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3
十二月
「清零」只屬口號 經濟好轉望天打卦

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針對新冠疫情,首次提出本港或會再次推行大規模的社區檢測,務求達至「清零」目標,期望可早日符合恢復兩地人員往來。消息一出,社會普遍感覺振奮。對比內地和澳門已經基本控制了疫情的事實,香港疫情不斷反復、對社會和經濟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現狀,實在不能令人滿意。隨著政府的第二期保就業計畫到期,受疫情打擊的重災區,如旅遊、零售、餐飲等,如果繼續現在基本沒有遊客的樣子,恐怕大量倒閉就難以避免。

要想這些受打擊嚴重的企業可以勉強維持不倒閉,政府或者要繼續給予一定資助,或者就要想辦法控制疫情,令香港和內地可以儘快通關,解決沒有遊客、沒有生意的難題。

施政報告提出的「清零」目標,原本帶給社會一些可以早日與內地通關的希望,不過林鄭特首在之後的記者會上卻又給這個希望澆了一瓢冷水,她表示,推行全民強制檢測不能保證達到2019冠狀病毒病個案「清零」的目標,那只是口號式的建議,實際推行會出現問題。

看起來林鄭特首口裡的大規模社區檢測,主要是指有需要時會在爆發地點進行大規模強制檢測,而不是對全部香港居民進行強制檢測。按她的解釋,上次進行普及社區檢測計畫動員大量人手,兩星期內為逾170萬人檢測。即使效率增加一倍,為全港700萬人進行檢測也需要四星期。其間香港市民、企業、金融服務業能否忍受與世隔絶的生活成疑問,即使願意接受,但香港不似內地實行社區管理系統,日常生活供給會是另一問題。針對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認為香港應做全民檢測,林鄭特首進一步明確表示,這不可行,香港沒有大陸的體制優勢,認為大陸民眾相對服從。

雖然同樣實行一國兩制的澳門可以做到「清零」,但從林鄭特首的回應來看,香港推行強制性全民檢測的可能性很小,隱藏在社區內的感染者難以被全部發現,「清零」也就基本不可能。

既然「清零」基本不可能,以「清零」為前提的通關也就事實上不大可能,因為大陸不會願意承擔從香港輸入疫情的風險,於是不同程度依賴遊客為生的旅遊、零售、餐飲等行業也就難以好轉。旅遊、零售是香港其中一個支柱性行業,這個行業陷入嚴重困難,即使金融行業表現尚好,進出口受內地帶動也有一定恢復,整體香港經濟仍將陷入嚴重衰退。

 

 

香港「清零」可能要等疫苗上市

從樂觀一些的角度看,香港疫情「清零」可能要靠疫苗上市才能實現。據報導,內地進展最快的國藥開發的疫苗已經向國家藥監局申請正式上市,最快可能今年底投入使用,即使初期疫苗供應有限,香港未必能獲得分配,預計最遲在明年第二季香港也有機會得到一定疫苗供應,也就是說,疫情在明年下半年受控的機會較大。

從疫情受控以及與內地恢復通關的可能時間表看,除非香港能儘快獲得足夠疫苗,否則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最快恐怕也要等到明年第二季度,甚至可能等到明年下半年。也就是說,旅遊、零售、餐飲等相關行業的好轉,恐怕還要再等一段時間,今年底和明年第一季度可能才是這些行業最困難的日子。

美國和歐洲的疫情數字仍維持在相當高水準,不過到目前為止,金融市場對疫情快速反彈的態勢反應不大,股市仍大緻維持在相對高位震盪。

 

 

中東地緣風險升溫

金融市場的另一個潛在風險因素是,伊朗首席核科學家法克裡紮德11月27日遇刺身亡,遇刺事件發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以東一個城鎮,法克裡紮德乘坐的車輛遭到襲擊,有目擊者稱聽到巨響和槍聲。報導指他和多名保鏢受傷送院,惟法克裡紮德其後證實不治。事件發生後,伊朗外長紮裡夫稱事件顯示與以色列有關。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揚言會向行兇者及幕後黑手採取報復行動,總統魯哈尼也指一定會在適當的時候回應。

事件雖然到現在為止沒有人承認責任,也沒有證據顯示與以色列或美國有關,但伊朗很明顯將暗殺歸咎於以色列和美國,如果伊朗向以色列和美國展開報復行動,有可能引發中東大亂。

不過,由於相對更敵視伊朗支持以色列的特朗普總統的任期將于明年一月屆滿,繼承奧巴馬路線對伊朗相對更溫和的拜登即將成為美國總統,伊朗也有較大的可能靜觀其變,暫時不採取大規模報復行動,而是等待拜登上臺,和美國緩和關係,減輕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壓力。

綜合而言,香港經濟乃至美國和歐洲經濟都有較大的機會受疫情影響再度受壓,目前來看疫情擴大對金融市場影響不太大,伊朗的首席核科學家被暗殺,雖然有機會觸發中東亂局,但伊朗從大局考慮有較大的機會選擇口頭譴責為主,因此,風險因素雖有但不算嚴重,金融市場可能出現調整但未必會有重大調整。

26
十一月
疫情反彈勢頭迅猛 短期港股有機調整

隨著天氣漸漸入冬,氣溫下降,病毒的感染能力明顯提高。最近,美國的日新增感染人數迭創新高,直逼20萬大關,截至11月22日,美國累計感染人數已超過1200萬,死亡人數已超過25萬;歐洲方面,在多國相繼採取封鎖措施後,法國、西班牙日新增感染人數已較高峰出現明顯回落,英國、德國也出現回落勢頭,義大利還在高位附近徘徊,看起來,歐洲的疫情感染高峰可能已經受控;亞洲方面,原本疫情控制情況較好的日本、南韓最近感染人數快速反彈,已創出近期新高,香港的情況也相當惡劣,之前本地新增感染人數一直維持在低個位數,但從20日開始情況似有失控跡象,20日新增感染個案為26例,21日增至43例,22日增至68例,增長速度很快。內地疫情也出現反彈,近日內蒙古、上海、天津等地均有低個位數病例出現,說明疫情在冬季擴散的能力明顯增強。

總體來看,目前歐洲方面疫情出現一些緩和,美國方面情況仍在惡化,亞洲日韓等地疫情快速反彈,考驗政府的抗疫能力,中國大陸則剛出現反彈苗頭,需要高度警惕,香港本地疫情有失控可能,需要政府加大檢測力度、提高抗疫水準。

 

 

從對經濟的影響看,美國方面雖然不會進行全國性封鎖,特朗普政府也反對用封鎖的辦法抗擊疫情,但部分情況嚴重的州可能將自行收緊抗疫措施,例如紐約由於感染人數反彈,已經停止了面授課,因此,短期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較大機會將呈現加速態勢,雖然樂觀一些看,今年底或者明年初,美國有可能有疫苗可以進入市場,部分人可以接種疫苗,令疫情逐漸受控,但從當前的疫情發展來看,美國在情況好轉之前,大概率先要變得更壞。

