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5
七月
中國向左 美國向右

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超預期提出:“要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礎上,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增強有效性,適時運用降准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7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消息,於今年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將釋放1萬億長期資金。

7月7日提出降准意向,7月9日就公佈降准決定,從時間上看,相當迅速,說明中央支持經濟的決心相當迫切。

美國方面,美聯儲6月的議息聲明顯示,美聯儲雖然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也沒有縮減購債規模,但是將超額準備金利率上調5個基點至0.15%,將隔夜逆回購利率上調5個基點至0.05%,並將加息預期從2023年後提前到2023年內,首次出現2023年兩次加息的預期。

雖然美聯儲的態度由‘鴿’轉‘鷹’仍然是張期票,短期沒有多大實質影響,但不管怎麼說,和以前比,加息的可能總是比以前提前了,整體加強了貨幣政策即將轉向的市場預期。

美國聲稱要提前收緊銀根,中國卻用降低存准率的辦法放鬆銀根,兩國央行的態度南轅北轍,大大有別於過去一般美國聲稱加息,新興市場基本跟隨甚至在加息方面更加進取的表現,有些不尋常,可能代表著美國金融政策對中國的外溢影響減少,未來中國貨幣政策更加獨立的傾向。

我們過去多次討論過美聯儲受制於經濟環境,很難迅速加息的困難處境。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是“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目前遇到的困難是:在就業尚未完全恢復,需要貨幣政策繼續支援經濟和就業時,遇到了遠超預期的通脹壓力,物價大幅上漲。如果把充分就業放在第一優先,貨幣政策就要保持寬鬆,以支持經濟和就業恢復;如果把物價穩定放在第一優先,就需要緊縮銀根,通過收縮銀根抑制需求以減輕通脹壓力。

從美聯儲的政策取向可以看出,美聯儲實際上是將充分就業放在通脹壓力前面的,即使面對5月創13年新高的5%通脹率,美聯儲仍然堅持通脹壓力屬於暫時性,除了將加息預期提前到2023年,並沒有採取其他壓抑短期通脹的措施。

我們對美聯儲口硬手軟態度的解讀是,由於美國已經花費了數萬億美元的救市資金,才將經濟刺激到現在這個形勢不錯、但尚需努力的地步,一旦過早收緊銀根,經濟和就業的恢復就可能中斷,更可怕的是,靠放鬆銀根推高的美國股市,目前估值處於歷史高位,一旦貨幣收緊,美國極有可能出現較大跌幅,屆時股市大跌造成的負財富效應將進一步打擊經濟,形成股市、經濟、就業互相打擊的負面迴圈,對美國相當不利。因此,除非美國經濟和就業恢復到可以承受收緊銀根壓力,美國才有條件通過收緊銀根帶動美元離開新興市場回流美國,造成新興市場大跌、給美資創造收購廉價優質資產的‘剪羊毛’機會。否則收緊銀根打斷美國經濟和就業復蘇的步伐,只會對美國自身造成傷害。另一方面,天量美國國債本身就會制約加息空間,以免國債利息失控上升。

基於這個解讀,我們傾向相信美國的收緊銀根行動將會非常緩慢,有較大概率要等到經濟和就業基本恢復才會實質性收緊銀根,而且收緊銀根時還會隨時觀察經濟的反應,一旦出現不良後果,收緊可能就會停止。過程中除非通脹失控暴升,否則緩慢收緊節奏不會改變。

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與美國有些不同,《中國人民銀行法》賦予貨幣政策“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所謂幣值穩定的含義,對外就是匯率穩定,對內就是物價穩定,並在幣值穩定的基礎上,促進經濟增長。具體而言,當前中國經濟中與之相關的幾個重點是:經濟增長、貨幣鬆緊、通貨膨脹、對各種不規範行為的整頓、財務杠杆、金融市場穩定等。

在這幾個關注重點中,經濟增長是其中核心,金融市場是集中表現,因為不論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貨幣鬆緊、整頓、降低杠杆等,都會影響股市,並通過股市反作用於經濟。隨著股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需要一個健康、繁榮、穩定的股市以促進經濟增長。

從中國最近公佈的經濟資料看,經濟放緩的跡象較為明顯,國家統計局和財新發佈的6月採購經理指數較前下降,前幾個月貨幣供應的增速也持續走低,加上對科網平臺的整頓和壓低金融杠杆,近幾個月以來的內地與香港股市都受到不小壓力。

經濟放緩、股市不振將減低對資金的吸引力,容易導致資金外流。如果美國股市興旺,又通過聲稱未來收緊銀根吸引新興市場美元回流,加上中國經濟放緩和股市對資金吸引力下降,一旦有大量資金離開中國流向美國,匯率的穩定就很難保持;如果中國為了保衛匯率、增強人民幣吸引力而收緊銀根,經濟又會被進一步打擊,形成惡性循環,對中國不利。

當前中美的經濟博弈,一定程度上是通過爭奪全球金融資源進行,要想維持對全球金融資源的吸引力,需要一個有活力的經濟和繁榮的股市。不宜因為擔心發生風險影響經濟發展,就過度收緊反而令經濟和金融市場出現危機,就好像給人治病,治病本是為了人的健康,但用藥過猛把人治死了就失去了治病的本意。雖然中國目前進行的對科網平臺以及其他方面一些不規範行為的整頓,以及金融降杠杆有助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但也應考慮對企業、經濟和股市造成的短期負面影響,以免造成過大打擊。

如果整頓和降杠杆帶來的負面衝擊擴散,影響到更多的企業,甚至打斷一些企業正常經營和現金流的迴圈,就可能帶來為了防範和治理風險反而造就了更大風險的後果,背離了防控風險的初衷,必須警惕。

一般來說,整頓和降低金融杠杆等防控風險行為,難免對經濟和股市造成負面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引發顯著的經濟放緩和金融市場不穩定情況,需要考慮用貨幣政策及時予以對沖,以維護經濟和股市的穩定。

對於近一段時間上游商品漲價明顯,以及美國考慮將收緊銀根步伐加快,一些人認為中國也應該收緊銀根,完全不考慮中國的通脹資料不高,經濟增速放緩、金融市場壓力較大的現實,犯了只知道照抄美國的錯誤。實際上,中國維持一個增長較快的經濟和繁榮的股市,才是中國利於不敗之地的根本,而只知道照抄美國理論,必定會給中國造成損失。

中國在當前經濟放緩、股市壓力較大、通脹不高的情況下,放鬆銀根很有必要。中國和美國的利益不一致,面對的情況不一致,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和金融市場安全,政策上的分道揚鑣恐難避免。

8
七月
理論對不對 實踐說了算

理論是對經驗和客觀規律的研究總結和合理推論,理論正不正確,不能由理論自身去判定,而必須把理論放回到實踐中去,讓實踐來檢驗理論所做出的假設和推論是否符合實際,符合了,理論就是正確的,起碼在當前應用條件下正確;不符合,理論就是錯誤的,起碼在當前應用條件下錯誤。

 

 

這個道理,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很容易理解,因為金融市場中就有各種投資或者投機理論,單單聽各種理論的自我闡述,都是有道理的,邏輯上也都是說得通的。但聽起來有道理的東西在投資市場上卻未必有用,在投資市場上真正有用的,是根據理論做出的投資決定取得了較高勝率,能夠賺到錢。一句話,能幫助投資者賺到錢的理論就是正確的理論,反之,就是錯誤的。錯誤的理論名氣再大也沒用,甚至因為能影響更多的人而更有害。所以,在金融市場上,理論正不正確,靠自己說是沒用的,包裝得再漂亮,論證再完美,只要不能幫投資者賺錢,照樣可以扔掉。

