徵稅細節和總統令。歐盟迅即反應聲稱要對金額高達35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不甘示弱地另類總統特朗普立馬回應歐盟只要敢報復就會對歐洲進入美國的汽車加征關稅,並且在推特上表示,美國歡迎貿易戰,對美國來說,貿易戰很容易贏,反正減少與美國有大額順差國家的生意,都會減少美國的赤字。而受美國加征關稅影響的加拿大、中國等國,也聲稱將視受損情況採取相應報復措施,看起來,一場由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細查美國近來的一些貿易保護措施,從年初開始,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主要有:加征光伏產品和洗衣機關稅,對中國鋁箔產品加征關稅,對中國和東南亞產的橡皮筋發起雙反調查,宣佈加征鋼鐵和鋁材的關稅等。

 

 

  給進口光伏產品加稅,有保護美國光伏產業的含義;對中國鋁箔加稅,以及加征鋼材和鋁材進口關稅,與希望保護與振興美國鐵銹地帶的產業有關。美國中西部的鐵銹地帶傳統上以鋼鐵、冶煉、煤炭、機械加工、化工等傳統產業為主導,在過去美國經濟空心化的過程中備受打擊,那裡的藍領工人選民是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特朗普現在用給鋼鐵和鋁材加稅的辦法,一可以回饋那些支持他的選民,保護那裡的產業;二可以幫助他試圖減少美國貿易赤字的努力,屬於一石二鳥的討巧選擇。
  2月27日到3月2日,應美國政府邀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訪問美國,但在訪問前夕,美國宣佈了對中國鋁箔產品加征關稅,又在訪問中宣佈對美國進口的鋼材和鋁材加征關稅,似乎劉鶴的訪問對減輕中美經貿糾紛作用不大。但我們認為,劉鶴此次訪美的真正目的,可能並不是要挽救即將爆發的貿易戰,而是探底兼攤牌,直接向美國表明中國可以接受的底線,也要求美國亮出底牌,希望美國不要誤判形勢,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以下是3月3日人民日報對劉鶴訪美的報導以及我們的的解讀:“劉鶴在磋商中闡述了中方在貿易平衡、市場准入等問題上的原則立場(這個表述的含義,就是亮出中國的底線,說明中國最多可以妥協到什麼程度)。雙方進行了坦誠、建設性的討論(意思是雙方都各自亮出了底牌,但沒有達成共識)。雙方認為應採取合作的思路而不是對抗的方式來處理兩國經貿摩擦,維護兩國經貿關係健康發展(雙方原則同意對抗對大家都沒好處,應該力求合作)。雙方同意近期繼續在北京就有關問題進行溝通,為兩國下一步深入合作創造條件(交流尚未完全破裂,大家表達了繼續談判的願望)。此次磋商有助於雙方加深瞭解、促進合作(總體而言,雖然訪問沒有達成實質性的進展,但有助於大家瞭解對方立場)。”
  從近期與貿易衝突相關事件的發展來看,暫時我們有以下總結:
首先特朗普政府挑起貿易衝突的決心看來是堅定的,不管是為了回饋支持特朗普的選民,還是為了達成特朗普減低美國貿易赤字的執政理念,甚或是為了打擊對手、鞏固美國已經搖搖欲墜的全球領先優勢,特朗普都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貿易戰;

 

 

  其次特朗普貿易戰的策略似乎並不成熟,不像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東西,比如最近對鋼鐵和鋁材徵稅,就重擊了美國最重要的盟友歐盟、加拿大、韓國和日本等;
  第三,從美國已經公佈的貿易保護措施看,似乎和扶持其國內產業有一定關聯,由於中美貿易互補性強,中國直接與美國競爭的地方相對較其他發達國家為少,如果美國從保護其國內產業的角度出發挑起貿易爭端,很可能對盟國的打擊較中國為大;
  第四,根據人民日報關於劉鶴訪美的報導,美國似乎並未(起碼在現階段)下定與中國進行全面貿易戰的決心,雙方的合作並非已完全不可能;
  第五,特朗普挑起貿易衝突,在全世界成了受影響國家的公敵,幾乎為所有的國家和國際機構所反對。而在美國內部,反對的聲音也很大,特朗普政府推行的貿易衝突政策可能未必會十分順利。
  中國商務部近日警告,若美方的最終措施損害中方利益,中國將與其他受影響國家一起,採取相應措施維護自身利益。再聯繫到劉鶴訪美達成的中美近期繼續在北京就有關問題進行溝通的共識,我們大致可以確定,中國應該不會在最近反對美國貿易制裁的行動中沖在最前面,而是會聯合大家一起向美國施加壓力。如果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啟動貿易戰,按目前的態勢發展,美國和歐盟的鬥爭反而是最可能激化的,也許屆時全球經貿衝突的主調會演變成歐盟與美國的貿易戰。