中國大陸疫情雖然也出現反彈跡象,不過根據過去發生小規模疫情擴散時,中國政府所表現出的強大管理和反應能力來看,中國內地的疫情預計將很快受控,不至於對經濟造成大的困擾。

香港受制於各種政治力量對抗疫措施看法不一,政府又缺乏足夠的政治決心和能量推行一些較有爭議的抗疫手段,導致社會始終無法徹底控制疫情,現在疫情明顯出現快速反彈,如果政府不能採取斷然措施,有較大的可能疫情仍難以完全受控,香港短期與內地通關無望,香港經濟也難有大的起色。

我們之前一直預判特朗普對選舉結果的否認和抵抗只會是茶杯裡的風波,掀不起大浪。其背後的根本原因是,特朗普對大選腐敗和被操縱的指控,已經傷及美國民主制度的可信性。如果特朗普的指控成立,就意味著美國的大選本質上是可以被各種非法手段操控的,其結果也是不可信的,這樣一來選舉就失去了其本來意義,必然導致現行選舉制度的崩潰。

按照這個邏輯發展下去,特朗普對大選腐敗和被操縱的指控,其進攻的方向就不是或不僅是民主黨,而主要是美國現行的民主選舉制度,其傷害的對象是包括民主和共和兩黨的整個建制派,因為兩黨都依賴現行選舉制度為生,如果現行制度崩潰,兩黨都將損失重大利益。

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是共和黨裡面的建制主流,也不可能支持特朗普對整個選舉制度的攻擊,據傳媒報導,特朗普的團隊希望在共和黨控制州議會的州份,由州議會指定支持特朗普的選舉人來逆轉戰局。但包括賓夕法尼亞、密西根、亞利桑那、佐治亞在內的多個關鍵州議會中的共和黨領袖表示,他們沒辦法任意指定選舉人。也就是說,在特朗普和制度之間,這些共和黨的領袖選擇了制度,而不是特朗普。

即使未來特朗普還會試圖採取各種手段來逆轉大選結果,但我們估計,其效果將很有限,特朗普很有可能將隨著12月14日的選舉人投票結果而被迫接受敗選。

綜合而言,現在美國大選雖然仍有一些不明朗,但帶給市場的風險已經不大,無需過於擔心;需要小心的是,疫情擴散可能對短期的經濟前景有不利影響,考慮到美股的累計升幅較大,不排除美股有調整的可能,對港股造成拖累。

 

 

另外,最近內地一些國企信用債出現違約現象,對市場情緒也有一些負面影響,不過國家金融委在11月21日的第四十三次會議上,再次強調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預計信用債違約對投資者信心僅會有局部影響,市場整體風險仍然可控。

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疫苗有可能在年底或者明年初投入使用,對股市長期走好有利;但港股短期調整的風險有所上升,主流資金可能流向一些估值合理、增長前景明朗的公司以回避風險。

19
十一月
咬定青山不放鬆 任你東西南北風

11月15日,經歷8年“長跑”,覆蓋中國、東盟、韓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15國,佔據全球GDP總量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於簽了。

這個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雖然經歷了印度中途退出等波折,終於在參與國的堅持和努力下,成功簽署了。協定以工業產品為主,整體的關稅廢除率達91%。除各國允許的部分保留專案外,關稅廢除率達整體項目9成以上,逼近「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水準。只是,在特朗普政府到處退群的影響之下,曾經如日中天、奧巴馬政府為了圍堵中國苦心孤詣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被縮水成了日本主導的CPTPP,如今的影響力已經遠遜中國參與的RECP,奧巴馬圍堵中國的美夢在特朗普的破壞下,成為泡影。

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署,可以視作中國突破美國發起的貿易圍堵的勝利,奧巴馬政府想用TPP限制中國,特朗普政府想用貿易戰直接打垮中國,他們都沒有成功。TPP之前與RCEP幾乎在同一時間段提出,可以視為中美各自的一套地區經濟發展藍圖。現在的結果是,特朗普中止了TPP,TPP被迫縮水成了CPTPP,而RCEP卻已經簽訂,美國的計畫失敗了,中國的計畫成功了。即使拜登上臺,美國再想重啟TPP也已經時過境遷。首先,美國要再推TPP,基本不可能直接答應CPTPP的條款,因為其商討並沒有考慮過美國的利益,必須重新談判,耗時日久;其次,對於RECP的參加國來說,有了RECP,再參加TPP的吸引力和急迫性都將大打折扣。美國試圖利用TPP為基礎,壓制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已錯失了最重要時機,基本不大可能會成功。

RCEP大約涵蓋了世界人口、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固的腹地,對於“一帶一路”戰略而言,RCEP將成為重要的基礎,為中國制定貿易規則爭取主動權。

RECP成功簽署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定的按照既定目標推進,即使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挫折,不折騰、不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只要堅持和努力,總有取得成功的一天。

 

 

近期另一件影響全球的大事,就是美國的大選亂局,有可能快要落幕了。上週五(11月13日),一直指控民主黨大選舞弊,不承認失敗的特朗普總統,首次改變了說法,他在白宮記者會表示,沒有人知道未來將由哪個政府執政,稱「時間會說明一切」。有關言論被美國傳媒視為特朗普或在暗示自知連任無望。

對於金融市場而言,最惡劣的一種情況就是特朗普不承認失敗,發動鐵杆支持者鬧事,引發美國大規模騷亂甚至內戰,造成市場動盪。現在他的態度軟化,雖然沒有明確承認失敗,但暗示了失敗的可能,說明特朗普已不大可能鐵心鼓動鐵杆支持者大規模鬧事反抗對他不利的選舉結果,即使他還會拖延、玩一些花招或者採取一些法律抵抗手段,但只要行動局限在現行制度的框架內,對市場就難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美國的疫情失控越演越烈,最近幾天的感染人數屢創新高,徘徊在15萬之上,截至香港時間11月15日,累計感染人數已接近1100萬,死亡人數接近25萬。雖然特朗普政府基本不可能再度全面暫停經濟,但疫情嚴重的州有可能採取一些疏離措施以控制疫情,對經濟恢復不利。

另外歐洲方面由於疫情快速反彈,已經有一些國家開始實施部分封城措施,不過從目前金融市場的反應來看,市場似乎已經對疫情在冬季大規模反彈有一定心理準備,目前投資者心態較為平穩,金融市場表現仍然較為強勢。

 

 

從港股的基本面來看,本地經濟短期難有起色,失業率可能進一步惡化,旅遊、零售、建造、餐飲屬於重災區,但由於本地經濟在港股比重越來越小,對股市的影響不大。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復蘇,歐美疫情再次擴大令經濟恢復有一定困難,生產能力不足,導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升溫,進一步支援中國經濟增長。美國大選的混亂狀況有機會快將結束,市場面對的不確定性下降。整體而言,基本面對港股較為有利。