 

今年七一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對於中國共產黨的評價,愛它的人說它偉大、光榮、正確,恨它的人說它專制、獨裁、邪惡,那麼,中共究竟是好還是壞呢?靠理論說明恐怕很容易變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以達成一致,因為愛它的人和恨它的人本身就相信不同的理論,缺乏建立共識的基礎。因此,評價中共好還是不好客觀上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回到實踐,用客觀的事實比較,來說明中共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香港的反對派,在對中共的態度上,普遍都存在誤區,簡單來說,他們相信了一些未經實踐檢驗為正確的理論或者宣傳,譬如所謂‘民主自由將帶來富裕和安定’的說法,經過實踐檢驗,很明顯是錯的,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全世界推廣所謂‘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為此不惜顛覆多個國家,但所有顛覆後建立起新的‘民主自由’體制的國家,從伊拉克到阿富汗,無一不是民不聊生,就是這樣一個經過實踐檢驗為錯誤的理論或者假說,香港的反對派就是要將其捧上神壇、奉為圭臬,已經失去了對理論是否正確的基本分辨能力;再如近來西方國家大力鼓吹的‘新疆種族滅絕’指控,所有對新疆有所瞭解的中外人士都知道純屬謊言,少數民族在中國是享有優待而不是遭受欺壓,西方的指控到現在除了幾個西方自己找來的人聲稱遭受迫害外,沒有一丁點實際證據,諷刺的是,最近反而在處處以人權衛士自居的加拿大發現了過千具原住民兒童遺骸,展現了西方人對原住民不折不扣的種族滅絕,但是,有不少的香港反對派卻偏偏無視西方製造種族滅絕的基本事實,反而無保留地相信西方的所謂‘新疆種族滅絕’謊言,這類人的思想其實已經完全陷入對西方的盲目迷信,沒有一點科學的味道。

那麼在客觀事實方面,中共從1949年建國,到現在共72年時間,取得了什麼重大成績呢?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根據國家衛健委的資料,中國人平均壽命約為35歲,根據美國疾病與預防中心資料,美國人在1950年的平均壽命為68.2歲,即當時的美國人均壽命大約接近中國人均壽命的2倍;到2018年,中國的人均壽命為77歲,美國的人均壽命為78.7歲,中國人均壽命已接近美國人均壽命的98%;而到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美國疾病與預防中心估計,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有可能跌至76歲,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基本未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假定中國人均壽命保持2019年77.3歲的水準,中國的人均壽命可能將歷史性地超越美國。

 

我們知道,人均壽命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醫療保健、社會福利、教育、就業、環保、消除貧困、幸福程度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人均壽命的巨大改善,實際上代表著普通中國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和生活品質的巨大提高。

 

在經濟方面,1949年中國的GDP大約是123億美元,美國的GDP約為2808億美元,美國約為中國的23倍;至2020年,中國的GDP約為14.7萬億美元,美國的GDP約為20.9萬億美元,美國僅為中國的1.4倍。

 

在工業方面,中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在1954年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從這段形象的描述可以知道,新中國的工業基礎開端大概接近於零。而到2021年,中國航太人已經建立了太空空間站,航天器已經探索了火星;奮鬥者號潛水艇創造了超過1萬米的中國深潛新紀錄,進入了全球深潛領先行列;中國的5G技術全球領先;中國的高鐵、電子支付技術全球領先;中國的光伏、電動車產業鏈全球領先;中國的大飛機正在加速研製。雖然在許多技術領域中國還與美國等世界先進水準有一定差距,但是在相當多的領域,中國已經趕上甚至開始逐步領先世界先進水準。

 

在消除貧困方面,2021年2月,國家領導人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從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這是第一次能夠在中國消除絕對貧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豐功偉績必將為歷史永遠銘記。反觀世界超強的美國,不光沒有任何消除貧困的努力,隨著其產業空心化的加劇,反而有大量的中產階級逐漸向貧困滑落。

 

在新冠疫情應對方面,截至目前為止,美國超過3300萬人感染,超過60萬人死亡;而中國雖然第一個面對未知病毒的襲擊,但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僅10萬多人感染,4800多人死亡,與美國完全不在同一個可比的數量級上。

 

從上面列舉的這些重要事實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雖然起步極低,但是發展極快,在短短72年的時間裡,已經創造了接近美國200多年發展所取得的成績。不過在香港反對派眼裡,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卻基本上是一片漆黑,提起來就全是錯誤,只是不知道這些反對派有沒有想過,新中國差不多是從零起步,照反對派的說法又犯了無數的錯誤,那麼這些實實在在的成績又從何而來呢?總不能是越犯錯誤,越有成績吧,這個反對派邏輯和現實的悖論如何可以自圓其說,需要反對派仔細想想。

 

反對派或者西化者常常喜歡指責中共領導的中國不民主、不自由,同樣犯了用西方理論評判中國的毛病。中國現行的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和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不一樣,其民主從形式到內容也有些不同。譬如說,西方的民主主要局限在選舉上,選舉之後就只能等下次了。這種民主形式容易產生贏家通吃、忽略少部分人的利益和訴求的毛病,而且選後實際上選民對官員也沒有什麼監督能力,例如應對新冠疫情,選舉的官員即使做得再差,也基本不用問責;中國現行制度的特點相對偏重協商,小集體、少部分人的利益也可以在協商中得到體現,另外,對官員的問責明顯較為嚴厲,大批官員已經因為抗擊疫情不利而被免職。

因為中西制度不同,從西方制度和價值觀出發來評價中國制度,自然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就好像如果用評價蘋果的標準去評價梨,梨子的顏色、形狀、味道一定和蘋果不同,但如果因此得出結論說梨子品質差,自然是錯到離譜。但是,有些人在生活中懂得不能用評價蘋果的方法去評價梨,同樣道理,卻偏偏不懂不能用一種制度的標準卻評價另一種制度。如果要評價,還是只能回到實踐,用客觀現實來呈現制度的優劣。

 

根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西北大學2014年發佈的一項聯合研究顯示,經過考察了美國30年間的1779項政策,就富人、利益團體、普通民眾對政府決策的影響程度進行了評估。結果發現,在收入分佈中處於第90個百分值的富人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最大;利益集團也有相當的政治影響力;普通民眾對決策的影響力微乎其微。也就是說,從實證的角度看,美國現行的民主制度制定政策時,基層參與僅是形式上的存在,金錢才具有最大的力量,美國現行民主制度的本質仍然是金錢政治。

 

雖然未見對中國政策形成時各方影響力的相關研究,但我們直觀上可以看到,每次中央要出臺重大決策時,總是需要領導人分赴各地去實地調研,搜集各方意見,納入政策考量。照理,基層的意見應該有一定影響力。

 

所以,從實踐檢驗的角度看,形容中國共產黨偉大、光榮、正確是有事實支撐的,在近70年裡,中共領導中國人民確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即使從制度各有優劣的角度講,西方制度在保護個人權利方面有其優越之處,但綜合來看,盲目地、不講客觀事實地否定中國共產黨,不光與事實不符,而且在思想方法上存在重大缺陷。

2
七月
螺旋上升的股市

我們在今年年初時,認為由於疫苗接種的逐漸普及、拜登刺激經濟計畫的推進、美國經濟逐步復蘇、中國經濟恢復良好、中美短期都不會收緊銀根等因素,經濟和貨幣環境都大致對股市友好。最大的隱憂來自通脹引發的貨幣收縮:“潛在的風險主要是如果美國利率大幅上升,或者當內地經濟恢復較好、出現一定通脹壓力時,貨幣政策收緊的速度過快,或令股市受遏。”(見1月中博文«港股短期內大調整機會微»)