 

 

  對股市的影響方面,上週五香港恒生指數雖在貿易戰的陰影下大跌約460點,但表現未見恐慌,美股的表現也是先跌後回,道鐘斯指數收市僅微跌約70點,反而歐洲股市則普遍有較大跌幅,反映如果歐美爆發貿易戰,歐洲可能是受影響較大的一方。
  目前市場的主導因素已從之前的美國國債息率上升和美聯儲加息步伐快慢轉移到全球貿易衝突前景上,由於貿易衝突前景尚不明朗,所以股市仍將受消息牽動出現震盪,短期大市可能易跌難升,投資者仍宜保持謹慎。
  市場潛在的另一個重大風險就是我們最近博文裡經常提到的«臺灣旅行法»,這個法案已經在2月底由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待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後就會生效,這個法案允許台美官員互訪,事實上突破了一個中國的底線,一旦生效必將引起中國大陸的強烈反應,台海局面可能面臨急劇變化,需要密切關注。

2
三月
美債息率上升的影響

  美國1月通脹數據顯示核心通脹CPI同比上漲1.8%,環比上漲0.3%均超市場預期後,市場對通脹前景預期加強,產生了較大波動,情形如下圖所示。


  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持續上升,突破2.9%的近年高位;黃金則先受息率急升的打壓下跌,然後一路上升至高位約每盎司1,354美元;標普指數同樣先受國債息率急漲打壓下跌,然後持續上升;而彭博美元指數則走出了相反走勢,美元指數先受息率急漲支持上升,然後持續向下走低。

  從市場的反應可以看出,通脹上升將帶動美國國債息率的上升,投資者基本沒有分歧;但國債息率的上升,卻並未抑制股市的上升,說明市場傾向於相信利率的上升不會達至壓抑股市、甚至戳破資產泡沫的程度,或者說市場傾向相信聯儲局將溫和加息而不是進取加息。

  黃金的先跌後升,說明黃金雖一度受國債利率急升的壓力,但市場傾向於相信通脹將會有所加劇,長期利好黃金;美元指數的先升後跌,則說明雖然息率上升對美元有一定支持,但市場傾向相信利率加幅有限,並不足以支持美元強勢、美元可能長期走弱。

  雖然上圖僅僅是2月14日的市場即時表現,我們認為可能對後市的發展方向有一定啟示作用。近來美國十年債息率徘徊在2.85%以上水平,美元和黃金維持橫行震盪,美股正試圖繼續反彈,雖然整體走勢尚未有突破性發展,然而長期而言,按上圖方向突破盤局的可能性不能小覷。

1
三月
市場巨震,前景未明

  自2月2日美國十年期國債利率在近年首次升穿2.8%後,以美股為震源、在全球股市掀起了一波劇烈波動,港股也未能倖免,隨之上躥下跳、時升時跌,令投資者無所適從。
  我們在上篇博文「股災元兇追蹤」裡提出“觀察這些與美國國債息率走高相關的因素,可以發現它們都與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和施政傾向有關。所以,將引致美國國債息率走高的原因簡化為受特朗普政府的新政的影響,看起來也大致符合事實。”,雖然就目前局面而論,‘特朗普新政是市場波動的源頭’的推論大致成立,但市場似乎對特朗普新政的內涵仍有一些不同理解,而這種不同理解直接導致了近期市場的急漲急跌。
  市場對特朗普新政理解大致統一的地方是:經濟將會有一定程度的加速,通脹將會上升,美國國債的利息回報率也將會上升。美國國債利率2018年以來的持續震盪上行,可以作為這個觀點的一個支持。

 

 