風險方面,特朗普政府在任期的最後,雖然有可能展現最後的瘋狂、進一步挑戰中國底線,例如美國國務卿蓬配奧最近聲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由於特朗普自顧不暇,其政府已經處於看守政府狀態,未必有能力推動針對中國的大型敵對行動,因此,這些所謂的敵對行動可能大多屬於‘雷聲大雨點小’的姿態,未必有多大實際影響。

近十年來,美國從奧巴馬的拉盟友圍堵中國到特朗普的直接打壓中國,策略不斷變化、目的始終如一,就是限制中國發展,把中國的發展壓制到美國的掌控之下,但到目前為止,結果基本表明,美國的打壓效果有限,中國的發展勢頭越來越難以阻擋。事實證明,部分人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缺乏信心是沒有根據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經得起考驗。

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向好,短期風險不大,對港股走強有利,但也要密切關注美國權力交接、疫情發展等方面會否出現意外,對股市造成衝擊。

12
十一月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 港股前景趨於明朗

11月8日,拜登宣佈勝出美國總統大選,多國領導人向他表示祝賀。儘管現任特朗普總統仍在發動法律訴訟試圖挽回敗局,不過看來希望渺茫。

終於,全世界都可以松一口氣,這場醜陋的美國總統選舉泥漿摔跤總算走到了盡頭。面對大選中的各種抹黑、謊言、污蔑、陰謀、對立等互相敵對的行為,新當選總統拜登在勝選發言中說:沒有紅色或藍色的州,只有團結一致的美國。

雖然每個當選的總統都希望當選後社會團結,大家共同努力建設國家,但是,美好的願望常常不等於現實,以美國社會當前的分裂之巨、對立之嚴重,修補撕裂、團結社會恐怕很可能只是拜登的一廂情願,持續的對立和鬥爭可能才是未來美國社會的常態和主流。

新冠疫情今年初在美國爆發以來,由於種種原因,美國政府反應遲鈍、處置緩慢、防疫措施拖泥帶水,造成了新冠疫情在美國的廣泛傳播,截至11月8日,美國病毒感染人數已接近1000萬,死亡人數接近24萬,11月7日單日感染人數創約12.7萬人新高,超過中國疫情發生以來的全部感染人數。

新冠疫情的失控造成了美國社會大量的人命和財產損失,激起了全社會的強烈憤怒,也對原本處於有利競選位置的特朗普總統的競選工程造成致命打擊。為了轉移社會焦點,特朗普政府一方面試圖通過抹黑中國轉移視線;另一方面則試圖通過抹黑、散佈競選對手拜登黑材料的方法打擊對手。當特朗普競選形勢不利時,他一方面攻擊對手大選作弊;另一方面試圖用法律訴訟的辦法扭轉局面,整個大選中完全看不到一絲一毫的君子之爭,看到的只是毫無底線、為求勝利無所不用其極的醜陋對決。

 

 

這場醜陋對決帶給美國的傷害是巨大的:

首先,特朗普對美國大選作弊的攻擊動搖了世人對美式民主的信心。過去,美國一向以全球民主教師爺自居,到處輸出美式民主,宣稱美式民主是全世界最好的制度。現在,美國一場混亂的大選證明,即使是在美國,選舉照樣可以是混亂和醜陋的,一點不比其他第三世界國家高明,選舉過程中充滿了陰謀和惡意攻擊,後續影響可能帶來社會的進一步對立和分裂,制度的弱點暴露無遺。

其次,特朗普的言行裡,有鮮明的反科學、反智色彩,他排斥醫學專家,無視病毒的傳染性,輕視隔離和戴口罩等行之有效的抗疫手段,一定程度造成了美國疫情廣泛傳播;相對而言,民主黨新當選總統拜登更尊重科學,願意聆聽專家意見,更重視防疫措施。但事實上,在此次選舉中,二人都有龐大的支持者群體,拜登以約7500萬票的歷史新高成為美國下屆總統,而特朗普同樣以約7100萬票成為歷來得票最多的落選總統。拜登和特朗普完全對立的抗疫立場卻能獲得幾乎同等的支持,說明美國社會的分裂已經難以調和,南轅北轍的雙方已經缺乏妥協的基礎,未來的團結將會非常艱難;

第三,即使在疫情已經造成如此巨大的傷害面前,排斥醫學專家、輕視防疫的特朗普仍然獲得了美國接近一半選民的支持,這種現象只能說明一點,就是美國社會存在龐大的反科學、反智的人群,對這些人來說,一些類似迷信的理念,例如戴口罩是懦夫行為、會妨礙個人自由等,明顯高於對科學、對理性的信仰。試問,在當下這樣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相信迷信而不是科學,社會如何可以發展?

通過這些現象,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粗淺結論:

一、美國社會的現行制度與美國社會的現狀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相適應,如果對立雙方的矛盾繼續激化,美國下次大選的混亂程度可能還會加劇,甚至有引發內戰的危險;
二、美國社會內部的對立已經極其嚴重,基本失去了妥協基礎,雙方立場南轅北轍,未來矛盾緩和相當困難,更大的可能是進一步惡化;
三、美國社會反智、反科學的基礎龐大,他們會破壞或者阻撓美國的科學進步,造成美國社會的內耗、分裂和逐漸落後。
那個曾經胸懷寬廣、勇於進取、尊重科學的美國可能已經成為過去,按照現在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內耗、分裂將越演越烈,衰落難以避免。

拜登出任總統後,由於民主共和兩黨的尖銳對立,可以預見,除了在兩黨有共識的方面,例如遏制中國等,拜登政府會原則延續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外。在其他沒有或者共識不大的方面,拜登都很可能改變特朗普的政策方向,就對股市的影響而言,拜登政府可能會採取下面一些政策:

一、中美貿易戰不會再升級,拜登政府甚至可能減免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特朗普政府施加的關稅;
二、美國不會再減稅,但由於民主黨可能無法控制參議院,而共和黨不會同意加稅,因此如果民主黨不能一統眾議院和參議院,加稅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美國大概率將推出新一輪刺激經濟計畫,但由於共和黨阻撓,規模可能會較民主黨原來建議的版本縮水;
四、增加開支又無法加稅,政府赤字擴大,需要美聯儲增加放水支持,因此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可能進一步放鬆,美元可能偏軟,資金外流。
總結起來就是,拜登上任後,美國雖然遏制中國的大方向不變,但具體手法可能改變,將更多的恢復奧巴馬時的傳統做法。表面上中美矛盾會出現一些緩和,貿易上的衝突會減少;由於美國經濟難以擺脫疫情影響好轉,政府的刺激力度可能會增強,貨幣寬鬆導致資金外流,對中港股市有利。