 

現在回過頭看,我們對經濟和政策的預判大致與實際情況接近,有些出乎預料的是市場對通脹風險的釋放比我們的估計提前了。我們年初傾向認為通脹風險可能在2021年的下半年釋放,因為屆時經濟復蘇、刺激計畫逐步落地等會推升通脹,令收緊銀根的可能性上升,股市下跌的機會增加;但實際情況是,春節過後迅速升溫的通脹預期帶動美國國債息率快速上升直接造成了新經濟股的大跌,把通脹上升→收緊銀根→股市下跌的潛在壓力提前引爆,股市較預期更早承受了打擊,也變相消除了未來一個主要風險。

 

股市上半年炒作通脹風險,造成股市大幅波動的最大作用,是令美聯儲對通脹的態度相對明確。很明顯,事實證明美聯儲對收緊銀根態度相當謹慎。2月下旬,當市場炒作通脹預期升溫,造成美國十年前國債利息急漲,股市特別是新經濟股大跌時,美聯儲還有理由保持淡定,因為實際的通脹資料沒有明顯上升;但到了6月,當美國公佈的5月通脹資料(5%)達到13年新高的時候,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反而回落到年回報1.5厘以下,美聯儲在口頭轉鷹聲稱要將加快加息步伐造成美股大跌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趕緊又澄清表示,聯儲局不會因為擔心可能出現通脹,而先發制人地加息,聯儲局會等待實際通脹或其他證據,重申在就業市場和經濟出現廣泛而全面的復蘇跡象之前,聯儲局都不會加息。

 

翻譯一下鮑威爾的意思,不先發制人加息,實際就是以後再碰上諸如通脹預期上升一類的東西可以不用理了,美聯儲不會加息,必須要等到實際的通知資料上升再說。而且即使通脹資料上升,例如5月的通脹新高,如果美聯儲認為是短期現象,也是可以不理的。至於就業的全面復蘇,根據美聯儲官員的資料,目前就業資料離開回到疫情前還差700-800萬份工作,估計不到明年下半年恐怕都無法達標。

 

通脹預期上升可以不予考慮,實際通脹上升可以由美聯儲解讀為短期現象,就業市場回到疫情前大概率要等到明年,根據美聯儲這個態度,短期加息基本是不可能了,如果通脹資料持續高企,減少資產購買存在一定可能性,不過看美聯儲表現出來的‘鴿’樣,估計大概率也是大聲喊、小心做,很難太過進取。

當然,美聯儲露出‘鴿’底,也是受制於美國的實際情況,經濟和就業尚未恢復,通脹卻又上來了。如果為了壓制通脹收緊銀根,造成經濟復蘇受阻、股市大跌的話,經濟和就業的恢復就更遙遙無期了,因此,為了經濟和就業,暫時犧牲一下通脹,估計是未來一段時間美聯儲決策的主要考慮。

 

可以令美聯儲稍微減輕壓力的是,美國商務部上週五公佈的資料顯示,美國5月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按年上升3.9%,升幅符合預期;美國5月份核心PCE物價指數按月上漲0.5%,而預期為上漲0.6%,遜於預期;5月份實際個人消費按月下降0.4%。也就是說,從個人消費指數的角度、特別是月度比較來看,通脹持續上升的趨勢尚不明顯,美聯儲可以松一口氣、安心觀察多一段時間通脹走勢。

 

中國最近公佈的5月經濟資料全面遜於預期,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8.8%,遜於市場預期增長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12.4%,遜於市場預期增長14%。前5個月,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長15.4%,遜於市場預期增長17%。所以,雖然5月生產物價指數(PPI)按年上升9%,說明上游有通脹壓力,但考慮到5月全面遜於預期的經濟資料,加上在低位元徘徊的通脹資料,說明現在的經濟狀況並不過熱,市場也很難支持將上游的通脹壓力轉嫁給下游的消費者,帶動明顯的通脹上升。

 

事實上,央行也以實際行動證明並不是太擔心內地通脹升溫,6月24日,中國央行開展了3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這是自今年3月以來,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量單日首次超過100億元,央行通過此次操作,向市場注入了200億元資金,央行表示:目的是「為維護半年末流動性平穩。」

 

不管央行如何表示,毫無疑問,弱於預期的經濟資料和通脹資料給了央行放鬆銀根的更多空間,使央行不必過於關注高企的PPI資料,可以考慮給經濟以更多支持。

通脹升溫會否引致中美央行收緊銀根,造成股市下跌是今年以來市場關注的一個焦點。年初到現在,市場都在評估通脹前景和中美央行對通脹的態度。年初時,焦點主要集中在通脹預期上升帶來美國國債息率急漲,市場擔心美聯儲收緊銀根方面;現在,焦點主要集中在通脹資料已經大漲,通脹會否持續、央行容忍度有多大方面。

 

從目前情況看,相對於年初,目前中美央行的態度都已經較為清晰,美聯儲的態度實際就是經濟和就業優先,通脹只要不是太嚴重就硬抗。中國央行的態度則是以穩為主,但由於經濟復蘇的力度有下降跡象,且通脹不高,央行未來對經濟支持的力度有可能加強。

 

部分投資者仍然擔心通脹加劇會迫使央行收緊銀根,不過從中美近期的經濟資料看,通脹持續升溫的機會有限,中美經濟復蘇力度最強的階段都可能已經過去,通脹雖然未必會很快降溫,但越走越高的機會也不大。

 

由於中美都需要對經濟繼續提供支援,看來央行短期收緊銀根的可能性都不大,因此貨幣環境大致穩定,近期經濟資料雖有些轉弱,但中美經濟復蘇仍然大致良好,企業盈利增長仍較為強勁,對股市有利。

 

由於通脹前景和央行對通脹態度已經相對明朗,影響今年股市的最大風險大致已經為市場反應,未來中港股市有望再展升勢。

25
六月
美國收緊銀根 中國如何應對
我們一直認為,由於龐大的累積國債、大規模刺激經濟計畫所需增發的新增國債、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穩固、就業仍然需要經濟增長支援等原因,美國收緊銀根必定口硬手軟,仍需要把經濟增長和就業恢復放在首位。
 
實際上,不是我們猜測美聯儲需要將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定為貨幣政策的第一優先,美聯儲自己宣佈的貨幣政策目標就是“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而且美聯儲說的很明白,物價穩定的意思就是2%左右的長期通脹率,美聯儲在4月的議息聲明中指出“由於通脹持續低於這一長期目標,委員會目標允許通脹在一段時間內適度高於2%,以便使長期平均通脹達到2%,且使長期通脹預期牢牢錨定在2%的水準。”直白一些地講,就是短期而言,美聯儲對通脹超標是可以有一定容忍度的,而充分就業的目標就較為剛性,必須想辦法完成。
 
新冠疫情在美國爆發以來,美國經濟一度暴跌,美國2020年二季度經濟增長環比折年率下降32.9%,創下自1947年美國政府開始跟蹤該資料以來的最大跌幅。為了恢復經濟,美國政府可以說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據統計,特朗普政府共推出5輪財政刺激法案,總值3.8萬億美元,再接再厲的拜登政府一上場就推出1.9萬億美元的第六輪刺激法案,未來還計畫再推出2萬億美元的基建計畫(不過這個基建法案正受共和黨阻撓,未必可以按計劃推出)。
 