  市場對特朗普新政有所分歧的地方是:通脹的幅度會加劇到什麼程度?國債利率上升的空間有多大?以及美元後市是偏強還是偏弱?
  認為通脹會快速升溫的人,傾向於認為美國國債利率將會有較大上升空間,而美聯儲的加息步伐也會較快,有些進取的機構已經預測美聯儲2018年將加息4-5次;而認為通脹幅度只會略微加速的人,通常傾向於認為美國國債息率升幅將會受控,美聯儲的加息步伐也不至於太過進取。美國財長姆努欽在2月22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的財政等刺激政策會提高薪資水準,但不會推高通脹。這個態度可能意味著:美國政府並不願意看到進取的加息步伐與高漲的美國國債息率,這也符合特朗普一直以來矢志振興美國實體經濟、關注資本市場表現的思想。
  有些人認為,美聯儲的縮表加息政策會帶動美元走強,而通脹上升預期加強和美國國債利率上行也同樣有利於美元走強,因此美元後市仍然看好;但也有些人認為,強美元不利於振興美國實體經濟,不符合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工業化的想法,應該不是特朗普政府的優先選擇,1月24日美國財長姆努欽在達沃斯發表歡迎弱美元有利於美國貿易的言論,才代表特朗普政府的真實想法;加上姆努欽近日關於經濟刺激政策不會推高通脹的言論背後的真意,暗指美國其實並不需要太高的利率,也對弱美元有利。近日美元指數始終在88-91的區間內波動,顯示市場尚未就這一問題達成共識。
  2018年美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看來較上年更好,這一點在投資者中基本沒有疑問。如果美國國債息率溫和上升、加息步伐較為緩和的話,美國股市繼續走牛的機會很大;但如果美國國債息率失控大升、加息步伐超過預期的話,美股的前景就頗不明朗。美股在國債息率上升時患得患失、陰晴不定的走勢,表現出市場在通脹、國債利率和美聯儲加息問題上仍有大量的不同看法。
  在我們看來,由於2018年香港股市外資參與明顯較2017年積極,港股的參與資金成分更複雜,所以與2017年港股較為穩定的走勢不同,今年港股的走勢可能更波動,受美股的牽引更大,年初以來的走勢大致如此。另一方面,港股2018年面臨的週邊環境也較前更不穩定。
  中美經貿衝突,目前來看已經揭開了序幕。美國在洗衣機、太陽能光伏產品、鋼鐵鋁材、橡皮筋等專案上步步緊逼,而中國則對美國進口的高粱展開雙反調查,並對美國苯乙烯徵收最高10.7%的反傾銷稅,雙方頗有劍拔弩張之勢。據報導,在本月中國政治局委員楊潔篪訪美後,本周被外界稱為‘首席經濟智囊’的劉鶴也將訪美,在如此敏感的時機,如此重要的中國高級官員相繼訪美,估計與商討中美貿易衝突如何處理有關。

 

 

  雖然在我們之前的博文中討論過中美貿易衝突的前景,結論是全面的貿易戰基本不可能,因為雙方的損失都太大。但基於特朗普希望振興美國實業、擴大美國產品出口的想法,作為美國貿易最大順差國的中國,完全避免與美國的貿易衝突機會也不大,而能否將已經揭開序幕的貿易衝突限制在一個對雙方經濟和金融都影響不大的程度,可能很大部分取決於劉鶴訪美談判的結果,如果雙方能夠達成共識,市場將避開今年較大的一個外部風險;如果無法達成共識,估計未來幾個月中美貿易衝突可能升溫,對股市也會帶來不利影響。
  其他週邊較大的風險暫時主要集中在台海與朝鮮半島,隨著美國國會通過«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和«臺灣旅行法»,授權美國軍艦可以停靠臺灣港口並准許美台官員互訪,以及傳言美台國防工業論壇今年將首度在臺灣舉行,彰彰明示了美國試圖在臺灣海峽給中國製造壓力的企圖;而最近中國成功進行了陸基中段攔截導彈實驗,中國的第五代隱形飛機殲二十又在近期成軍,正是交給部隊使用,未必沒有回應美國壓力的想法。在朝鮮半島,與我們之前的預判大體一致,朝鮮領導金正恩在自認核武發展基本成功、政權安全有所保障後,開始緩和與南韓關係,雙方關係在平昌奧運會上有所突破,但美國明顯不樂見目前情況下雙方緩和關係,美國財政部2月24日公佈歷來最大規模的對朝制裁,特朗普並威脅如果朝鮮不按美國意思行動,將會發動第二階段更火爆的制裁,朝核問題的妥善解決,看來仍然任重道遠。
  就目前情況看,今年台海和朝鮮半島局勢都有轉差的可能,前景尚不明朗。而中美經貿衝突將如何發展,也取決於中美雙方的博弈,這些週邊的不確定因素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酵,才能慢慢表現得比較清晰;而美聯儲的新人事究竟是鷹還是鴿,加息步伐是快還是慢,也需要時間來呈現。
  總體而言,雖然2018年全球的經濟表現可能較前為好,但暫時通脹和利率的前景仍不甚明朗,週邊風險如何發展也有不確定性,估計港股可能仍將上下震盪一段時間,短期難有趨勢性突破。