 

 

宏觀而言,美國大選的最大風險是拜登勝選而特朗普不接受,支持特朗普的激進分子鬧事導致美國內亂。但現在來看,由於共和黨主流不支持特朗普關於大選舞弊的指控,特朗普的反擊大概率只能依靠法律訴訟或者直接訴諸激進勢力鬧事,基於社會整體對激進勢力鬧事已有所警惕,激進勢力未必有能力製造社會大亂,而如果僅依靠法律訴訟,則對社會整體影響不大,因此大致而言,目前美國選舉中最令人擔憂的社會大亂風險可能已經過去。

對中港股市來說,中國經濟正在加速恢復,中美貿易衝突有望緩和,美國出現大規模內亂機會不大,內外環境都對中港股市有利,中港股市後市看好。

5
十一月
香港的三種定位和後果

10月29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發表,涉及港澳僅一句話“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與四中全會公報中涉及港澳臺的內容有一個段落相比,內容自然是減少了,當然也有一種解釋說,內容減少是因為四中全會的公報中有涉及國家安全的部分,而現在港區國安法已經建立,無需再討論國家安全了,因此內容就相應有所減少。

不過不管怎麼解釋,內容減少是不爭的事實,是否代表香港重要性的下降則見仁見智、眾說紛紜。在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對五中全會公報的解讀中,他肯定了香港的優勢指出,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經濟發展有良好的基礎,獨特的優勢。並進一步指,在“十四五”時期,中共中央將進一步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同世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

其中,“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看作是對香港的要求或給香港的任務,“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同世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則主要是對香港的支持,更多的是惠港政策範疇。

所以,拋開惠港的部分,相對而言,對香港更重要的,其實是如何可以高品質完成中央對香港的要求或者交給香港的任務。

但是在我們看來,要想高品質完成中央對香港的要求,首先要解決的其實並不是具體如何才能做好的問題,而是要搞准香港在中西方之間的定位,這個定位前提解決不好,完成任務恐怕就無從說起了。

在中美當前以及未來相對長一段時間對抗大於合作的背景下,香港在中美以及更廣闊一些的中西之間如何定位關係到香港的前途,必須認識清楚,否則香港社會必定陷於內耗之中,逐漸衰落。

大致而言,在中美或者中西之間,香港可以有三種定位,分別對應不同的前途。

 


第一種,跟著美國或者西方走,做他們的爛頭卒,反中亂港。
必須承認,香港存在不少持這種思想的人,他們受西方長期對中國抹黑、惡意攻擊的影響,簡單認為西方民主、中國專制,西方文明、中國落後,所以要唯西方馬首是瞻。西方輿論說中國不好,那中國自然就是不好的,要保護香港,就要拒絕與大陸的交往、合作。因為香港已經回歸了中國,中央政府對特區政府有領導權,所以特區政府就是港共政權,就要抵制甚至打倒或者推翻它。去年下半年爆發的、以反修例為藉口的黑暴浪潮,表面上雖然是反對修例,實際上到最後,反對派提出的訴求核心卻是試圖推翻人大的831決定,通過所謂的‘雙普選’奪取香港政權。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破壞社會的安寧和秩序,打砸搶燒,市民有不同意見就可能被‘私了’毆打,交通設施、道路等被大規模破壞,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可以發展經濟?

從更深一層看,美國試圖全面打壓中國,阻斷中國的發展,是中國最大的對手。和美國綁定、成為他們的過河卒子,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破壞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政府怎麼可能會接受,又怎麼可能會容許?

所以,做敵對勢力卒子這條路,首先會破壞特區和其他市民的利益,其次必定不會為中國政府所容忍,只能落得破壞、被打擊、再破壞、再被打擊,走向滅亡的結果。

對香港而言,這是一條死路,除了把香港變為戰場,損害全香港市民的利益之外,看不到任何希望。

 

 

第二種,在中美或者中西之間,騎牆、左右逢源。

這種思想同樣在香港廣泛存在,歷史上,作為中西交匯之地,西方進入中國的橋頭堡,香港長期依靠遊走在中西之間獲利。但是現在,在中美對立日益嚴重、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全面打壓的時候,這樣的騎牆空間是否存在也大成問題。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美國已經終止了對香港的特殊待遇,也對一些香港的主要官員進行了制裁,並要求香港生產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從9月25日起產地必須標示為‘中國製造’,也就是說,不管香港如何想與美國緊密合作,美國的態度已經變了,美國現在已經將香港視為與內地其他地方無多大差別的一個地區,不再給香港左右逢源的空間。

所以,這條路在過去中美關係較為緩和、雙方較為合作的時候,中美都能給予香港一定活動空間,確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中美關係嚴重惡化、美國試圖全面圍堵中國的現在,實際上已經不可行,即使中國仍願意給予香港與以往相同的活動空間,在美國及其盟友盡力壓縮香港的活動空間後,這條路已經缺乏走通必需的條件。

 

 

第三種,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國家共同發展、共用繁榮。

如果說過去一些人對中國經濟能否在美國打壓下繼續發展持懷疑態度,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信心不足的話,那麼經過兩年多的中美貿易戰、以及新冠疫情衝擊的考驗,繼續保持這種懷疑就顯得多少有些落後現實了。

事實上,經過兩年多的貿易戰,中國的出口並沒有像悲觀主義者預期的那樣受到重大打擊、出現大幅倒退,相反,中國的出口截至2020年9月,前三季度的表現是增長1.8%,完全消化了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的打擊,進出口總值也增長0.7%,在主要經濟體中首先轉正。反觀發起貿易戰的美國,今年1-8月,美國貿易總額同比下降了15.1%,貿易逆差增長5.7%。美國想要縮減的貿易逆差毫無起色,想要打擊的中國出口卻繼續增長,美國的目的一個也沒有達到,可以說是全部失敗。

新冠疫情之下,中國經濟二季度恢復增長,三季度增長加速,經濟復蘇勢頭非常穩固,而美國最近的病毒感染人數屢創新高,完全處於失控狀態,預計經濟將進入一段較長時間的低迷,歐洲的情況也和美國接近,疫情失控,經濟很難恢復。環顧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基本走出了疫情,恢復了增長,顯示了中國強大的管控和恢復能力。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未來一段時間,歐美都將深陷疫情帶來的困境,全球經濟的主要動力將要靠中國提供。對香港而言,不管歐美願意或不願意,它們都將自顧不暇、無法提供帶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只有中國,才既有意願、也有能力帶動香港發展。

總結以上討論,跟著美國走、成為美國打壓中國的棋子,肯定是一條死路,香港不能走;騎牆、左右逢源,雖然理論上有一定可行性,但在中美對立加劇的現實下,實際上不具備施行的基本條件;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國家一起發展,大約是香港重拾動力的唯一出路。但是要走這條路,那些抗中拒中的思想必須要被拋棄,那些極端反對派的立場恐怕也要調整,否則,思想上抗拒,行動上陽奉陰違、甚至暗中搗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國家共同發展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香港也將失去未來。