即使不計入基建法案,美國為恢復經濟投入的資金也已經達到驚人的5.7萬億美元,取得的效果差強人意,2021年一季度經濟增長6.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預測美國2021年全年經濟增速也為6.4%,仍然低於中國8.4%的增速預測。更令人失望的是,失業率下降緩慢,美聯儲有官員在5月的金融穩定報告中稱,“我們還沒有走出困境。與疫情前相比,我們依然失去數百萬工作崗位。我們還差700-800萬就業。在考慮減碼之前,需要局面實質性好轉。”換句話說,如果美國就業市場平均每月可以新增50萬就業,仍大約需要16個月才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的就業水準。
 
看起來,不管是從美國政府為了恢復經濟投入了天量資金角度,還是就業還沒有達到目標、仍需支援經濟擴張的角度,美國一旦過早緊縮銀根,造成經濟減速、新增就業下降、甚至資產市場大跌的後果,美國都可能會有很大損失、令貨幣政策目標更難達成,僅僅因為一時的通脹上升就急忙收水,理由並不是很充分。
如果美國緊縮銀根的外溢效應,可以造成中國資金流向美國,人民幣貶值,中國的資產市場大跌,經濟受到較大衝擊的結果,令中國的發展受到較大打擊,客觀上滿足美國盡力打擊中國的戰略需要,美國採取收緊銀根政策的可能性就會上升。
 
從歷史上看,美國每一輪美元放水收水週期,都會造成新興市場的動盪,新興市場一般在美元放水時受惠美元流入,融資便利,資產升值,經濟增長迅速;在美元收水時由於資金外流,債務負擔重,一旦遭遇現金流無法順利周轉,就容易爆發債務危機,造成資產拋售、貨幣貶值、經濟增長大跌等惡果。而美國,則可以利用放水收水期間形成的資產大幅波動、利用美元的全球貨幣地位來牟利。由於中國的經濟體量巨大,一旦中國出現資產市場和貨幣等的大幅波動,對美元來講就意味著巨大的獲利機會。
 
一定程度來講,美國目前處於推動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與抑制通貨膨脹的兩難之中,緊縮貨幣壓制通脹可能損及經濟增長和就業,放鬆貨幣支持經濟和就業可能加劇通脹。過去美聯儲可以利用美元全球貨幣的地位從全球進口商品抑制美國內部通脹,而那些出口國出口商品累積美元,減少了自己國內的供應,造成出口國國內的通脹,等於美國將印鈔帶來的通脹代價轉移給了那些向美國出口商品的國家。但現在,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供應能力下降,美國無法再像過去那樣通過全球採購來壓制美國通脹,等於美國印鈔造成的通脹代價回流美國,由美國自己承擔,這個新變化限制了美國貨幣政策的選擇空間。
 
簡要而言,現在美國自身的經濟和就業狀況並不支持美聯儲提早收緊銀根,但是5月創紀錄的通脹資料又要求美聯儲對通脹壓力予以回應,所以美聯儲在6月的議息聲明中將預期加息時間從2023年底之後提前到2023年,而對更敏感的近期縮減購債意向則態度模糊。反映了美聯儲對實際行動態度謹慎,而對遠期的口頭宣示則相對積極的尷尬心態,明顯更著重於引導市場預期而不是真的急於緊縮。
不過,美聯儲的口頭轉鷹已經造成了上週末的美股大跌,對高度依賴財富效應拉動經濟的美國明顯不利,如果美聯儲扮鷹不能造成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大幅波動,那就意味著美國收緊銀根的負面效果由美國自己承擔,那樣的話,估計美聯儲這只披著鷹皮的鴿就很難扮得下去了。
 
對中國而言,起碼到現在,美國尚未能夠將通脹壓力輸出到中國,中國5月的通脹仍處於較低水準,未來的展望也大致平穩。雖然上游原材料上漲較為明顯,但中國本身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控制原材料價格,而美國由於通脹壓力較大,估計也不樂見上游商品大漲,如果中美政府可以共同努力,上游大宗商品上漲應可受控。
 
如果上游原材料價格受控,中國就基本不必擔心通脹失控,也就有更大的空間運用貨幣政策支持經濟、支持資本市場。只要中國的經濟和資本市場保持平穩,美國收緊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就很難對中國造成傷害,其收緊銀根的負面效果就只能主要靠自己消化。
 
如果美國經濟陷入了滯脹的困境,需要中國協助的可能性將上升,反而對中美關係出現一些改善有利。
17
六月
高通脹是真 收緊銀根是假
6月10日,美國勞工部發佈報告,5月通脹按年上升5%,為近13年的最大漲幅,遠超預期4.7%,剔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CPI同比增長3.8%,超市場預期3.5%,增速創1992年以來新高。
 
面對這個明顯超出其2%通脹目標的資料,美聯儲的態度卻相當淡定,仍堅持認為當前的價格上漲只是暫時現象,他們仍會繼續聚焦就業市場的發展態勢。美聯儲負責監督的副主席蘭德爾·誇爾斯此前則再釋放鴿派論調,堅持美聯儲政策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度寬鬆。誇爾斯提到,如果未來幾個月經濟成長,就業和通脹預期得到證實且特別強勁,對於美國聯邦市場公開委員會(FOMC)即將舉行的利率會議上,開始討論調整資產購買步伐的計畫變得很重要。他強調,討論加息的時機仍遙遙無期,並重申美聯儲政策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度寬鬆。
 
從市場的反應來看,資料公佈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1.44%,來到3月以來的新低,恐慌指數VIX暴跌,標準普爾500指數隔夜收盤則創下歷史新高。
 
國債利率下跌,恐慌指數下跌,股市創出新高,說明市場對這個超高通脹資料的解讀是:美聯儲短期收緊銀根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市場原先對通脹高企可能迫使美聯儲提前收緊銀根的擔憂完全多餘,資金寬鬆、股市興旺的環境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雖然美聯儲容忍通脹的寬鬆取態出乎了一些人的預料,在他們看來,面對高通脹,美聯儲將被迫提前收緊銀根,股市因而將承受較大壓力,但卻大致符合我們的預期,在我們看來,美聯儲考慮貨幣政策的背後邏輯已經與過去不同,必須要考慮美聯儲面對的新情況,才能做出較為符合實際的預判。
 
什麼是美聯儲面對的新情況?簡單來說有兩點:一是美國國債已經累積到驚人的程度,輕微的利息上漲就可能帶來利息負擔絕對數的大幅上升;二是美國經濟空心化,遭受疫情打擊後就業恢復緩慢。
 