20
二月
股災元兇追蹤

  2018年2月2日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自2013年後首次升穿了2.8%,這個看似微小的突破卻恰似傳說中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中一只蝴蝶偶然煽動了一下翅膀,卻在美國德州引起了一場龍捲風”一樣,在全球股市掀起了軒然大波,美股道瓊斯指數當日大跌約666點,繼而在週一(2月5日)繼續大跌約1175點,引發了香港恒生指數週一下跌約357點後,週二狂瀉約1650點。美股在週二週三略微反彈喘定後,週四再次大跌約1033點,香港恒指週五也跟隨大跌約944點。至此,去年以來走勢一直氣勢如虹的美股和港股,遇到了重大挫折,前景也似乎有些迷茫了。
  看上去,股災似乎是由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上升引發的,但國債息率為什麼會於近期急速上升背後的緣由,恐怕才是股災的真正肇因。

 

 

美國國債息率急升背後
  美國國債息率上升的遠因,可以歸之於美聯儲的貨幣正常化操作,但美國自2015年12月開始首次加息,自2017年10月開始首次收縮資產負債表,距今已經有一段時間,而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卻在近年長期徘徊在2.5%以下,並在美國開啟加息週期後的2016年中,最低跌至1.45%左右的水準,只在今年1月開始急升,似乎與貨幣正常化的政策節奏不盡一致,換言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正常化操作,對美國國債息率的影響未必十分直接。
  美國時間2018年1月10日,彭博社報導了有中國有官員表示正考慮放緩或暫停購買美國國債後,美國國債息率急漲至2.59%,道指期貨急跌超過110點,美元指數短線下跌約0.6%,現貨黃金急漲每盎司約12美元,雖然波動隨後在中國官方否認後平息,但中國的外匯投資政策看起來對美國國債息率有相當影響。
  2018年1月24日,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在瑞士達沃斯發表弱美元有利於美國貿易的言論後,美元指數大跌0.8%,創10個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而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卻從2.61%左右的水準沖上2.658%的全天高位,顯示弱美元有助美債息率走高。
  特朗普推動的減稅、刺激經濟和萬億美元基建計畫,有增加社會財富、增加需求、增加投資和增加負債的作用,近期美國公佈的經濟數據強勁,員工工資有上升壓力,專家預計美國經濟增長將會於2018年加速,通貨膨脹也將加快上升。
  進入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已經擺開了與中國進行經貿衝突的架勢,中美貿易戰已從傳統、實體的鋼鐵、鋁製品、太陽能面板等產品,燃燒到無形的知識產權戰場,例如美國對中國動用知識產權「301調查」,特朗普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揚言要對竊取知識產權的大陸企業罰款,且數額讓你甚至想都想不到。而早些時候,美國商務部以賣假貨為名,再一次將淘寶網列入「惡名市場」名單,日前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以擔憂美國公民資料安全性為由,拒絕螞蟻金服收購美國速匯金的申請,華為欲和美國電信商AT&T合作計畫也受阻無法進行,而中國商務部也對美國出口中國的高粱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
  在地緣政治方面,2017年11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這個法案允許美國軍艦停靠臺灣港口,是對中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底線的蓄意挑戰;2018年2月7日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臺灣旅行法»,鼓勵美臺官員互訪,該法案試圖建立美國和臺灣之間的官方聯繫,同樣試圖突破一個中國的底線,雖然這個法案尚待特朗普簽字通過才能生效,但美國試圖用重打臺灣牌的手段給中國製造麻煩之心,卻也是彰彰甚明。
  中國有官員說考慮減緩或暫停購買美債,這個說法的後面可能與中美經貿衝突有關;姆努欽說美國政府歡迎弱美元,這個說法後面可能與特朗普希望用弱美元刺激出口、拉動美國實體經濟的立場有關;特朗普的減稅、基建計畫會加速通脹,這是經濟刺激計畫的直接代價;選擇在經貿和地緣政治方面向中國施壓,這是特朗普政府試圖抑制中國的策略選擇。
  觀察這些與美國國債息率走高相關的因素,可以發現它們都與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和施政傾向有關。所以,將引致美國國債息率走高的原因簡化為受特朗普政府的新政的影響,看起來也大致符合事實。