29
十月
大變局下的中國道路

10月23日,國家領導人在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的大會上發表講話,以史喻今,在多方面清晰表達了在新的國際大變局底下,中國的底線和未來發展方向。

“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杆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歷史經驗反復說明,對於侵略者而言,真理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之內,投降和妥協是沒有出路的,沒有勝利,失敗者就將失去一切。

鴉片戰爭,中國是有道理的。一個國家,當然有權力禁止毒品,保護自己的利益。但是,這個道理在英國的大炮打擊下,卻無法成立。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藉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鴉片戰爭開始。結果,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31年918事變,日本侵略中國,強佔東三省,中國是有道理的。日本人怎麼可以用一個‘中國軍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的理由佔領整個東北,公理何在?但日本就是占了,而且事變前美國國務卿與日本駐美大使出淵勝次達成一項秘密諒解:美國保證不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日本則保證其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應限於錦州以北。中國的利益就這樣被悄悄出賣了。後來國際聯盟派出調查團調查事變始末。1932年10月2日發表李頓報告,指出日本發動的事變是侵略中國的行為。但有什麼用呢?日本還不是照樣佔領東三省?

抗美援朝,1950年底時美國和聯合國軍差不多佔領了整個朝鮮,兵鋒已經直達鴨綠江邊。中國人民志願軍從鴨綠江邊開始,一步步把美軍和聯合國軍打回了南邊,最後戰爭雙方對峙在三八線附近,美國不得已吐出了曾經佔領的土地,以三八線分界,與中國和北朝鮮簽訂了停戰協定。試想,沒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浴血奮戰、英勇犧牲和取得的偉大勝利,美國及聯合國軍可能接受現實,願意按三八線停戰嗎?毫無疑問,如果沒有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強大進攻和防禦能力,並被美國和聯合國軍認可和尊重,和平是不可能得到的,戰爭就還將繼續。

在美國把中國當成主要競爭對手,並通過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等進行全面打壓之際,中國人民中同樣存在是用妥協求和平還是以鬥爭求和平的分歧。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旗幟鮮明地回答了這種分歧,那就是面對壓力,要堅決鬥爭,以武止戈、以鬥爭求和平。

在這個精神的指導下,妥協、退讓、害怕鬥爭的思想應該被拋棄,對於來自美國及其一些盟友的壓力,要敢於鬥爭、敢於勝利,不怕他們的威脅和進攻,兵來將擋、水來土屯,來而不往非禮也,你敢進攻,就要讓你付出代價。

 

 

在貿易領域,經過中國的堅決鬥爭,美國已經露出了失敗的跡象。

今年中國上半年的出口,同比僅下降3%,而且從4月起,已經連續實現正增長。到今年9月,前三季度我國貨物出口增長1.8%;進口下降0.6%;貿易進出口總值23.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7%。一、二、三季度進出口增速分別為-6.5%、-0.2%、7.5%,反彈勢頭強勁;即使美國重點打擊的對美出口,今年前三季度,對美出口增長1.8%,自美進口增長2.8%,中美貿易實現同比增長2%

再看試圖通過貿易戰改善逆差狀況的美國,根據美國商務部資料,今年1-8月,美國貿易總額同比下降了15.1%,貿易逆差增長5.7%。其中8月貿易逆差為671億美元,創14年來最高記錄,7月逆差也創12年記錄。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將自身打出了貿易規模縮小,逆差擴大的尷尬現象,可見美國這個通過加征關稅縮小貿易逆差的藥方,根本無助於解決美國的問題。

中國的進出口都在健康增長,美國的逆差卻越來越大,從這個現象只能得到一個結論:美國的貿易戰打傷了自己,卻對中國傷害不大,純屬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在抗擊疫情方面,中美差距更大到好像不處在同一個世界。中國已經基本擺脫了疫情困擾,恢復了正常生活,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出行人潮人山人海,到處都是爆滿景象。即使偶然有個別地方小規模突發疫情,但政府反應迅速,都能第一時間廣泛檢測,撲滅傳染,讓疫情始終處於可控狀態;而在美國,政府已經基本放棄了疫情防控,至10月27日約22.5萬人因為疫情失去了生命。10月23日,美國單日新增感染人數創出了約8.38萬人的新高,白宮幕僚長梅多斯在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路訪問時承認,政府不會控制疫情,也就是說,普通美國老百姓面對疫情,只能自求多福了。

由於有效的疫苗未必可以在年內推出,目前進展最快的中國疫苗即使年內有望推出,美國又因為政治原因未必願意採用,因此美國的疫情在今年冬天繼續惡化的可能性很大,進一步打擊美國已經深受疫情困擾的經濟。

臺灣方面,美國和台獨實力勾結,仍在嘗試突破一個中國的底線,中國政府也已明確地加大了對臺灣的軍事壓力,不承認所謂的台海中線,不斷有軍機越過所謂台海中線進行演習,如果美國夥同台獨勢力敢於繼續在台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相信美國和台獨勢力必將付出重大代價。

 

 

“以戰止戰、以武止戈”是對付侵略和壓迫的有效策略,可以讓侵略者和壓迫者腦子清醒一些,不要犯無法挽回的錯誤。而中國政府之前提出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則可以讓中國經濟的發展以我為主,不易受外界環境變化的衝擊。

一方面是通過對無理壓迫和打壓的堅決鬥爭,讓攻擊者付出沉重代價,讓他們知道中國人民不好欺負,因而減少或制止他們的無理衝動和對中國的無理打壓;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擴大內需,讓內迴圈成為中國經濟的主體,擺脫對外部環境的依賴。發揮中國廣大市場的優勢,把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和技術都吸引到中國來,把中國經濟的命運真正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的手中,內固根本,外抗打壓,就是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22
十月
大灣區龍頭誰屬不重要 合作共贏邁大道

10月14日,深圳舉行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大會,國家領導人發表講話,其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他說:“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

無疑,深圳建特區四十年來取得的發展成績是巨大的,1980年,深圳特區誕生時的當年GDP約為2.7億元人民幣,到2019年,深圳的GDP達到了驚人的2.7萬億元人民幣,四十年間經濟規模增長了約1萬倍;與香港對比,香港1980年的GDP約為288.6億美元,按照當年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1美元兌換1.49元人民幣計算,香港1980年的經濟規模大約是深圳的159倍,到2019年,香港的GDP約為3660.3億美元,按照平均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6.8967人民幣計算,折合約2.5萬億人民幣,約為深圳經濟規模的92.6%。