這兩個因素決定了,首先,受利息承受能力的限制,美國已經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大幅提高利率水準,不要說將利率提高到上世紀80年代的超高水準,就是提高到新冠疫情發生前的2.4%左右的低水準恐怕都已經有很大困難。其次是新冠疫情對美國經濟的打擊較大,在美國投入數萬億美元救市的情況下,美國的就業恢復仍然緩慢,一旦救市帶來的刺激消退,美國經濟大概率將回到低增長狀態,未來很可能將長期需要寬鬆貨幣政策的支援。
考慮到美聯儲收緊銀根所要面對的實際困難,美聯儲對高通脹的容忍和淡定態度也就容易理解。當然,美聯儲對通脹的容忍度上升並不代表未來不會收緊銀根,只是不會輕易收緊銀根。如果美國經濟恢復的基礎較為穩固,失業率下降到正常就業水準,美聯儲面對高通脹稍微收緊一下銀根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另一方面,美聯儲肯定也不希望看到高通脹持續,畢竟通貨膨脹也是美聯儲關注的目標之一,但是在收緊貨幣政策能力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壓抑通脹的其中一個希望就變成了美國進口商品的主流、中國輸美商品的成本和價格下降,理論上,如果美國進口商品的價格保持穩定甚至有所下降,美國的通脹自然就不會持續上漲。所以,根據這個邏輯,未來某個時間美國取消施加給中國商品的關稅以降低中國輸美商品成本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雖然在剛剛公佈的七大工業國峰會公報中,美國依然在積極推動七大工業國聯合向中國施壓,沒有看到美國有與中國改善關係的跡象。不過在我們看來,對於美國這樣實用主義為首的國家來說,對自己有利才是最重要的。一面打壓中國、一面與中國溝通甚至尋求中國的協助,二者都是為了美國的利益,並不矛盾。
中國最近公佈的5月生產物價指數(PPI)年增9%,超出市場預期的8.5%,創2008年10月以來最大升幅,大宗商品加價帶動工業品價格繼續上升;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3%,是近8個月高點,不過按月減0.2%,說明消費物價上漲的動力有限。
 
從PPI和CPI兩個資料的不同走勢來看,上游原材料上漲的壓力較大,但這種壓力無法順利傳導到下游消費層面,在中國政府打擊上游商品的投機炒作後,大宗商品的價格趨於平穩,因此,預計中國通脹大幅上漲的機會不大,原材料大幅上漲的勢頭可能逐步得到遏制。
 
當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大致處於經濟恢復較好,但動力略有下降,通脹前景平穩的狀態,對應的貨幣政策以穩為主,大幅收緊的可能性不高。不過從近期的社會融資規模連續走低來看,當前資金環境較前略有收緊,令股市難以整體向上突破。
 
從中美兩國的情況看,市場最擔心的銀根收緊不確定性基本明確,短期市場無需擔心資金環境大幅收緊的困擾,加上中美經濟增長都表現不錯,股市面對的風險下降,但港股受內地資金略有收緊的壓制,強勢向上突破的機會也不高,預計大市近期以橫行震盪為主。另外,由於短期加息預期下降,之前強勢的舊經濟股的支持相對下降,偏重增長的新經濟股可能得益。
 
15
六月
鴻蒙開闢新世界
鴻蒙是什麼?按照中國神話的傳說,鴻蒙是天地未分的初始狀態,是一團混沌之氣,從混沌中成長的盤古大神,用他的伴生大斧盡力一劈,劈開了鴻蒙,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於是天地開闢,世界初成。
 
西遊記裡有詩贊曰:“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在中國文化裡,鴻蒙就是第一、就是初始、就是開天闢地。
 
6月2日,屢遭美國打壓的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在萬眾期待中推出了被寄予厚望的手機作業系統鴻蒙OS2.0,雖然鴻蒙系統2019年就逐步推出,不過此前的鴻蒙系統僅覆蓋智慧屏、可穿戴等產品,直到這一刻,才正式邁進作業系統的皇冠‘手機作業系統領域’。
 
華為自己在官方微博解釋了鴻蒙的含義,鴻蒙寓意"'鴻'鵠志遠,一舉千里。承'蒙'厚愛,不負期待",稱希望進一步在作業系統層面"實現萬物互聯"。這個解釋,雖然也立意高遠,但比之開天闢地、創造一個新世界還是差了一個層次。實際上,從鴻蒙系統之於中國相關產業的意義上看,恐怕鴻蒙的本意‘開天闢地’還是要更準確些。
在鴻蒙手機作業系統進入市場之前,手機系統市場的天地基本被兩家瓜分,安卓佔據了全球 68.63%,蘋果佔據了 30.99% ,此前一些著名廠商例如三星、微軟等試圖在其中分一杯羹,挑戰安卓系統,結果都以失敗告終,鴻蒙的挑戰會成功嗎?
 
挑戰無疑是艱難的,也是被逼出來的。因為自2018年起,美國前特朗普政府以安全風險為由對華為採取了一系列行動。例如,限制美國供應商出售產品給華為,導致華為幾乎無法獲得可用的晶片;禁止谷歌為新的華為手機型號提供技術支援,華為設備因此自2020年8月起無法再從穀歌直接獲得安卓作業系統的更新。對華為來說,不開闢新世界,在舊世界裡只能逐漸死亡。
 
中國的樸素辯證法認為,危險總是和機會連在一起的,所以中國人喜歡講危機,喜歡努力化危為機。華為被逼到懸崖邊,既是危險也是開闢新世界的機會,只能奮起一搏,為自己更好地生存努力。
 
對手機作業系統既有格局的挑戰,技術從來不是關鍵,有一個建立在作業系統之上的豐富生態,吸引大量的用戶使用才是。沒有豐富的生態,不能長期吸引用戶使用,再好的技術也無法長期生存。
 
在用戶的支持方面,華為無疑是有一定優勢的。因為美國的打壓粗暴無理,完全沒有任何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理由。恨不得置華為於死地的唯一理由是,華為的技術領先美國了,對美國控制全世界不利。這樣的理由怎麼可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即使美國力量大,很多國家和個人難以或者不敢公開反對它,但人人心裡都有一桿秤,不公平不合理的東西力量再大也無法讓人心服。特別是在中國,美國的橫蠻無理激起了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義憤,他們就是要支持華為,用實際行動反抗美國的橫行霸道。當然,對華為來講,不能單純依賴民眾的支持,儘快利用民眾的支持將生態豐富起來,才是長遠成功的保證。
 
華為預計,2021年底搭載鴻蒙作業系統的設備數量將達到3億台,其中華為設備超過2億台,面向協力廠商合作夥伴的各類終端設備數量超過1億台。以3億台設備做鴻蒙作業系統起步的基礎,鴻蒙在中國發展的成功有較大的確定性。
短期而言,鴻蒙系統遇到的問題是會否有大量的其他中國手機廠商跟進使用,因為其他廠商可能擔心生態的完善,以及使用華為系統會否導致本企業一些業務機密為華為掌握。不過,華為已經把鴻蒙(HarmonyOS)最核心的基礎架構部分全部捐贈給了“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工信部旗下),各個廠家都可以平等地在“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獲得代碼,根據不同的業務訴求來做產品。因此,隨著生態完善,預計其他手機廠商的顧慮將會逐步消除。
 
從目前的情況看,鴻蒙作業系統在中國發展成功的機會較大,因為中國對谷歌應用程式的依賴較低,且中國人民普遍願意以實際行動支持華為反抗美國封鎖。但鴻蒙系統在美國、歐洲和印度等國將面臨挑戰,在這些國家,谷歌應用程式占主導地位,同時中國手機廠商也未必願意因使用鴻蒙系統而影響銷售。不過,只要鴻蒙在中國成功,有了一塊穩固的根據地,就有了一個可進可退的基礎,再依託這個基礎逐步向世界進軍,未來的手機作業系統世界三分天下有鴻蒙並非幻想。
 
鴻蒙的中文意思意味著開天闢地再造一個新世界,但其英文HarmonyOS卻意味著共建和和諧共榮,和諧共榮符合大家的利益,比贏家通吃更有吸引力,相信只要始終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鴻蒙走向世界的步伐就不會為各種政治勢力的阻撓以及人為設置的障礙所阻擋。
 