 

 

要搞清楚特朗普新政目標
  那麼,特朗普新政究竟要達到什麼目標?什麼才是他的最重要的考量呢?這方面的優先秩序考慮將直接影響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選擇。
  從特朗普上任前後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特朗普內心始終貫穿的一個思想就是:振興美國經濟、而且主要是振興美國實體經濟;他有別於其他總統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他明顯將美國股市表現當作他施政的成績單。作為一個商人總統,特朗普還有重實利、特別是短期可見利益的鮮明特點。
  就目前美國面對的政策組合來說,特朗普可能有以下兩套選擇:
  第一組合:較高的通脹,較弱的美元,相對緩慢的加息步伐。由於特朗普的刺激經濟政策、中美經貿衝突、弱美元等都指向了通脹加速,因此,未來通貨膨脹較過往為高的可能性很大。但基於目前全球產能過剩的局面短期難以有根本性改觀,所以通脹失控的可能性也不高。較高的通脹配以較弱的美元和相對較低的息率,意味著貨幣流轉速度加快,資產市場暢旺和經濟增長加速。
  香港歷史上曾經經歷過的實質負利率時代對這種狀況有參考意義,當時香港受制於美國的低利率,雖然通脹較高,但由於聯繫匯率制度,卻無法加息,導致資產市場高企,經濟過熱。為經濟的長期健康成長,埋下隱患。
  第二組合:較高的通脹、較強的美元,以及較為進取的加息步伐。這個政策組合壓制通脹的含義要大於促進經濟增長的考慮。較強的美元有壓制通脹和出口的作用,對促進實體經濟增長不利;進取的加息步伐有支持強美元、打壓資產市場、壓制通脹和降低經濟增速的作用,對控制長期經濟風險有利。
  由於美股目前處於較高水準,進取加息政策的分寸如果拿捏不好,加息力度超出了股市承受能力,資產市場泡沫就可能破裂,美股大跌造成負財富效應,美國的經濟必定大受打擊,令特朗普振興美國經濟的願望落空。
  如果按照前述的特朗普思想檢驗這兩個組合,明顯第一個優勝,第一個組合有較大的把握可以維持美國的短期經濟增長,滿足特朗普對經濟增長的渴望,雖然較高的通脹和低利率可能會積累經濟的長期風險,但按我們的理解,特朗普更重視短期的利益而非長期的風險,長期的潛在風險並不會增大特朗普選擇的難度。而如果選擇第二個組合,很明顯經濟增長特別是實體經濟的增長將具有不確定性,經濟長期運行的風險雖然較小,但短期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會受到限制,特別是股市有可能受到明顯壓制,甚至面對泡沫破裂的風險,不符合特朗普的利益。所以,我們認為,特朗普選擇第一政策組合的機會較高。

 

 

短期留意中美貿易衝突風險
  目前市場上現存的較大風險是中美可能的經貿衝突,雖然我們認為由於中美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發生根本性、顛覆性衝突的機會不高,但基於美國越來越感受到中國的追趕以及長期的貿易逆差,雙方能夠完全化解衝突的機會也不高,所以,短期中美之間難免有些波折,預計等中美經貿衝突的風險釋放完畢後,港股的走勢才會較為明朗。
  上周港股經歷黑暗的一周後,雖然不排除短期有超跌反彈的可能性,但由於市場心態不穩,調整可能仍將維持一段時間,投資者宜保持謹慎。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經過長達5年多的籌備,中國證監會於2月9日宣佈,將於今年3月26日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所掛牌交易用人民幣定價的中國原油期貨。用人民幣定價原油期貨,是一件有深遠戰略意義的大事,有撼動石油美元全球霸權的潛在作用,值得認真關注。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