長期以來,香港以其遠超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濟體量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一直以大灣區的龍頭自居,然而,自2018年深圳經濟規模首度超越香港後,2019年已經再次超越並拉大差距,2020年香港受新冠疫情打擊嚴重而深圳已經從疫情中快速恢復,預計深港的經濟規模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如果未來香港不能急起直追,以目前深港兩地在增長速度上的差異,龜速增長的香港必定會被遠遠拋在後面,漸漸失去與深圳比較的資格。

日前林鄭特首在接受《深圳衛視》訪問時表示,不太介意被指深圳的GDP已經超過香港,因深圳人口、土地等各方面都比香港豐富,認為港深之間未必有直接競爭,但有時候在某些特定的工作、企業間或專業人士間的競爭是無可避免,甚至是健康的。

有些人因為香港經濟地位的相對下降,以及國家領導人指“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認為香港在大灣區的龍頭地位要讓給深圳,因而有些酸溜溜的感覺,其實大可不必。在我們看來,過去香港以大灣區的龍頭自居,在一定程度屬於自我膨脹,是一種長期優越地位帶來的過度自信,香港其實從來不具備擔當大灣區龍頭的實力。但現在,經濟規模被深圳超過並勢必要被越拋越遠,一些人開始喪失自信,認為大灣區龍頭要讓給深圳,香港只能當當配角,沒有多少前途,則又有些自我貶低,沒有看到香港其實還有其獨特優勢,只要破除思想上的框框,與大灣區加強合作,發揮香港優勢,香港其實大有前途。

從理論上講,香港要想成為大灣區龍頭,有且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中國經濟受西方經濟主導,而香港憑藉其與歐美經濟聯繫較緊密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言西方利益,進而主導大灣區經濟並成為區域龍頭,除此以外別無他法。但是,目前的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美國自特朗普政府發動中美貿易戰以來,在各個領域都推行與中國脫鉤,世界正在走向某種部分脫鉤的狀態。美國試圖拉攏盟友圍堵中國,重演全球冷戰。雖然中國堅持不打冷戰,繼續推動多邊合作,但是同樣越來越強調走自己的路、獨立自主,也就是說,中國不可能允許西方主導中國經濟,這條路走不通。

另一方面,自香港實行港區國安法以來,美國已經疏遠了與香港的各方面聯繫,7月14日,美國特朗普總統簽署行政命令,正式中止區別對待香港,終止香港特殊地位,不再在金融和文化等領域給予香港有別於中國大陸的待遇。很明顯,即使香港部分人還存有通過加強與歐美的聯繫而提升香港在大灣區影響力的想法,實際上也已不現實。

不考慮週邊環境,僅就產業優勢而言,香港在金融業和其他一些現代服務業領域,例如會計、法律、會展、研發等方面,在大灣區仍極具競爭力。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金融基建、全球影響力、國際資本吸引力、廣泛的國際聯繫等方面,有相當雄厚的基礎,其他城市短期很難趕上;在會計、法律、會展等領域,香港也有十分深厚的積累,處於世界一流水準。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裡對香港的定位,香港要“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也就是說,在中央眼裡,香港在國際金融、航運、貿易、航空、離岸人民幣、資產管理等領域仍處於大灣區的優勢地位,是香港可以大力發揮的強項。

 

 

對深圳而言,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創新,不僅僅有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實際上深圳四十年的成長歷史,就是全面創新的歷史。深圳的任務就是要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如果把深圳的特點濃縮到一個詞,就是‘創新’,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科技創新’;如果把香港特點同樣濃縮到一個詞,就是‘服務’,其中最有競爭力的部分就是以國際金融和各種專業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深圳和香港的優勢不同,其關係主要不是競爭關係,而是要發揮各自優勢,合作共贏。

實事求是地講,離開了實體經濟,香港所擅長的現代服務業,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失去服務目標,走向自我迴圈的金融虛擬經濟炒作,製造巨大風險;而如果離開了‘現代服務’,深圳所擅長的‘科技創新’就會因為得不到優質、及時的服務而影響發展。雖然現代服務業同樣是深圳發展的重要內容,但就目前而言,深圳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水準與香港仍有一定差距。

香港的優勢在於有較為發達的現代服務業,但是僅有服務業,沒有足夠強大的實體經濟、科技創新,是無法帶動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所以,僅憑著香港過去的優越地位,想當然要成為
大灣區龍頭的人,明顯忽略了這一點;相比較而言,科技創新是最重要的發展動力,而深圳的優勢就是科技創新,因此深圳成為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引擎,實至名歸。
在科技創新方面,香港也不是毫無作為。香港有多間全球知名的大學,其科研力量在大灣區排在前列,將香港的優質科研資源與大灣區的創新文化、產業環境、優質工程師、完整產業鏈等優勢相結合,就可以產生巨大的化合作用,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例如全球知名的大疆無人機、商湯科技等獨角獸企業,就是發源于香港大學的技術,在內地開花結果。

破除大灣區內各城市、各法律體系之間的障礙,讓人才、貨物和資金可以更自由、更少阻礙地流動,發揮各自城市的比較優勢,把大家的優勢結合起來,既是國家的號召,也可以產生足夠大的化學反應,帶動大灣區經濟再上新的臺階,將大灣區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香港的未來有賴於發揮自身優勢,與大灣區經濟深度融合。香港過去與歐美等國的經濟聯繫較為緊密,但是隨著歐美經濟持續放緩、逐漸失去動力,以及美國企圖抑制中國發展導致的中美關係日益惡化,歐美不再可能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動力,因此,與大灣區城市加強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搭上中國快速發展的巨輪,是香港未來經濟重拾動力的唯一出路。

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的合作,除了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縮短人流物流的在途時間,消除制度、機制和法規上的障礙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破除思想上對歐美的依賴,打破迷信歐美的思想框框,從思想上重視與大灣區的合作,不是為了應付差事、做形象工程,而是要真抓實幹、積極推進。只有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融入大灣區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意義,才能利用好香港和大灣區各自的優勢,走出香港目前面對的困境。

 

15
十月
先為不可勝 以待敵之可勝

語出自「孫子兵法」«軍形篇»,相關段落是:“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 ,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 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當前的中美之爭,雖然不是戰爭,卻是類似戰爭的全方位博弈,美國毫無疑問是實力較為強大的一方,中國則是相對弱小的一方。從2018年開始,試圖從根本上壓制中國發展的美國,從貿易打壓、限制,逐步發展到科技打壓、南海軍事挑釁、政治疏離、國際圍堵等方面,新冠疫情以來,又增加了向中國甩鍋的新戲碼,對中國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困擾,對於這種嚴峻的局面,中國如何有效應對,來自2000多年前中國兵家聖典「孫子兵法」的古人智慧,可以帶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