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早年的一篇著名文章《別了,司徒雷登》,裡面有幾句彌久常新的話,充滿了危機轉換的辯證法:“多少一點困難怕什麼。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美國人大約是不擅長辯證思維的,所以他們只會獨沽一味地封鎖,指望靠封鎖扼殺中國的技術進步。不過,他們的算盤大概很難打響,以華為的鴻蒙系統發佈為標誌,如果中國未來幾年可以在手機作業系統以及晶片生產技術和設備上取得突破,美國發起的技術封鎖就將會以美國丟掉中國市場的徹底失敗來終結。
3
六月
人民幣升值是中美攻守易勢的信號?
這個問題似乎和常人感覺有些不一致,因為截至到目前,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拜登上臺以來,除了沒有廢除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施加的一些攻擊性政策,反而變本加厲,在糾集盟友共同針對中國,集合兩黨共識推出重磅反華議案方面更進了一步,怎麼能說攻守易勢呢。
 
不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複雜和逐漸變化的,現在的強大不等於以後永遠強大,表面的強大也不等於實際的強大。眼下雖然表面上美國仍然是進攻的一方,中國仍然是防守的一方,但看深一層,中美之間的博弈天平卻已開始變化,無形的‘勢’在慢慢向對中國有利一面轉變。
 
回想2018年特朗普政府與中國開打貿易戰之時,美國經濟正處於特朗普大減稅帶來的繁榮之中,股市表現強勁,美國又是中美進出口貿易的大逆差國,有條件用加稅的辦法限制中國商品進口,迫使部分企業將生產基地搬到第三國以打擊中國。而彼時中國的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帶來的減速之中,出口增長面臨一定壓力,股市也持續受中美貿易戰拖累表現低迷。那時候,美國在‘勢’上無疑是占優的。
 
到2020年新冠疫情橫掃全球時,中國以強有力的政府組織和管理能力,高素質的人民配合,迅速控制了疫情,充分發揮了世界工廠的作用,前期大量出口醫療物資支援全球抗疫,後期在疫情逐步受控、需求逐步恢復時,大量出口各種商品,協助各國民眾生活的正常恢復,為全球抗擊疫情做出了貢獻。而美國,卻由於多種原因,抗疫荒腔走板、一塌糊塗,染疫和死亡人數全球第一,經濟遭受重創,其相對中國的優勢無疑大大削弱了。
 
新冠疫情的全球擴散,迄今造成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極大地損害了中國以外國家的生產能力。全球出口能力較強的新興國家如印度、巴西等,受疫情打擊沉重,經濟陷入半停頓狀態,出口下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也受制於疫情,不同程度受到衝擊。
 
一面是中國以外國家生產能力受損,遲遲未能恢復正常供應;另一面是隨著發達國家疫情逐漸受控,疊加大規模刺激經濟計畫的推進,全球需求以較快的速度恢復。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客觀上造成了兩個後果:一是訂單向全球唯一具備大規模供應能力的中國流動,令中國近段時間的出口持續強勁增長;二是需求大增令物價上升推動通脹壓力逐漸明顯,美國4月遠超預期的通脹資料,和中國大幅上漲的生產物價指數,都佐證了通脹壓力的上行。
如果單純只是通脹壓力上升,央行還可以用收緊銀根對付,但現在的難題是,除了通脹壓力,各國經濟普遍都沒有完全恢復,還需要政府繼續用各種政策支持。
 
譬如美國,由於經濟恢復未如理想,離開達到充分就業還有漫漫長路。評級機構惠譽5月27日發表的報告指出,美國恢復充分就業還需要18個月的時間,認為在2022年四季度之前美國不會恢復到“充分”或“最大”就業。
 
從美聯儲的政策選擇來看,面對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和通脹壓力,理論上它可以選擇繼續放鬆銀根以支持經濟、促進就業(犧牲通脹),也可以選擇收緊銀根以抑制通脹(犧牲經濟和就業),市場上很多聲音認為美聯儲會選擇收緊銀根抑制通脹,但在我們看來,討論美聯儲理論上的選擇意義不大,重要的是在現實條件的制約下,美聯儲能如何做。
 
選擇繼續放鬆銀根,現實的好處是經濟可以持續恢復,就業也會逐步改善,滿足美聯儲將充分就業作為貨幣政策首要目標的訴求;壞處是通脹可能惡化,激起民眾反彈。
 
選擇收緊銀根抑制通脹,現實的好處是通脹可能下行,但代價是:首先經濟的持續復蘇可能會被削弱,就業也很難達到充分就業水準,無法實現美聯儲政策目標;其次是如果經濟復蘇被削弱,估值昂貴的美股很可能難以維持在高水準,有機會出現大幅下跌,而大幅下跌的美股又會造成負財富效應,進一步打擊經濟恢復,形成惡性循環;第三,接近30萬億的天量國債,正日益限制美國加息、將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能力。上一次美國面對80年代的滯脹時,美國的國債與GDP之比僅31%(1980年),美國可以大幅加息而不必擔心利息負擔。但到2020年,美國的國債與GDP之比已經高達129%,是當年的4倍以上,而且平均到期時間只有5年多,也就是說,有大量到期的債券需要再融資,一旦利率上行,美國的利息負擔必將大增,直接傷害美國財政的健康。
 
所以,雖然美國理論上可以收緊銀根壓抑通脹,但實際上,這個選擇的壞處相當大,也無法達成美聯儲充分就業的政策目標,因此,預計美聯儲有較大機會做出繼續寬鬆貨幣,忍受一定通貨膨脹的政策選擇,直至通脹壓力大到無法承受。如果美國在繼續寬鬆政策的同時,又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脹,則很可能需要中國的支援。
 
中國同樣面對經濟恢復不夠全面,通脹壓力開始顯現的問題,不過相比美國,中國的程度要輕很多,政策的選擇空間也要大很多。首先,中國的經濟恢復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首屈一指,而且全球訂單大量流向中國也支援中國經濟繼續增長;其次,和美國相比,疫情時中國貨幣寬鬆的程度有限,中國國債與GDP之比僅約20.6%(2020年),國債利息負擔對中國採取寬鬆政策限制不大;第三,中國是世界工廠、生產大國,可以採用自己生產主要供自己消費的內迴圈模式,通過減少出口、降低社會需求來壓抑通脹。簡而言之,中國可以選擇放鬆貨幣去刺激需求,以支持經濟全面恢復;也可以改變出口導向政策,通過減少出口以壓抑需求、減輕通脹壓力;還可以維持政策不變,觀望通脹如何發展。
理論上,如果中國人民幣貶值,加強對美出口,將帶來中國內部需求上升、通脹壓力上升,而美國低價供應增加、通脹壓力減輕的後果,等於中國幫美國承擔了通脹壓力;如果中國人民幣升值、減少出口,將帶來中國內部需求減少(因為出口少了)、供應增加、通脹壓力緩和,而美國供應減少、通脹壓力上升的後果,等於逼美國自行承擔通脹壓力。
 
所以,如果美國要繼續貨幣寬鬆支持經濟,又希望中國幫忙壓制通脹的話,就需要和中國商討增加對美出口、人民幣貶值降價等,但從近期人民幣匯率反而向上突破升值的表現看,中國未必會滿足美國的期望。
 
當然美國也可以單方面自行取消對中國施加的進口關稅,減低商品成本,不過這樣一來,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徹底失敗的標籤就很難摘除了,估計美國未必願意丟這個臉。
 
5月27日,美國新任貿易代表戴琪與中國副總理劉鶴通話恢復接觸,也許代表著美國從佔據主動,在各方面限制、打擊中國,向美國在有些方面有求於中國這樣的新博弈模式轉變,值得留意。
27
五月
虛擬幣的崩盤可能改變市場資金流向

據5月18日消息,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佈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等要求,防範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聯合就有關事項發佈公告。公告指出,要加強對會員單位的自律管理。各會員單位要嚴格落實國家有關監管要求,恪守行業自律承諾,堅決不開展、不參與任何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活動。

5月21日晚間,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五十一次會議,會議提出三點大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範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 

簡而言之,按照新規則,中國境內的所有企業和個人基本都不能參與虛擬幣的相關業務,虛擬幣在內地已經沒有生存空間,不論是直接買賣、提供仲介、甚至挖礦等,都不被允許。

由於中國內地的企業和投資者是虛擬幣市場的活躍參與者,禁止他們參與導致虛擬幣普遍大跌,到5月23日,最引人注目的比特幣從高位5萬多美元跌到3萬多美元,乙太坊從高位4千多美元跌到2千多美元,其他各種虛擬幣也基本無一漏網、全體大跌。

內地加強防範比特幣風險

5月19日,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要高度重視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帶來的不利影響,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按照精准調控要求,針對市場變化,突出重點綜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給,遏制其價格不合理上漲,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

由於中國政府對大宗商品漲價的關注和打擊,2月以來中港股市中表現強勢的鋼鐵、有色等商品板塊,近期全線出現急跌。

結合之前財政部、稅務總局發佈的《關於取消部分鋼鐵產品出口退稅的公告》,自2021 年5 月1 日起,取消部分鋼鐵產品出口退稅,對生鐵、粗鋼、再生鋼鐵原料、鉻鐵等產品實行零進口暫定稅率;適當提高矽鐵、鉻鐵、高純生鐵等產品的出口關稅,調整後分別實行25%出口稅率、20%出口暫定稅率、15%出口暫定稅率。

這個調整退稅的公告,很明顯有不鼓勵出口的意思,與中國長久以來鼓勵出口的導向有明顯分別,如果成為常態,有可能標誌著中國長期實行的鼓勵出口政策的根本性變化,對全球商品市場和通脹都可能有巨大影響。

過去,在中國鼓勵出口政策的指揮棒下,中國一方面高價進口上游原材料商品,另一方面低價出口工業產品,造成了原材料商品上漲的上游通脹,和壓抑全球物價的下游低通脹甚至無通脹,自己僅賺取了微薄差價,還常常被進口國冠以各種傾銷之名來打壓。以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鼓勵出口政策,除了大量累積美元儲備外,其他的好處並不明顯。

內地鼓勵出口風向有變

如果國家不再鼓勵出口而代之以進出口平衡,一方面對上游原材料的需求會減弱,會壓抑上游的通脹,另一方面出口減少會帶來中國產品漲價的效果,不再幫助進口國壓抑其內部通脹。進口國(例如美國)內部通脹上升會迫使其貨幣政策更加小心,不敢再不負責任亂開印鈔機,也會迫使其儘量控制大宗商品價格以免加劇通脹。對中國而言,減少退稅減少出口可以帶來出口產品提升價格的作用,企業的盈利狀況反而可能改善。當然,中國累積美元外匯儲備的速度可能減慢甚至出現倒退,不過在美國大開印鈔機、美元長期價值存疑的情況下,減少持有美元未必是件壞事。

另外,雖然疫情在西方國家逐漸受控,但在新興市場國家仍然蔓延,影響其生產能力的恢復,從全球來看,訂單轉向中國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即使中國減少退稅、甚至提高產品價格,出現訂單大量流失的機會也不大。

從這些情況看,有利於上游大宗商品炒作的環境開始有變化,中國的政策變化和西方國家對待大宗商品漲價的立場可能都對大宗商品炒作不利,資金流向舊經濟板塊的勢頭可能難以繼續。

目前大的形勢方面,由於美國經濟復蘇進度較理想仍有落差,以恢復充分就業為首要目標的美聯儲自然希望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一段較長時間以支援經濟,但通貨膨脹資料越來越高又令美聯儲無法完全無視通脹威脅,在這種兩難境地裡,估計美聯儲的最佳政策選擇只能是,一面實際維持寬鬆政策,一面時不時向市場喊話表示考慮收緊貨幣政策以壓抑通脹。

中國以至全球資金流向待變

中國方面雖然經濟恢復不錯,但消費尚未完全恢復,貨幣政策也需要繼續支援經濟。另一方面,房住不炒,表外金融業務受控,PTOP投資受限制,虛擬貨幣禁止投資,這些過去分流資金的管道不同程度受到限制後,剩下的主流投資管道就是股市,因此,資金繼續流向股市的大勢大概率仍將持續。

2月下旬以來,在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急漲,市場擔憂通脹加劇導致美聯儲加快收緊貨幣政策的陰影下,股市資金出現大輪轉,大量資金離開新經濟股流入舊經濟板塊,大宗商品就是最受益的板塊之一,現在隨著形勢轉變,美國利息前景大致穩定,大宗商品的炒作環境傾向不利,資金有可能再次輪轉,離開舊經濟股流入新經濟部分。

在美國利率難升,通脹明顯上漲的情況下,美國的實質負利率情況可能加劇,雖然大宗商品受政策制約,前景有些不明朗,不過黃金卻可能受益。

13
五月
經濟復蘇之路未如理想
美國勞工部5月7日發佈就業報告稱,美國4月非農部門新增就業26.6萬個,失業率較上月6%微升,為6.1%。資料遠低於市場的普遍預期‘4月將增就業100萬’。美勞工部同時將3月的新增就業數從原公佈的新增91.6萬大幅下修為77萬。
 
據媒體分析,儘管疫苗接種普及、財政刺激政策和防疫政策放鬆等因素推動了美國的消費支出,但許多企業卻找不到足夠的工人,並面臨供應鏈問題。這一現象可能會在未來數月阻礙美國經濟增長。
 
就目前情況看,美國似乎出現了一方面失業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企業又請不到人的怪現象。有專家分析,出現這種怪狀背後的原因,部分可能與美國政府的防疫和救市政策有關。
 
據報導,有調查發佈了一些人不能或不願重返工作崗位的原因。數以百萬計的成年人表示,他們不工作是因為害怕感染或傳播新冠病毒。企業早於學校重開,導致一些父母無法照顧子女。許多人領取的失業救濟金比他們在可獲得崗位上能掙到的錢更多。一些失業的人不具備可獲得崗位所需的技能,或者不願意轉行。
 
從調查所得的原因看,害怕感染病毒以及學校未開放影響父母就業兩個原因,可能隨著疫苗的廣泛接種和疫情受控而得到改善。但領取的失業救濟多於工作所得,以及不具備崗位所需技能的原因,卻不是那麼容易解決。
 
重新培訓崗位所需技能牽連廣泛,即使政府願意出錢協助培訓,培訓本身也需要時間,而且失業人士本身參與培訓的意願如何也是未知數,不確定性很高。看上去相對比較容易解決的是失業救濟高於工作所得問題,只要將失業救濟調低或取消就行了。不過實際上,調低失業救濟同樣不簡單,首先,按拜登的救市方案,失業救濟會在9月6日到期,在此之前,恐怕很難減少或取消;其次,如果屆時經濟復蘇未如理想,取消救濟將會影響基層生活並造成市場需求下降,對經濟恢復更加不利;第三,長期失業有可能造成工作技能的喪失,令重新就業更加困難。
 
從以上分析可見,美國就業實際恢復的速度恐怕比市場原先預期的要慢,失業率下降也需要更長的時間,由於美聯儲加息的前提已經變為‘將等到通貨膨脹率持續達到2%且勞動力市場完全恢復後再考慮提高利率’,換言之,只要勞動力市場未完全恢復,美聯儲加息的可能性就很小。當前面對的現實是,基於前述困難,勞動力市場完全恢復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因此,加息恐怕也在較長的時間都難以實現。按照這個結論,市場之前對美聯儲收緊銀根的擔憂很明顯有些過慮了。
 