孫子的上述論述用白話翻譯就是:過去的善戰者,都是先令到自己沒有明顯漏洞、不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查缺補漏、完善自己不被敵人戰勝,這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戰勝敵人,就要等待敵人出現可乘之機。所以善戰的人,可以做到令自己不被敵人戰勝,不能使得敵人必定失敗。所以說:獲勝可以預知,但不可以強求。如果敵人一時不可戰勝,就先做好防守工作;如果敵人露出破綻、可以被戰勝,就要進攻。力量不足的時候,要取防守的策略,力量有餘的時候,要取進攻的策略。

按照孫子的智慧,面對實力強大的美國,作為較弱一方的中國,無疑應該取防守的策略,先令到自己處於‘不可勝’的狀態,以等待美國的‘可勝’之機。但是要想不被美國戰勝,首先又需要查漏補缺、盡力彌補自身的不足、減低漏洞的危害性,令到現存的漏洞或不足不會構成致命風險;之後,就要看美國是否會出現明顯的缺失,中國不能決定美國是否失敗,能夠決定美國命運的還是美國自己,中國只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令自己不失敗。

以貿易戰開始的中美全方位博弈,進行到現在,有些像一個對中國的壓力測試,令中國的弱點或不足全面暴露,大致而言,美國集中向中國進攻的幾個方面,大約就是中國還存在明顯弱點或不足的方面。

進出口貿易方面,中美博弈始於貿易摩擦,很顯然,出口貿易是美國認定的中國其中一個主要弱點。正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之際所說:貿易戰很容易贏。起碼在當時,美國是相信一加關稅,中國的經濟就要受重創,然後中國就只有投降一條路了。

 

 

當然貿易戰打到現在,中國雖然對美出口有一定下降,但總出口並沒有受多大影響,且近幾個月已經恢復增長,說明美國在加征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上判斷錯誤。不過,美國判斷錯誤並不能說明中國在進出口方面沒有弱點,首先,如果沒有弱點,美國恐怕不會選擇先拿進出口貿易開刀,美國之所以選擇向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恰恰是因為中國對美出口比較多,對美國市場有一些依賴;其次,中國在全球出口份額持續上升,雖然說明中國產業鏈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從另一個方面講,對其他國家的出口也有一定的壓制作用,使得有些感受到競爭壓力的國家對中國有些負面看法。

科技領域,美國從打擊中興通訊開始,打擊了很多中國的高科技公司,打擊得最努力的,首推華為。為了打擊華為,美國政府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限制美國企業與華為交易就不說了;動用加拿大的執法力量,以莫須有的罪名抓捕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完全超出了普通中國人的想像;美國國務卿作為美國政府的重要官員,滿世界污蔑華為產品不安全,又拿不出證據,卻逼著盟友不能用華為的設備;看各種限制華為的措施難以有效,索性蠻橫規定哪怕只是用了美國的一顆螺絲,各國的企業要和華為做生意都要向美國政府申請,企圖陷華為於絕境。最近,美國還試圖對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施加打擊,用不知所謂的國家安全理由,限制TikTok在美國的運營、以及微信的使用,受影響的企業和個人正在和美國政府打官司,據說美國政府未來還想將打擊範圍擴展到阿裡巴巴。

在美國無底線的輪番打擊下,就目前的情況看,真正對中國企業造成較大影響的主要集中在晶片領域,其他方面,基本影響不大。

南海方面以及所謂的‘美印日澳’聯盟,南海方面目前中國與相關國家基本可以管控分歧,主要的不穩定熱點集中在臺灣周圍,美國為了給中國施壓,違背與中國建交時的承諾,試圖用提升與臺灣官方關係的手段向中國挑釁,中國則用提高軍事壓力來回應,局勢有一定危險性,但暫時不至失控。‘美印日澳’聯盟部分與利益有關,部分與意識形態有關,不易很快解決,中國只能守住國家利益的底線,慢慢等待形勢轉變。

美國其他方面的施壓,例如政治領域、輿論領域等,暫時只有騷擾作用,沒有多大實質影響;金融領域雖然有些手段可能對中國造成較大打擊,不過風險極高,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混亂,傷及美國自身,一般情況下美國也未必敢用。

從「孫子兵法」面對優勢對手採取守勢,查缺補漏、彌補不足,先為不可勝的思路看,貿易領域中國應該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減少對國際出口市場的依賴,從追求出口創匯改為追求平衡貿易,以儘量減低外界變化對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科技領域中國必須要大力發展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以避免類似晶片被美國卡脖子的情況;其他方面則也要守住國家利益的底線。簡而言之,中國的應對策略就是要走向主要依靠自己、依靠國內市場,才能不給對手可乘之機。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牢牢把握國內大循環這個“主體”,以我為主,同時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很明顯,政治局的決定與「孫子兵法」面對優勢對手時的思路相當一致。

另一方面,作為博弈中優勢一方的美國,其前景並不明朗。美國用盡全力從各方面打擊中國,到現在為止有效的手段已基本用盡,沒使用的手段中很多都有較大的負作用,利弊並不容易判斷;更麻煩的是,新冠疫情和美國‘BLM(黑命貴)’運動後,美國的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特朗普總統各種激化矛盾的政策帶來社會廣泛的混亂,即使其競選連任失敗,拜登上臺,美國的社會撕裂也難以彌合。加上為了應付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美國政府大開印鈔機,美國財政赤字迅速擴大,大量債務帶來的壓力也不易應付。

而且根據現在的情況,特朗普總統有很大的可能將會敗選,預計他也有很大的可能會以郵寄選票帶來欺詐的理由或者別的理由不接受選舉結果,一旦這種情況發生,美國社會可能產生根本性的分裂和混亂,影響美國社會穩定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即使在小概率情況下特朗普總統敗選後接受失敗,和平移交權力給拜登,拜登在向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方面也和特朗普的政策方向相反,特朗普發動的關稅戰和科技戰等恐怕都將難以為繼。

此次美國大選有較大的可能會成為中美博弈中的一個標誌性轉捩點,美國現行對中國的全面施壓政策屆時可能出現較大改變,美國內部的矛盾也可能進一步激化,迫使美國政府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內部,用來解決內部矛盾,中美博弈的天平有可能會向對中國有利的方向傾斜。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9月中國採購經理指數製造業為51.5%,較上月提升0.5個百分點,服務業為55.9%,較上月提升0.7個百分點,說明中國經濟的恢復堅實有力,完全可以做到維持內部穩定、不給對手以可乘之機。

從策略上講,只要中國扎扎實實抓好國內大循環,就基本立於了不敗之地;而美國能否維持全球獨大,同樣取決於美國能否解決好其日益激化的內部矛盾。

8
十月
特朗普染疫添亂 投資宜小心

美國股市乃至全球資本市場所面臨的首要風險,就是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承認選舉失敗並出茅招挽救危局,將造成美國政治的不穩定,進而對股市造成負面影響。最近出現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的新情況,美國總統大選出現混亂的可能性無疑較前更為上升。由於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公開承諾無論勝敗都將接受選舉結果,因此從雙方的表態看,如果特朗普勝出大選,拜登陣營將會接受結果,不會有意鬧事,反而有利於政治穩定。

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這隻肥壯的黑天鵝突然出現,為本已夠亂的美國大選前形勢,再添新的巨大不明朗。按照特朗普之前的口風,他已經多次發表郵寄選票會被操縱,選舉結果要最高法院裁定等言論,為選舉結果對他不利時發起爭端埋下伏筆。

特朗普在之前被問到如果在11月的大選中敗給拜登,能否承諾和平移交權力時回答:「我們要看看發生什麼再作決定。」也就是說,特朗普拒絕承諾選舉落敗時和平移交權力,希望保留不承認選舉結果與和平移交權力的選項。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他確實感染了新冠肺炎,從他一直以來的表態推斷,他可能可以找到理由不接受選舉結果並和平移交權力。

特朗普勝出機會不大

從目前的形勢和民調看,特朗普勝出大選的可能性很低。事實上,根據最新的路透/益普索民調顯示,在特朗普新冠肺炎檢測呈陽性後,拜登較特朗普的支持率領先優勢擴大至1個月來最高,65%的受訪美國人認為,如果特朗普更認真對待疫情,他可以不被感染。

有些人認為此次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會凝聚團結、提高其支持率,有利於其在大選中勝出。在我們看來,這種想法有些一廂情願了。雖然過去有不少領導人遇到危機反而提升其支持率,但這一次恐怕有些不一樣。根據最近的調查,美國的選民大約97%已經確定了投票意向,即使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可以爭取到剩下3%中的大部分支持,但杯水車薪,對選情幫助不大。

由於特朗普一向輕視疫情的危害性,現在他被感染,實際證明了他一向輕視疫情的觀點可能是錯誤的,如果大多數選民相信特朗普在防控疫情方面犯了錯,照理對他的支持率未必有好處,因此,僅憑過去出現危機往往有利於領導人支持率的老經驗,就輕易認為特朗普支持率將會上升的觀點,很可能經不起實際的考驗。

看起來,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這件事,並沒有改變他競選形勢不利的局面,但是為大選前後的美國政治局勢增加了更多變數,令形勢變得更加混亂,不易看清。對資本市場而言,目前的展望相當不穩定,宜謹慎小心。

8
十月
亂上加亂 謹慎為先

10月2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宣佈他和太太梅拉妮婭確診感染新冠肺炎:“梅拉妮婭和我新冠感染測試陽性,我們將立即開始隔離和恢復過程。我們將一起度過這個難關。”,總統感染病毒這隻肥壯的黑天鵝突然出現,為本已夠亂的美國大選前形勢,再添新的巨大不明朗。

按照特朗普之前的口風,他已經多次發表郵寄選票會被操縱,選舉結果要最高法院裁定等言論,為選舉結果對他不利時發起爭端埋下伏筆,現在他感染新冠病毒這個黑天鵝事件一出,由於在隔離期間無法出外拉票、參加辯論、進行競選活動等,一旦選舉失利,特朗普就有更多的理由可以宣稱選舉不公。

特朗普在之前被問到如果在11月的大選中敗給民主黨人拜登,能否承諾和平移交權力時回答:“我們要看看發生什麼再作決定。”也就是說,特朗普拒絕承諾選舉落敗時和平移交權力,希望保留不承認選舉結果與和平移交權力的選項。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他確實感染了新冠病毒,其後續競選活動也有很大可能會受影響,從他一直以來的表態推斷,他可能可以找到理由不接受選舉結果並和平移交權力。

我們在上篇博文「美國大選前瞻及股市影響」裡曾經指出,美國股市乃至全球資本市場所面臨的首要風險就是如果特朗普不承認選舉失敗並出茅招挽救危局,將造成美國政治的不穩定,進而對股市造成負面影響。現在又出現了特朗普感染新冠病毒的新情況,美國大選出現混亂的可能性無疑較前更為上升。

從特朗普病情變化的可能性分析,無非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情景一,特朗普在未來一兩周內很快康復,雖然其競選活動受到一定負面影響,但選舉大緻可以正常舉行;

情景二,特朗普的病情較為嚴重,無法很快康復,但尚能執掌權力。這種情況下,候選人無需更換,特朗普仍能按原計劃參選,但後續的的競選活動受到較大的負面衝擊,大選的變數顯著上升;

情景三,特朗普的病情十分嚴重,無法繼續執掌權力,權力將轉移給副總統,共和黨需要產生新的總統參選人。這種情況下,大選能否如期順利舉行有一定變數。

從幾種可能的結果來看,情景一對大選的影響最小,大選基本可以如期舉行,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仍將上升;情景二雖然大選還能勉強按預定時間舉行,但潛在的衝突觸發點顯著增加,未來出現一定程度政治亂局的可能性不小;情景三將帶來一個未見先例的新情況,由於牽涉到的利益相關方眾多,他們政治利益又存在廣泛的分歧和對立,引發新的政治衝突的可能性極高。

 

 

由於拜登公開承諾無論勝敗都將接受選舉結果,因此從雙方的表態看,如果特朗普勝出大選,拜登陣營將會接受結果,不會有意鬧事,反而有利於政治穩定。但是,從目前的形勢和民調看,特朗普勝出大選的可能性很低,我們在之前的博文「美國大選前瞻及股市影響」裡,討論過大選的前景,最後的結論是特朗普大概率會輸,而且特朗普也有較大的可能未必接受選舉結果,造成政治上的混亂。

有些人認為此次特朗普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凝聚團結、提高其支持率,有利於其在大選中勝出,在我們看來,這種想法有些一廂情願了,雖然過去有不少領導人遇到危機反而提升其支持率的先例,但這一次恐怕有些不一樣,根據最近的調查,美國的選民大約97%已經確定了投票意向,即使特朗普感染新冠病毒可以爭取到剩下3%中的大部分支持,但杯水車薪,對選情幫助不大。

而且,由於特朗普一向輕視新冠疫情的危害性,現在他被感染,實際證明了他一向輕視新冠疫情的觀點可能是錯誤的,如果大多數選民相信特朗普在防控新冠疫情方面犯了錯,照理對他的支持率未必有好處,因此,僅憑過去出現危機往往有利於領導人支持率的老經驗,就輕易認為特朗普支持率將會上升的觀點,很可能經不起實際的考驗。事實上,根據最新的路透/益普索民調顯示,在特朗普檢測呈陽性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較特朗普的支持率領先優勢擴大至1個月來最大,65%的受訪美國人認為如果特朗普更認真對待疫情,他原本可以不被感染的。

看起來,特朗普感染新冠病毒這件事,並沒有改變他競選形勢不利的局面,但是為大選前後的美國政治局勢增加了更多變數,令形勢變得更加混亂、不易看清。對資本市場而言,目前的展望相當不穩定,宜謹慎小心、不宜過度進取。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