 
對經濟復蘇的另一個潛在威脅就是印度變種病毒的擴散,目前印度疫情已經失控,連續多天染疫人數超過每天40萬。由於印度的人口基數大、衛生條件差、政府管控力弱、抗疫物資不足、醫療資源擠兌等諸多原因交織在一起,印度疫情在短期內得到控制的希望渺茫。更值得擔心的是,如果印度變種病毒向全世界擴散,而現有的疫苗又未能有效防護的話,全球經濟復蘇勢必將遭遇更大的困難。
 
在美國令人失望的就業資料發佈後,股市、原材料、能源、糧食普遍上漲,美元指數大跌,很明顯,市場關注的焦點正轉向美聯儲更長時間的貨幣寬鬆。
 
總結起來,目前影響全球經濟和股市的重要因素有二:一是美國經濟復蘇的基礎尚不穩固,短期寬鬆貨幣政策收緊的可能性非常小;二是印度疫情失控,短期好轉可能性不大。
 
對內地與香港股市而言,這兩個重要因素可能帶來以下影響:
 
一、印度疫情失控,影響印度的生產和出口,原來下給印度的需求訂單難以完成,對中國的出口行業有利;
 
二、美國貨幣政策難以收緊,資金回流美國的勢頭可能無法繼續,對美元不利,美元在經過了炒加息帶來的一輪強勢後,可能逐步走弱並下試新低;
 
三、資金氾濫、美元走弱可能加劇通脹;但經濟復蘇速度減慢,又會造成對原材料需求的減弱,對通脹有負面影響,二者對上游商品走勢的影響一正一負,綜合起來,估計上游商品通脹仍會繼續,但失控可能性不大;
 
 
四、黃金有對沖通脹和避險作用,多數情況與美元走勢相反,由於當前通脹明顯且美元走弱,對黃金走強有利;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目前走勢較強,在資金氾濫情況下可能維持強勢,但如果經濟復蘇速度放慢,對金屬的需求可能會低於預期;
 
五、舊經濟股在2月以來炒作經濟復蘇時受益,市場炒作的理據主要是,經濟復蘇有利順週期公司盈利上升,且由於估值普遍較低,利息上升對舊經濟股的影響有限,部分金融股還可以從加息中受益。但現在看來經濟復蘇速度慢於預期,舊經濟股上漲的後勁可能不足;
 
六、新經濟股受利率上升預期的拖累,之前出現了較大調整,現在看來美國短期收緊銀根可能性不大,新經濟股可能會出現對前期跌勢的修復。
6
五月
港股的調整快將過去?

自今年2月下旬以來,港股開始了一輪較大的調整,恒生指數調整超過了10%,新經濟股則普遍有20-30%的調整,部分跌幅較大的調整幅度甚至接近40-50%,總結起來,導致本輪調整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幾個:

一、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急漲

觸發本輪調整的直接原因是:基於對美國經濟復蘇的樂觀和對未來通脹將有較大升溫的預期,加上美債的供應增加和需求下降,美國10期國債年收益率從1月底約1厘左右急速上升到3月中下旬的1.7厘以上。

由於美國國債收益率對全球利率水準影響較大,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急升使得全球股市普遍受壓,特別是估值水準較高的新經濟股受利率上升的打擊更大;另一方面,去年至今年初,新經濟股普遍累積較大升幅,本身也有一定的調整壓力,諸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大量資金離開估值較高的新經濟股,流入估值相對較低、股息回報率較高的舊經濟板塊,造成股市、特別是新經濟股的較大調整。

二、中國金融環境逐步正常化

由於中國對疫情控制得力,中國率先走出了疫情,基本恢復了經濟的正常活動,2020年中國經濟成為了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但是,經濟的較好恢復也帶來了疫情期間推出的寬鬆金融政策的逐步退出,金融環境寬鬆程度有所收緊。

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的杠杆率,從2019年末的246.5%攀升至270.1%,增幅為23.6個百分點。這個增幅雖然較之其他發達經濟體的杠杆率增幅為低,仍處較高水準。隨著中國經濟恢復,貨幣寬鬆程度下降,央行的分析資料顯示,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杠杆率分別下降1.6、2.6個百分點,說明自去年第四季度起,信貸的增速相對經濟恢復的速度有所放慢。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在近期發佈的《2020年度中國杠杆率報告》中預計,2021年中國宏觀杠杆率將在上半年有所下行,從當前的270.1%下降到267%左右,隨後再回升至270%,全年宏觀杠杆率與上年持平甚至會略有下降。說明全年金融環境相對偏緊的時間主要在上半年,下半年將有一定好轉。

三、整頓市場秩序

今年以來,政府對大型互聯網平臺涉嫌壟斷的監管,對各大互聯網平臺都有一些負面影響,各大平臺也面臨不同程度的罰款和整頓。由於互聯網平臺公司是港股新經濟公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公司面對的負面影響和不確定性,令市場受到一定壓力。

另外,大型金融公司(如華融)傳出可能需要重組的傳言,中國政府尚未明確表態將支持公司,對債券市場有廣泛不利影響,同樣打擊投資情緒。

不過,進入5月後,上述影響港股的不利因素已不同程度出現改善。

美國的國債收益率已經大致進入橫行震盪區,短期再度急升的可能性有限。主要因為美國刺激經濟需要大量資金,相當部分資金需要通過發債解決,利率上升會增加付息成本,對大量發債不利;另一方面,利率急升對經濟復蘇有負面作用,目前美國的經濟復蘇並不穩固,失業率仍處高位,未必可以承受進一步的利率急升。因此,美國國債利率很可能需要等待通脹情況進一步明朗化後,才會走出當前的橫行震盪區。

中國一季度宏觀杠杆率下降2.6%,資料已經大致接近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預測的今年宏觀杠杆率低位(267%)。也就是說,如果預測正確,市場目前大致處於全年金融環境最緊的階段,之後隨著宏觀杠杆率上行,金融環境有望較前寬鬆,對股市有利。

在各大互聯網平臺中,阿裡已經被罰款,其他互聯網平臺預計也有望短期完成整改,未來整頓市場秩序對股市的負面影響,可能逐漸減弱。

展望未來,股市可能有以下利好因素:

今年七一是中共成立100周年大慶,根據過去經驗,大慶期間股市有較大機會表現較好,目前距離七一大慶時間不足2個月,股市逐步走好的可能性較大。

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長18.3%,略低於預期。中國4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3.8%,比上月回落1.5個百分點,反映市場需求恢復力度仍有不足。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辯證看待一季度經濟資料,當前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不穩固。要精准實施宏觀政策,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不急轉彎,把握好時度效,固本培元,穩定預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使經濟在恢復中達到更高水準均衡。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強化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

政治局會議的精神,明顯傾向於認為經濟沒有那麼好,因此貨幣政策不能太緊,對股市有利。

拜登政府提出的2.3萬億美元的基建計畫和加稅構想,已經遭到共和黨的狙擊,看起來順利推進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市場之前預期美國經濟在拜登刺激計畫的推動下有強勁增長,實際情況可能未如理想。如果美國經濟弱於市場估計,通脹也可能弱於預期,美國的貨幣寬鬆政策就可能延續更長時間。

綜合以上討論,由於舊有的負面因素已不同程度被消化,未來對港股有利的因素逐漸增加,因此,港股走出調整的可能性不低。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